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鄧紹俊 徐曉光
(1.深圳海關工業品檢測技術中心,廣東 深圳 518067;2.深圳海關,廣東 深圳 518045)
智能家電,在我國國家標準《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應用了智能化技術或具有了智能化能力/功能的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1]。智能家電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行業,在互聯網時代開始發展起來。智能家電不僅需要符合傳統家電的技術要求,也要同時滿足新增功能部分的技術要求,所以其技術要求更高,對出口企業的制造能力也要求更高。近幾年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智能家電所應用的網絡通訊技術方面國外技術標準不斷更新,給我國智能家電行業出口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隨著科技發展不斷進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智能家電的行業規模呈爆發式發展。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 年全球智能家電的整體規模已經達到600 億美元,并有望在2030 年增長至4000 億美元[2]。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家電“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家電企業開啟了國際化進程,美的并購東芝家電業務,長虹接手三洋電視,鴻海收購夏普,與此同時我國家電行業紛紛布局智能化,拼高端搶出口。我國智能家電在世界貿易份額已經超過30%,智能家電產品年出口規模近200 億美元。
智能家電是可以主動感知人類習慣的系統,能夠滿足更加豐富層次更高的消費需求,而傳統家電只是一個機械式無互動的系統,僅僅滿足最基本的普通消費需求,這正是“智能”之所在。智能家電內部植入芯片控制系統,消費者通過人機交互系統控制智能家電,而兩者之間的通信是通過WIFI 無線網絡系統來完成[3]。這種智能化的實現,依賴于通信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這是智能家電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消費者對高水平家電的需求是智能家電發展的產業動力[4]。智能家電產業是科技發展產業融合的結果。
智能家電的生產主體是傳統的家電生產企業,其智能控制部分的硬件一般都是通過委托加工或協議采購的方式,然后再組裝到自家的智能家電上。家電生產企業對傳統的家電標準很熟悉,質量安全通過自身的質量控制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證。如果智能家電出口企業對無線網絡通信技術等標準不熟悉,僅僅是通過智能模塊生產企業自行保證符合相關標準,那么歐美通信技術標準更新換代非常之快,將導致智能家電生產企業硬件的質量及標準,在出口時也容易造成不符合進口國或地區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問題。
歐美國家出臺了許多技術法規來規范網絡通信技術產品的市場準入,而智能家電的技術基礎正是來源于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國家利用“拿來主義”等同采用歐美的法律法規,所以我國智能家電出口遇到的技術壁壘主要來自歐美國家。
無線電設備指令RED2014/53/EU 重新定義了無線電設備,明確了制造商和進口商的責任,并要求相關技術資料必須保存十年。無線電設備指令只適用于頻率覆蓋3000GHz 以下的無線電通信、無線探測設備、無線接收機和廣播類接收設備,不包含電信終端設備[5]。無線電設備必須至少在一個歐盟國家使用才能申請CE 標志,且產品必須有清晰可見的CE 標志,同時不要求二類設備顯示設備等級標識。無線電設備指令規定不允許使用電子標簽,而是采用集成熒幕體現制造商等信息,可在開機時顯示相關信息或由客戶自行決定是否顯示。新指令規定無線電設備必須使用統一標準的充電器,以便降低對客戶帶來的不便及對環境的影響。
為了和歐盟新立法框架相協調,歐盟理事會發布了新的電磁兼容指令2014/30/EC,智能家電中應用了網絡通信技術模塊,進入歐盟市場必須符合電磁兼容方面的要求。新的電磁兼容指令對合格評定機構通告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并定義了三種合格評定程序:一個是內部生產控制合格評定,一個是歐盟型式檢驗合格評定,再一個是基于廠家聲明的合格評定。新的電磁兼容指令要求成員國制定違反指令的處理措施,包括一般違反的行政處罰和嚴重違反時的刑事懲罰。電磁兼容指令的協調標準可分為四大類,其中智能家電產品企業應重點關注是否符合歐盟的產品類標準和專用標準,而基礎標準及通用標準智能模塊生產廠家都會加以關注并符合相關要求。
低電壓指令2014/35/EU 規定的是電氣類產品的安全性指標,當然也有少部分非電氣安全性指標,主要是為了防止智能家電等電氣類產品危害人身或財產的安全。該指令適用于電氣設備的額定電壓為50-1000 伏的交流電或75-1500 伏的直流電,絕大部分的智能家電產品都是符合該供電條件,所以都在該指令的管轄范圍。低電壓指令通過對缺陷產品追溯系統的完善,對合格性評定和市場監督相關活動的規范,為消費者生命財產提供了更高水平的保護。特別是新指令明確誰制造誰負責,大大提高了生產者的安全責任,這就對我國智能家電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源之星是一項由美國環保署主導的能源節約計劃,一開始是企業自我聲明的自愿性計劃,現在演變成由政府授權第三方機構進行認證,規定所有制造商必須提交由受認可、批準的實驗室出具的檢測結果,以確保產品的符合性[6]。目前全球有美國、歐盟、日本等七個國家和地區參與該計劃,能源之星標志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認可度非常高。能源之星認證范圍包含了60多類產品,家用電器及其分支智能家電都屬于該計劃的認證范圍,出口歐美等國家的智能家電產品獲得能源之星認證是一個間接的市場準入門檻。
加州電器效率法規對電器產品需要滿足能源方面的聯邦標準或加州標準作出了規定,同時在“多州產品標準合作”計劃的實施下,不少州就直接采納了加州的能效法規。法規涉及的產品以家用電器、照明設備為主,包含了23 種電器的最低能效標準,這就涉及了智能家電類產品,出口到美國尤其是加州必須符合這個標準的要求。加州能源委員會通過市場抽查、定期檢查等方式進行復合型驗證,發現不符合的產品將會直接從官方數據庫中刪除并即刻召回,同時對制造商和經銷商采取相應的司法行動。
歐美國家在智能家電產品技術標準上制定了嚴格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我國智能家電企業需要通過升級技術流程、更新關鍵零部件等方式顯著增加生產成本。與此同時為了完成合格評定程序,我國智能家電出口企業將不得不到指定的第三方實驗室進行性能測試。比如出口美國需要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認可的實驗室出具報告,有權出具歐盟報告的實驗室則必須獲得歐盟理事會的授權,這些不僅延長出口流程也增加了企業成本。
歐美國家在專利等知識產權領域具有先發優勢,我國智能家電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等方式達到了歐美企業的質量標準,但核心知識產權仍然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7]。比如智能家電都要運用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美國家的高通、諾基亞、愛立信等企業手中,每出售一臺智能家電設備就要交一筆專利費。這種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模式下我國智能家電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很容易受到傷害,比如撤銷知識產權授權、發起國際訴訟等,極大減弱了我國智能家電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技術壁壘帶來的陣痛讓我國智能家電企業看到了差距也明白了創新的重要性。基于我國目前5G 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家電企業也充分利用我國的新技術開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更加智能的家電產品。比如美的近期成立的用戶與品牌戰略中心,在大數據的分析和洞察下,全新發布了Quick 系列智能新品通過全場景化、智能化打造的全新體驗終端。目前不同行業互相促進的市場環境讓我國智能家電產業有了迎頭趕上的機會。
目前我國已開通WTO/TBT 國家通報咨詢平臺,實現了風險預警的快速反應,但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需要政府和企業的互相合作,單靠政府服務并不能完全做好預警風險和化解風險的工作,建議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建立政府、行業協會、出口企業層次多樣覆蓋廣泛的風險預警網絡,不僅可以對智能家電出口的市場情況進行跟蹤和監測,而且可以對突發國外技術壁壘進行及時的預警和應對。智能家電出口企業要做好技術壁壘的搜集和研判,智能家電行業協會要整合提出應對技術壁壘的對策,政府要做好對外通報評議保護我國出口企業的利益。
為了應對國外技術壁壘政府和企業都應當加強人才儲備:政府要培養精通WTO 規則的專業人才,積極通過WTO 爭端解決機制來伸張中國企業的權利;企業則應培養熟悉相關產品國外技術標準的專門人才,全過程監控確保生產出符合國外技術標準的產品。具體到智能家電企業還必須轉變經營思想,調整經營策略,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可以通過獨資、合資、收購、兼并等方式在目標國設立生產基地,這樣就能規避部分復雜繁瑣的歧視性技術壁壘的約束,只有這樣我國的家電企業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繼續保持較為穩定的市場份額,同時在新興的智能家電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經濟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力度,尤其是產業融合新興的智能家電行業,我國企業更應該參與標準的制定,爭取行業話語權實現彎道超車。智能家電龍頭企業應當主動參與國際標準相關規則的制定中去,把我國的意見和要求充分反饋到國際標準中去,這可以為我國智能家電出口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提升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政府部門應出臺更加切合實際的優惠鼓勵政策和措施來幫扶智能家電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優惠政策或項目扶持資金,鼓勵企業制定國際標準,幫助企業攻克技術壁壘限制從而順利打入國際市場。
智能家電是全球消費升級的又一大藍海,中國企業如果要在這個新興行業站穩腳跟就必須正視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尤其是涉及到網絡通信技術的部分智能家電出口企業并不熟悉。針對歐美市場智能家電涉及到的技術壁壘,提出破解技術壁壘的對策,可以為智能家電出口企業和政府決策部門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只有通過政府和企業的通力合作我國的智能家電出口行業才能在未來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