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斐敏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陶行知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當中,傳授的知識并不能夠幫助學生成長,只有良好的教育方式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在小學低學段中的識字教學也是一樣的,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年齡段的特點,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開展識字學習,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收獲。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充分的利用好這項工具,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識字教學。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處于語文系統學習的初期,同時也是思想上生長發育的初期。這個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較為薄弱,在課堂當中學生經常會出現因為感覺學習內容枯燥就走思的情況。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識字教學當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投入的參與到識字教學當中。對于此階段的學生而言,信息技術的呈現方式遠遠要比在對于書本的閱讀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師應當在識字教學當中運用信息技術展現教學內容抓住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能夠進入到識字教學當中。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語文的識字表中,教師通常會通過結合之前學習過的課文讓學生進行復習,在教學過程當中也會積極結合識字表中的內容串接到課堂教學內容當中。但是學生對于書本翻來覆去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沒有興趣的情況。對此教師在復習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識字的內容。同時課堂中聽寫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出題。通過不同速度產生的差異激勵學生們加強對識字內容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內容也可以以豐富的形式進行展現。多種展現方式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更能夠加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以及深刻的記憶程度。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豐富學生識字教學的內容,增加不同的形式展現相同一個文字。無論是從聲音還是圖像都能夠讓學生更好接受,同時在后續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當中,逐漸的把畫面轉換為文字也能夠提高學生對于識字教學的學習效率。信息技術能夠更好的展示識字教學當中的內容[1]。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種,涉及到有關于天氣的識字教學內容。就此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形式,向學生一次展示天氣現象以及字的拼音和發音。讓學生在識字過程當中加強記憶。例如雷電,教師可以通過先播放雷電兩個漢字,然后播放這兩個漢字的讀音和拼音,最后搭配上帶有聲音的一段關于雷電天氣現象的小視頻。通過多種展現方式最后都結合到雷電兩個漢字之中,讓學生立體的了解到漢字和實際生活當中的關系。將文字和自然現象相互結合,通過信息技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加強學生識字的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中國的具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文字也是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而來的。漢字從象形文字逐漸演變為意音文字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先了解文字的文化歷史,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一些簡單文字的變化過程。通過對文字變化的展現,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在教學過程當中信息技術能夠通過對文字變化的展現,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提高對漢字學習的興趣,加深簡單漢字的理解[2]。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我們會學習到“日月水火”等文字。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的過程當中向學生展示這些漢字甲骨文當中的寫法。讓學生猜一猜到今天這些文字都演變成了什么文字?然后伴隨學生大膽的猜測,教師逐漸向學生展示文字演變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到文字是如何轉變的。隨著文字變化的逐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也從可當導入逐漸進入正式教學。對于較為簡單的文字認識的同時,教師也要積通過信息技術,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同時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在識字教學當中的收獲,提高屬于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能夠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帶來各種便利,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不斷優化識字教學流程,幫助學生提高對于識字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能夠奠定未來語文學習的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