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紅
(重慶市商務學 重慶 400000)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對于學生在未來學習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也是學生完善自身品德素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引用生活化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果,其次生活化教學旨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常識、生活化教育理念等,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學習。不僅如此,實際生活本身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學生對于所熟悉的事物以及變化有著較為強烈的敏感性,為此教師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運用生活化教學,符合現如今的教育教學背景,符合學生發展和學習的規律。再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有相關的內容,指出“道德是人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充分掌握核心素養中“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法制觀念、國家意識、文化自信”等幾個維度,以此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
2.1 構建視頻情景,提高法制觀念。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教育教學工作也在有序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延伸出的教學模式也是層出不窮,為此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信息化課堂為學生構建視頻場景,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視頻情景獲得直觀的視覺感受,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把握法制觀念,形成國家意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法律保障生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開課之前,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覺得那些法律法規保障著我們的生活”然后教師在通過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以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這一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將所想到的答案總結的筆記本上。然后教師再為學生開展這一課的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對媒體課堂,以多媒體為基礎來為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關于“法律、法律常識”的視頻,以此來為學生增強課堂教學的學習體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將在視頻中所發現的法律整理在筆記本上,如“酒駕、無證駕駛”等,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會受到啟發,進而來完善自己所做的筆記,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知識,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中那些道德與法治的反面案例,進而潛移默化的形成遵紀守法的意識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內容,同時也促進學生規范日常行為習慣養成遵紀守法的意識。[1]
2.2 構建生活場景,把握核心素養。學生的日常作息離不開生活,所以在開始生活化教學時,就可以根據這一點為學生融入生活場景、生活常識等,以此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舒適的學習環境,創設生活化的場景在根本上可以促進學生自由發揮,同時根據生活實例構建的生活化場景也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力。再者,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事件案例都來源于生活,所以同構生活化教學開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場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果,并且生活化的場景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理解權利義務”這一單元時,其中主要講解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需依法履行的義務”這兩大要素,所以教師在講述這一單元的課本知識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融入生活常識構建生活化場景,以此來讓學生充分合理的了解和認知到公民權利和義務。教師在構建生活化場景中為學生創設多個與課本知識內容相關的生活場景,然后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如“擦拭和保養黑板講桌”“愛護打掃的工具”等,這些場景都屬于公民所履行的愛護公共財產這一類,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公共財產”鼓勵學生到講臺上進行分享,在學生闡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給出的答案給予合理有效地評價,并為學生結合課本中的道德法治理論知識,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后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理解這一學科的主要知識體系和內容。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具有趣味性的作業“通過生活的角度記錄一下某一天里我所履行的權利和義務”,進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品質的提升和發展。[2]
綜上所述,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以核心素養為基礎進行生活化教學,從根本上符合新課標的教育背景,并且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壓力,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基礎理論知識,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