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建
(福建省晉江市紫華中學,福建晉江 362205)
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強調同一單元內不同課文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突出單元內課文的整體性和系統性[1]。教師應對單元內原本分散的課文進行“二次開發”,形成一個整體的教學系統,將單元主題作為系統的中心,秉承“以點帶面”和“授人以漁”的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與單篇課文教學相比,單元整體教學包含的內容更多,能夠將單元內的教材內容重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現狀來明確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科學整合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清晰地掌握整個單元的內容和主題,將看似碎片化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應用能力、文學鑒賞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從統編版教材的編排設計來看,單元內課文之間的邏輯聯系更強,主題更明確,更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及閱讀方法和寫作方法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推進單元整體教學,一方面有利于將閱讀和寫作有效銜接,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對教材內容的創新運用。教師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平臺,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此外,在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閱讀是重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增量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核心素養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求語文教師在整合單元整體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及運用能力。文本語言形式是隨作者的個性而變化的,不同文本的語言運用特點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個性。因此,在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可立足教材內容,根據單元內不同文章的語言特點進行重組,突出單元主題,明確教學任務,提高單元整體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例如,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課文都是古文,但文體和語言風格大有不同。鑒于這一差異,教師在整合單元主題時,就可以挑選具有同樣語言特點的課文進行重組,幫助學生建構更加明確的單元主題和學習任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組織學生進行了探究閱讀,以“語言運用”為議題,將《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三篇文章整合成一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閱讀,鼓勵學生圍繞“山”這一意象展開閱讀,分別采用粗讀、精讀、比較、聯結、統整等閱讀方式,對比分析酈道元、陶弘景及吳均極富個人特色的語言風格。
學生在單元整體學習中對不同文章的語言風格進行比較、辨識,掌握了側面描寫、白描、化靜為動等寫作手法,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為提升核心素養奠定了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善于拓展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以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鑒于此,筆者認為在推進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除了整合單元內課文,還可以立足單元主題進行文本資源拓展。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為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母親這一人物形象,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教師首先可細化文本主題,開展一篇帶多篇的閱讀教學。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老舍的《我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等文章。顯然,老舍的《我的母親》一文中,母親是堅強的;而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中,母親是嚴厲的;而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母親是和藹的、任勞任怨的。在進行對比分析后,教師可進一步細化主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故人難忘形飛揚”對“母親”這一人物形象進行點評,分析不同作者筆下母親這個人物形象的差異和共同點,以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對人物情感的把握。接著,教師可以“人物形象”為議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印象中的“人物”。這樣讀寫結合的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有效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充分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知識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創造能力。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以提高單元整體教學質量,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新聞”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教授給學生與新聞相關的基礎知識,如新聞的導語、背景、內容、結語及播報技巧等。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新聞編寫、新聞播報”活動,讓學生自覺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并將其編寫成新聞稿,在班級內部進行新聞播報。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看看哪位學生編寫、播報的新聞最好,并給予其獎勵。
借助上述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真正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知識,實現自主學習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逐步提高綜合能力。
單元整體教學必須突出單元內課文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筆者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常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教學,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引導學生對單元內所有的課文進行縱橫對比分析,再利用思維導圖構建學習框架。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整個單元的核心主題是“情操與志趣”。指導學生學習完單元內所有課文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以“情操與志趣”為關鍵詞,完善單元學習思維導圖,將單元內所有課文中的經典語句整合到思維導圖中,對經典語句進行分析點評,并拓展與課文“情操與志趣”表達相似的古詩詞、名人名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建構知識框架,真正幫助學生實現了鞏固復習、延伸拓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單元整體教學是對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充分運用,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是實施群文閱讀的直接形式之一。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整合單元課文,重組單元主題,拓展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鼓勵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整合中開闊視野,增加閱讀量,主動建構和運用知識,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