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本勝
(福建省邵武第二中學,福建邵武 354000)
區域認知能力,是指以一定的區域為基本單位,運用區域的角度或視角審視該區域的地容地貌、人文環境、地方特色等內容。而該“區域”也正是運用區域的視角和劃分模式,由一塊塊區域按照不同的地容地貌、風土人情等劃分而來的。所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要想學好地理知識,就要具備較高的區域認知能力,從而準確、快速地認識一個區域,由區域到整體、由點及面,全面認識整個國家的地理情況。區域認知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的基礎,也是重點、難點。學生具備這項能力,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各種區域環境,從而全面提高綜合能力。
高中地理的難度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較為片面,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是學生對地理學科表現得比較迷茫,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失去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學科與自身生活沒有太大的關系,缺乏學習動力。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學模式滯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向學生灌輸大量知識,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刻板,毫無活力。學生沒有參與課堂教學,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及時溝通,以致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被沉默的氛圍所掩蓋。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變得被動,學習心態變得消極,教學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
二是教師沒有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傳統的教學更加注重教師的講述,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已不再是簡單的課堂知識講解,也不是被動地等著學生自己找教師尋求幫助。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轉變教學思想,以更加熱情、主動的姿態與學生相處,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多觀察學生情況,積極探索符合教學新要求、適應實際學情的教學模式,切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對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和國家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指示,努力做好人民教師的本職工作,做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地理是一門復雜多樣的綜合性學科,既有數據計算,又有人文歷史,甚至有社會風情的相關內容。學習一門學科就要努力掌握一種方法,對高中地理來說,區域認知便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思想工具,運用這種工具將使高中地理學習事半功倍。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授給學生學習方法。區域認知能力可以使學生置身于一個特定區域,以特定的角度分析該區域的地理情況,并由此區域上升到更大、更多的區域,從一點上升到一個整體,從而全面地把握地理情況,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找到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更好地分析、規劃區域發展狀況與方向。
區域認知能力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某一區域的各種地理特征。地理是具體的、豐富多樣的。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知識的過程就是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合起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調動其學習主動性,還可以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1]。因此,區域認知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
當前,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這些問題與不足來自各個方面。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相關教學策略。
一是教學模式的轉變。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全面發展,對教師的教學全面性有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深刻把握課本內容,還要廣泛收集地理教學資料,在深刻把握地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努力擴展教學內容,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形成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如設置不同地域的對比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在講解“地球上的大氣”和“地球上的水”兩節課后,教師可以講述某地的實際地貌、氣候特征,讓學生對比分析其中的大氣循環和水循環,如讓學生從地貌特征、人文歷史、發展現狀、組織結構等方面收集赤道附近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和北極附近的國家挪威的資料,并對比其特征。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地理知識,還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以地理視角看待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新知識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主動了解教學內容,并進行初步思考,形成初步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就教學內容設置富有內涵的思考問題,從區域認知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及區域認知思維理解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設置拓展思考題,既可以是知識本身的根源性問題,也可以是發散性的拓展問題。學生此時已經全面掌握課本知識,也學會了從區域認知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些或深或廣的問題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使其區域認知能力得到充分鍛煉[2]。
二是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地理學科從內容上看復雜繁多,從結構上看層次分明,從形式上看豐富多彩,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地理學科的特性進行有效學習[3]。例如,在教學“時區劃分”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從數據上解釋某個時區所在的經緯度,學生將難以有效理解和記憶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地球展開圖,利用經緯線劃分好每塊區域,找到每個區域的標志性城市,以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又如,在教學“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時,教師不要直接展示整體的海水運動示意圖,而應一邊講解知識,一邊讓學生動手畫出海水運動的軌跡,并將特點標注在上面。這樣,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思考、探究,對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意義。
三是課本聯系生活,開展情境教學。為改變學生認為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的想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將課本中的地理知識映射到現實生活中,再從區域認知角度講解知識[4]。例如,在教學“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運用模型或城市地圖從區域認知角度講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為學生整體構建一個城市框架,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展示的模型聯系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特點。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十分實用,也能看懂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發展形勢,從而提升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高中地理學習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極為重要,而要想學好高中地理,學生就要提升區域認知能力。只有提升區域認知能力,掌握正確的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加活躍、靈活,并能樹立大局觀念、整體意識。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