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君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心小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問題意識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針對有難度的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懷疑、思考、疑問和探究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有助于激發其求知欲和思考力,使其在不斷的提問、求知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精神,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學生學習品質的形成離不開其對生活的感悟、體驗及認知,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教學活動,會有效激發其內心、真實的道德情感。家庭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場景,需要教師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建立教學知識與學生家庭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使其將具體問題與抽象的概念建立關聯,引導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建構與思考,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制現象并提出問題。如,在《我的家庭貢獻和責任》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問的方式,還原學生家庭生活場景:你家里日常有幾個成員?每個成員都會有自己的責任,那爸爸、媽媽每天都要做哪些事情?學生會羅列出爸爸和媽媽每天要工作、做飯、清潔環境、照顧長輩、輔導作業、陪同孩子上各種培訓班等,在此基礎上,學生會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成員之一,因而主動思考自己在家庭中就當承擔哪些責任?教師可進行適當啟發,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要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要幫助打掃衛生、洗碗、洗自己的小衣物、父母生日要表達關心和愛、多和爸爸媽媽交流等,強化了學生的家庭責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1 模擬故事情景培養學生提問技能。小學生因其特殊的年齡及心理、認知特點,他們對于問題的思考往往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這也使得有些學生喜愛提問,但無法問出有效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生活場景及情節的模擬,幫助學生掌握提問技巧與方法。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章節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學科知識積累及生活經驗積累還不足,這使得他們對于在生活中哪些行為是不環保的,哪些行為有助于環保缺乏清晰的認知。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美麗的動物園》故事情境,故事中,熊媽媽領著小熊去購物,回來時提著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和裝著零食的袋子,熊媽媽將用過的塑料袋放入了垃圾處理箱,小熊將吃完的零食袋子和水果皮隨手扔到地上。針對這個情節,教師對學生提問,你認為哪種行為是環保的?學生會提問,什么是環保的行為?不環保的行為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我們自己在生活中應當怎樣從自身做起樹立環境意識、養成環保習慣?以此培養學生的提問技能。
2.2圍繞學生親歷情景激發深度提問。激發學生的主動提問意識,意味著學生深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緊跟教學進度不斷思考和探究,使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產生深度思考。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親身經歷展開師生、學生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在對話中不斷產生疑問,并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章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學,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每個小學生應當具備的品質。在此基礎上,學生會思考,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在家庭中有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在學校有哪些要做的事情?通過調動其主動提問、主動尋找問題答案的意識,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了深度思考,這樣更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培養學生從小形成獨立意識和獨立精神。
學生在課堂上的追問能力,有助于其把握教學重難點,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逐步探究知識的本質,使其思考能夠由表及里,由現象深入到本質,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創新性思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培養學生的追問能力,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促使其展開不斷的探詢和求證。具體而生動的課堂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意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2]。相比于一般的提問,追問并不是提前預設好的,而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激發出來的,其中每一個激發學生追問的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啟發、引導等方式來創設,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思維活力,不斷提高其追問的質量。
綜上所述,生活的多元性決定了課程設計與實施必須重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多元矛盾和道德沖突中進行明智的判斷與抉擇,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斷、選擇能力,完成道德的自主構建[3]。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需要教師重視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精神,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