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飛 云南民族大學
瑜伽,源自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國印度,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其動作優雅、節奏舒緩、調節身心平衡等特點,在全世界范圍內刮起了流行的風潮。瑜伽曾作為封面出現在美國《時代》雜志上,在中國,瑜伽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瑜伽是如何從古代走向現代,又將如何走向明天?學術界對現代瑜伽的發展脈絡及發展前景做了相關的研究,本文通過對國內部分學者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發現其存在研究時間短、研究深度不知足、寫作模式相似度高、缺乏創新等方面的不足,未來研究可以從加深理論基礎研究、縱向深度研究、橫向對比研究、問題導向性研究、學科交叉研究及創新研究方面入手。
通過在中國知網檢索關鍵詞“瑜伽”得出,目前我國關于瑜伽的研究論文共有3928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1919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37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321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62篇;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14篇。其中包含學科類別體育2336篇;宗教340篇;臨床醫學141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77篇;音樂舞蹈76篇;中等教育72篇;輕工業手工業65篇;特種醫學55篇;中醫學52篇;工業經濟51篇;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48篇;服務業經濟46篇;中國文學45篇;貿易經濟44篇。瑜伽目前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關注和研究。而輸入“現代瑜伽”則只出現了42條相關記錄,最早的從1994年開始,截至2019年,平均每年的篇研究產出不足2篇,學科類別中以體育的35篇文獻占據整體的四分之三;相比“現代瑜伽”的研究,“瑜伽發展”的研究相比較要多一些,包含77篇文獻,對于現代瑜伽發展研究還有待挖掘和發展。
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河文明時期,在高秋平與戴國清的《瑜伽健身文化價值探析》[1];單清華、劉瑩、王振濤、鮑勇的《瑜伽文化足跡及現代健身價值研究》[2];張興泉、張宏家和趙厚華的《瑜伽的文化足跡》[3]中充分闡述了瑜伽演變進程的五個具體階段,分別是原始瑜伽、前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和近現代瑜伽。
而真正使瑜伽從古代走向現代的核心要義是因為瑜伽文化價值取向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的同時發生著再變化和再發展。其中包括古代瑜伽文化的第一次突圍——從外圍到核心,是指表現為苦行的原始瑜伽和為了實現解脫的前古典瑜伽都處于印度文化的外圍,而在古典瑜伽階段,因《瑜伽經》的出現使得瑜伽取得了印度文化的核心地位;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及瑜伽派別林立的后古典瑜伽階段的發展,使得瑜伽突破外圍成為印度主流文化。近現代瑜伽的文化遷移是瑜伽文化的第二次突圍,這使得瑜伽的推廣和傳播真正開始從印度走向世界,帶領瑜伽走出民族走向世界的是瑜伽大師辨喜。辨喜提出了“寬恕共存,接納一切宗教”的口號,這一口號的提出為西方世界接受瑜伽掃除了宗教障礙,加上隨著社會的變革,當時的西方人面臨精神和心靈問題的困擾,引發了對東方哲學的探索,在這樣的背景結合下,省去一部分梵文的誦唱和到山林中的苦修歷程,從瑜伽哲學角度傳播瑜伽對人們身體和心靈的影響,瑜伽也因不受宗教的束縛而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廣泛歡迎。
評述:通過對瑜伽發展歷史的宏觀闡釋,可以看出,各個時期對瑜伽文化的價值取向的不同是瑜伽發展得以延續的決定性因素,究其根本原因是從瑜伽文化價值中選取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價值所需求和契合的部分,從而因時、因地對瑜伽文化進行再發展,也正是因為瑜伽深厚和普遍的價值內涵使得瑜伽可以一次次突破重圍,煥發生機。
在鄒然的《從“功能建構”到“文化認同”:我國瑜伽文化的歷史沿革》[4]中將瑜伽傳入中國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古代瑜伽傳入期、近代瑜伽緩慢發展期、現代瑜伽快速發展期。
第一階段:20世紀初是古代瑜伽在我國的傳入期,有資料記載,瑜伽于公元7世紀伴隨著佛教首先傳入我國西藏。相關學者研究認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易筋經》、唐朝時期的《天竺按摩法》、宋代的《婆羅門導引法》,都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瑜伽術。后魏時期吉伽夜著的《方便心論》是中國介紹瑜伽最早的書籍”。[5]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是瑜伽在我國的推廣期,國家政治的混亂、經濟的落后,國人對于溫飽和和平的渴求遠遠大于對瑜伽的渴望。在落后的時代和混亂的社會環境的制約下,此時屬于瑜伽在中國的緩慢發展階段。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瑜伽運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評述:瑜伽在中國的傳播始于宗教的影響,由于國內社會文化結構的變革,在各個階段,瑜伽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而現代中國瑜伽內容則更受西方世界對瑜伽傳播和發展的影響。
李新秀《從傳統到現代,瑜伽的歷史跨越》[6]概括了現代瑜伽的特點:一是世俗化和泛宗教性,即與傳統的瑜伽相比,現代瑜伽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包括醫學、心里、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二是商業化和大眾化,現代瑜伽從原來限定的一對一的師承模式變成了大眾化和全民化,從之前的男性習練為主演變為當代女性群體成為瑜伽習練的主力軍,并且隨著對瑜伽價值功能的細分變得更加商業化;三是形體化和科學化,現代瑜伽更傾向于注重身體的變化,并且隨著更多相關瑜伽的科學實證和研究,瑜伽獲得了現代人越來越多的認可及信賴。
評述:對于現代瑜伽的發展,筆者認為對其發展特點的全面歸納和揭示瑜伽發展規律等方面有所欠缺,同時也側面反映出瑜伽學術研究在某些領域有扎堆現象的發生。
在馬多玲的《從中國傳統個養生視域解讀現代瑜伽》[7]中總結了瑜伽因為與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方法有共同之處,從而促進瑜伽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一方面都注重呼吸和身體動作的配合練習;另一方面都擁有“大宇宙觀”,中國養生傳統強調“天人合一”,瑜伽則提倡要“梵我合一”,這兩者都是提醒人們要充分適應自然變換規律,將自身的生命體與宇宙萬物的生命體聯系在一起,從而在更好的修養身心的同時獲得更高生命價值體驗。
在李樺的《瑜伽的養生價值研究》[8]中從瑜伽的呼吸法、冥想術和瑜伽的背景音樂這三個方面詳細論述瑜伽的養生價值所在。一是將瑜伽的呼吸法及其緩慢、綿長的特點對養生的功效加以闡釋,與《黃帝內經》中的呼吸養生功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是認為瑜伽冥想是對生命精神修養的提升,是對“提升自我、感悟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對瑜伽背景音樂的養生功效解讀,認為瑜伽音樂可以幫助改善不良情緒,促進身心愉悅,獲得“豁達通透、純靜自然、平和圓滿”的養生體驗。
吳迪在《瑜伽的健身價值及其市場化研究》[9]中指出在瑜伽教育方面擁有明顯的教人和育人的作用,可以提升瑜伽習練者的內在品德修養,也可以增強習練者的專注力和意志力,甚至可以調高對“美”的修養。瑜伽習練的過程不單單是完成體式動作、完成呼吸、完成冥想的過程,而是對自我感知的發現和不斷探索,這就要求瑜伽習練者在瑜伽習練的同時增加自我認同、自我表達性,從而也增加了自我價值感,而且這種自我探索能使瑜伽習練者獲得內在精神空間的擴張,在自我療愈和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等方面有顯著功效。
毛娟的《全析瑜伽演變歷程——創建瑜伽教育的思想基礎》[10]中也從瑜伽教育的角度認為在摒除瑜伽宗教的影響前提下,通過對瑜伽教育理論的研究以及實踐,便于更好的幫助瑜伽教育功效的運用和發揮,進而實現人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培養高品質的社會公民。
凌玲《瑜伽運動與健康促進研究》[11]中認為,醫學的調查表明,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瑜伽習練后,可以對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起到一定程度的預防以及治療的功效。在瑜伽習練中,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促進人體各個系統功能的自我恢復,另一方面能更好地調節病人的心態,在調節心理情緒方面大有裨益。
Vancampfort等[12]研究表明,在心理疾病的治療中,瑜伽可以作為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對減輕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馬英的《美學視野下瑜伽綻放的藝術美》[13]結合西方美學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將瑜伽作為一種藝術進行研究,這種藝術的美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將瑜伽體位法作為人體雕塑的藝術美;二是將瑜伽的冥想認為是溝通身體與心靈的藝術美;三是將瑜伽音樂認為是凈化心靈的藝術美。這三種藝術美既包括了瑜伽的外在美,也包含了瑜伽的內在美,瑜伽這種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統一使得瑜伽成了藝術的表達。
關姣、立杰《瑜伽美學特征對女大學生美的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14]中對女大學生在瑜伽習練過程對美的認知影響進行分析,認為瑜伽一方面可以提高女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及審美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瑜伽教學過程中,瑜伽作為藝術美的內在傳播和影響。
評述:現代瑜伽的研究視角涉及的領域相對廣泛,這也體現出現代瑜伽跨領域、跨學科發展的特點;從養生、醫學、教育、美學等這些領域的研究表明,瑜伽是一個具有多功能和擁有多元價值的一個綜合體,因此可見,多角度、跨學科、跨領域對瑜伽的研究是很有必要意義的,這也應該是今后瑜伽研究的發展難點和重點。
為了更好的服務大眾健康的發展,中國健身瑜伽是瑜伽在中國當代發展的產物。裘鵬《“健身瑜伽”概念的緣起及內涵解析》[15]中闡釋了“健身瑜伽”概念產生的內外因素,表明內在因素是由于瑜伽概念本身的復雜化及其產生的異化現象;外在原因則是大眾健身的多元化需求及科學健身理念的影響。其中還著重強調了,明確“健身瑜伽”的概念,一方面因為這是防止瑜伽思想觀念異化的一種根本方法,另一方面為形成新的理論體系做鋪墊;并指出對“健身瑜伽”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要遵循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
高珊珊《對中國健身瑜伽發展傳播的探究》[16]對健身瑜伽的內容作了明確詳細的概述以及對健身瑜伽在中國當代的發展做了總結。其分析指出健身瑜伽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瑜伽在大眾中的普及和推廣作用。
賴敏春和吳玉華在《我國健身瑜伽的發展回眸與展望》[17]中對當代我國健身瑜伽發展的歷程進行闡釋,從政府層面講,2016年開始可以考取國家承認的瑜伽資格證書使得瑜伽證書更有可靠性和權威性,這也表明瑜伽開始走上國家規范化的道路。在健身瑜伽的發展上則提出要同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交叉學科的比較融合從而為健身瑜伽賦予更多文化內涵。
評述:隨著健身瑜伽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健身瑜伽的推廣促進了瑜伽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于當代中國人對瑜伽的認識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需要對健身瑜伽的理論研究做更多地探索和發展,特別是在全面認識瑜伽、深入探索瑜伽方面要更多的結合當下的中國實際情況,使瑜伽發揮出更大、更強的效用。
王洪、王雅靜在《論瑜伽文化與中國瑜伽》[18]指出瑜伽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問題是過度重視瑜伽體式的功能,但對于瑜伽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存在對瑜伽核心價值的研究欠缺和專業瑜伽師資力量發展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劉蘭娟、劉成和蔡皓在《基于質性分析的瑜伽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路徑研究》[19]指出目制約瑜伽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四個因素:一是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二是市場運營秩序較混亂,三是專業人才師資隊伍建設質量有待提高,四是瑜伽課程體系建設較薄弱。
評述:瑜伽在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在瑜伽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制約其健康發展的諸多因素,這些缺陷外在體現在管理、運營、師資不足等方面,內在實則反映了對瑜伽存在片面的、表面的認識問題。
通過對現代瑜伽發展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得出:
(1)國內對瑜伽的發展脈絡有充分的研究分析并在學術界達成了共識。
(2)對于現代瑜伽在國內的發展視角非常廣泛,但也反映了研究深度不足的問題。
(3)對于“健身瑜伽”的研究,缺乏更詳細和深刻的理論建樹,特別是“健身瑜伽”在推廣和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沒有更多分析,如對瑜伽監管體系的建立欠缺理論和實踐研究。
(4)現代瑜伽在國內發展遇到的問題研究不夠全面,且提出的建議不夠具體。
(5)現代瑜伽的創新性研究不夠,并伴隨有在相同的領域重復研究的不足;跨領域及跨學科交叉研究亟須發展。
發展現代瑜伽,要從更高的層面上去理解。即站在世界的新角度和高度來看待瑜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看到瑜伽的前景,同時也看到社會組織、健身市場、媒體、民眾等利益多元體與瑜伽運動之間的拉鋸和博弈。解決瑜伽在我國的發展問題,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建立全國規模的瑜伽行業組織、大力發展瑜伽基礎文化研究、建立媒體把關人機制、瑜伽監管體系和處罰機制、提升民眾自我修養,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瑜伽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指引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力構建下,推動中國瑜伽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