陳宗杰 安江寧
體教融合下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問題的研究
陳宗杰 安江寧
(廣西民族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在體教融合新理念的引領下,促進大、中、小體育課程融合銜接顯得更為迫切。文章分析現階段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現狀,認為存在課程內容的重復性高且連續性差;課程目標不明確;學生運動水平與所處階段差異性較大等問題,基于此,提出相應的策略。
體教融合;體育課程;目標;內容;銜接
體育課程在各學段的都是一個相對系統的、連續的難以脫離的有機整體。隨著我國大中小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新理念的推行,如何實現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機銜接問題?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一方面,大中小學重復教學的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詬病,例如,小學教足球顛球,中學也教顛球,大學還在教顛球,這一系列的教學現狀成為我們學校體育教學的笑柄。另一方面,多次的新課改提出的各階段教學相應的教學目標,多年來的教學結果顯示,大中小學生體質仍在下降,教學目標總是不能如期完成或目標太高。因此,如何在實現體育與教育的融合下,促進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銜接,成了體育課教學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當前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現階段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現狀進行分析,為大中小學體育教學課程銜接提供參考。
毛振明[1]認為,對大中小體育課程的整體設計(大中小體育課程銜接)即各階段學科目標與內容的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完整系統性、連續性,銜接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各學段、各年級的內容難度與學生接受知識的準備程度相適應。總的來說,就是上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是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做準備,從而促進大、中、小學體育課程形成一個整體性發展。如何促進中小學體育課程與高校體育課程的有效銜接?這是長期以來我國重點探討的問題,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合理的、系統的解決方案。我國多次進行了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旨在通過體育課程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2]。當前大中小體育課程在各階段呈現出的主要現狀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學管小學,中學管中學,大學管大學,大中小學體育教學缺乏一體化模式,導致不管是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主要的教學方式方法、模式的低級重復[3],致使學生最終到了大學階段厭倦體育課。在中、小學校就提倡培養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到了大學階段還在為此而努力展開興趣教學。最終學生畢業后,什么都沒學好,什么都沒學會。其結果是導致社會人才短缺,教學資源的浪費,無形中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
體育課程的具體內容是學生在每個階段參與體育課所必須學習的。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逐年下降,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發布一系列關于體育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旨在推動我國校園體育的發展。在最新的體育新課改中,雖然對各階段課程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定,但各階段的教學內容的相關性有待商榷。目前各階段的教學內容雷同已是阻礙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最突出的是在各階段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主要內容是:跑、跳、投以及一些基本的球類技術動作。在中學階段在跑、跳投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運動項目,比如排球、羽毛球。而大學階段同樣是從跑、跳、投這些基礎的開始學習。并且體育教師對學生最大的要求就是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這本是小學階段(甚至是幼兒階段)就該做的課程,到了大學的還在進行。這導致學生在十四年的體育運動生涯中都伴隨著最基礎的教學,并沒有達到新課改提出的在大學畢業后學生基本掌握一項或兩項運動技能的目標。
新課標沒有根據各階段的特點來統一規定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導致各階段教學內容安排雜亂無章,學生在不同階段接受一樣的教學內容,致使學生對體育失去興趣[4],這樣的情況下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同時,由于我國東、西跨度大,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制于地域性差異、學校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學校的具體教學內容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新課改下規定地方學校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并且很多學校受制于經濟影響,教學內容根據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導致很多學生接觸的大眾體育項目少之又少。
青少年體質下降成為我國學校體育當前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但這也成為我國面臨一項難題。我國2001年開始的第八次體育課程改革,其動因之一也是青少年體質下降。學生體質下降首當其沖的是學校體育教育,體育課程則是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而體育課程目標是學校體育教育目的的轉化與具體化,不僅承載著來自學校、社會的殷切期望,而且反映著一個國家的體育教育方針和教育理念。體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促使學生達到預期的體育鍛煉效果,在體育教師的引領下,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體育鍛煉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然而在我國各階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存在普遍現象是各階段的教學目標各自為政,相互間缺乏應有的聯系,導致大中小體育課程的銜接出現較大鴻溝。
鐘丹[5]提出,體育課程的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是根據當前發展發展的需要,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通過制定各階段的課程目標,依次遞進的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性的培養,使之成為實惠有用的人才。其次,根據學生的體育需求,這需要結合學生各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定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體育目標,使更多對的學生在各階段就能完成該目標,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體育基礎。再次,要考慮到體育學科的性質,對體育這門學科性質進行剖析,能找到本學科的發展規律,從而能更好的為制定體育課程目標提供理論依據。
在經歷多次新課改以來,在學校體育建設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近年對于學生體質下降這個問題已經是亟待解決。針對這個問題,目標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但能提出實質性解決辦法的卻很少,這與學生運動水平存在相關性。學生在各階段運動水平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當前各階段學生之間的運動水平與學生所在階段的運動水平不符合,小學沒有達到小學要求的運動水平,中學階段沒有達到中學階段要求的水平,大學更不必說。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導致中小學與高校體育課程的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難度。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教育普及程度不及發達國家,加上我國幅員遼闊,且我國學生主體主要是以農村學生為主。而農村受地區間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公共政策價值偏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導致城鄉之間的學生運動水平呈現巨大差異。
首先,城鄉師資力量的差異性是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普遍的現狀是很多高校體育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并不愿意去農村教學,只愿意留在大城市發展,致使農村學校缺乏專業的體育老師,學生無法接受專業性的體育課教學。在很多鄉鎮中小學,因為缺乏專業的體育教師,很多運動項目沒法開展起來。學生到了大學才開始接觸一些大眾項目,比如足球、羽毛球、排球以及網球等,更談不上一些現代的新興項目的學習。這樣的水平差異導致高校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設計的時候面臨巨大的難度,而不得不從基礎教學開始進行教學。然而這對于少部分在中小學就已經學過基礎教學內容的學生來說,感到體育課是乏味、枯燥,從而失去參與體育課的興趣,而不利于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思想”的培養。
其次,大多中小學校以及包括一些高校受經濟條件的影響,相關的體育硬件設施不完善,致使很多運動項目并沒有場地開展。在很多學校目前都還出現一些現象,比如幾個班學生圍繞一個球轉以及學生小學階段上體育課就只有田徑課,各種各樣的跑、跳、投,硬件設施的不完善導致體育課無法開展。在基本的大眾項目都不能按課標要求完成的前提下,一些新興運動項目也無法開展,進而也導致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難度加大。
再次,我國是一個應試教育的國家,在應試教育這個大環境下(以城市學生為主要突出點),學生面臨巨大學習壓力,學校、家長對于體育課程開始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小學階段,家長出于讓自己的孩子鍛煉身體以及學生的活潑好動,學生能積極的參與體育活動,并且在課余時間很多學生也參與興趣班訓練。但到了中學階段,面臨升學壓力,除了學校的各種文化課程外,很多家長還利用課余時間給孩子報補習班,導致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變得非常少,周末都是處于學習當中,這一特征在高中階段最為突出。由于這樣的現象,學生在小學階段培養的運動興趣,到中學階段完全被抹殺,到了大學等于又要重新開始培養終身體育思想。
3.1 大、中、小體育課程的銜接是多方面的問題,并不是單一階段的問題,需要各階段的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各階段在內容的編排上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需要,從而達到編排的教學內容更具科學性、有重點及在各階段有針對性,能達到小學體育課程為中學體育課程打牢基礎,中學階段能為大學做鋪墊,從而使各階段的體育課程得到更好的銜接,促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3.2 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課程目標是必不可少,不然會導致所有的體育課程開展都是無厘頭。各階段的目標制定,不應只是考慮該階段的發展,應長遠考慮,到達每階段的同時,也能體現出上一階段是在為下一階段做準備。因此,各階段的校領導及體育教師應大量進行校級之間的訪談、交流,教育部應建立各階段教師交流研討會,以達到各階教師了解到每階段教學情況及學生需求。
3.3 受各方面元原因的影響,包括城鄉師資力量差異性、體育設施不平衡性及應試教育大環境,致使各階段學生的運動水平與學生所處階段該有的水平不符合。因此,構建城鄉體育課程開展的平衡性是解決當前各階段體育課程銜接不順暢的主要任務之一。首先,應加大城鄉學校師資的培訓以及體育設施投入,提高中小學及大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其次,提高學校和家長對于學生體育鍛煉的支持力度,培養學生在學習壓力重的情況下堅持體育鍛煉的思想。
大中小學體育課的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既有地域差異、城鄉差異而導致的體育教學水平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也有各階段體育課程目標設置的模糊性影等各種原因,是長期以來積累的結果。可喜的是,當下,體育界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有的學者已開始著手對體育教學一體化模式的研究,相信通過廣大體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們在實現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問題會有較大改觀。
[1]毛振明.對體育課程整體設計(大中小學課程銜接)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5):656-659.
[2]張曉林,陳新鍵,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78-83.
[3]陳國成.對大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8):1105-1106.
[4]羅利,張文杰,蔣達全,等.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相互銜接的瓶頸與問題管窺[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2):147-148.
[5]鐘丹.中日兩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目標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5):110-113.
Research on Link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Trainingand Education
CHEN Zongji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陳宗杰(1995—),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