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唱 朱麗紅 東北石油大學體育部
在以體育產業、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為主要內容的體系中,“體育強國”以其動態、綜合的特征體現著我國各體育領域的發展水平。學校作為培養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搖籃,對我國建設體育強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從我國近十年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可知,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均有下降,身體素質停滯不前,近視率日漸增多并呈低齡化,這些都不利于我國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黃栩琴、徐元玉在《青少年體質健康背景下學校體育發展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國各學校的領導團體對現有的體育政策認識存在偏差、組織實施機構不完善、法制監督體系不健全以及學校體育政策落實不到位等情況導致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1]。鄭青、周徐娜在《長沙市學校體育與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研究》中指出,長沙市的學校體育產業政策不明確、指導機制不合理,導致社會化程度不高,學校體育學制的不科學安排也導致體育場地和設施造成資源性浪費[2]。
綜上所述,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在認知上還存在一定偏差,理解不到位;在組織機構方面尚不完善,不能有效實施;在監督體系方面還未形成健全網絡;在政策主體方面效率低下,還存在溢出效應;在產業方面缺乏明確政策,造成資源浪費。
王金紅在《建設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武術的重視程度遠落后于西方的體育項目,師資力量、教材內容、教學質量、課本以及改革都差強人意[3]。林進清在《體育強國背景下游泳進校園的必要性研究》中指出,游泳課是實施安全、素質教育,干預溺亡的最好載體,對我國青少年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既可以立德樹人,深化體育改革,又能保衛學生安全,推動大眾體育,還能為我國競技體育培養后備人才[4]。
研究表明,體育強國的建設離不開體育課程的推動。我國的體育課程在項目上還比較匱乏,缺少武術、游泳等有特色的課程;體育課程的課時對學生的健康需求尚不能滿足;有助于學生度過余暇時光,豐富課余文化生活的課外體育活動建設還處于進一步發展階段。
劉永強,崔洪成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校體育的困惑與出路》中指出,只通過生物層面的刺激而忽略體育知識的全面發展,缺乏體育意識的深度培養,將會持續出現一系列問題,不利于學生體育健康水平的提高[5]。蘇雄在《建設文化強國背景下的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研究》認為,體育文化傳播以潛移默化的價值教育來區別于單向灌輸的課程教育,來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生活習慣,提升學生欣賞、鑒別、創造美的能力[6]。
綜上所述,體育強國與教育強國是相輔相成的,體育強國是教育強國的基礎,教育強國是體育強國的保障。在建設體育強國過程中,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欠缺,學生的片面發展,學生體育意識和精神的匱乏,課程的單向性,社會交往能力低下等,都將制約著體育強國的建設。
張穎輝在《陽光體育背景下小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部分學校輕視體育學科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師生比例失衡,專職教師少,工作量大,體育教師的專業性和管理能力欠缺,使得教師難以兼顧每個學生[7]。鄧闿林的《健康中國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路徑研究》指出,部分地方義務教育階段的授課班級數量和體育教師配備比例失衡,城鄉間、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造成了體育物質資源不均,也降低了體育教師的授課質量。盡管國家教育大力倡導將體育納入中高考,但應試教育的發展趨勢,也限制了學校體育的發展[8]。
總而言之,學校體育作為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陣地,教師與學生、班級比例失衡,專職教師數量少,工作繁重,授課質量、專業性和管理能力的欠缺,都將制約學生進一步的全面發展。
李景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背景下我國學校青少年體育發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基本的公共體育服務的職責尚未完全發揮,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的不健全,加劇了學校體育的困境,使得我國學生的體育鍛煉得不到延續[9]。豆帥在《新時代背景下建設體育強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文中指出,我國政府歷來重視體育的發展,為引進體育設施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場所。但由于部分地區體育產業發展不景氣,體育產品低盈利,導致資金供給不足,器材滯后[10]。
簡而言之,由于我國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職能尚未完全發揮,部分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學校領導機構認識水平的局限和學校體育邊緣化的社會地位,導致我國學校體育缺乏健全的體育設施,學生喪失部分體育健身場所。
蔡林伶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學校體育新格局的構建研究》中指出,體育新格局的構建要從體育活動和思想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專業的體育說教,另一方面是將體育活動有序進行,同時,也要注重細節問題的休整。[11]栗燕梅等在《新時代我國體教融合的現狀、問題與建議——來自六省區市調研的分析與思考》一文中也指出,上海市、甘肅省、浙江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東省六省市對體教融合的重要性都抱有不同的見解,但大部分認為體教融合問題的解決可以有效緩解青少年體育發展問題[12]。
研究表明,在體育強國建設中體教融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子。體教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各部門資源的整合,培養體育骨干,還可以為我國競技體育輸送后備人才。在體教融合發展中,一些細節問題和不同地方、區域對體教融合的發展模式認知程度也不同,這些都導致了體教融合的發展緩慢。
施國山在《習近平體育強國思想背景下高校體育建設探究》一文中指出,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持續下降,嚴重影響了體育強國的建設進程。面對這種現象,學校體育要擔負起體育發展與改革的責任[13]。庫都來提·艾拜都拉也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校體育的困惑與出路》一文中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學生由于運動量不足,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質量,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使我國的學生身體與心理健康不斷出現負面問題[14]。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學生的運動量、運動時間不足,體育活動開展效益不高,受我國傳統教育思想與模式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
①在政策上,我國學校體育理解尚不充分,存在一定偏差;政策的組織實施機構還不完善,不能有效落實政策;政策監督體系主體監督效率低下;學校體育產業缺乏明確政策來有效發揮資源優勢。
②在體育課程上,我國學校體育的項目較少,缺乏特色課程;體育課程課時較少;課外體育活動還待進一步完善;這些都制約著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③在學校體育育人方面,學校體育不能有效傳授基礎知識與技能,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④在師資資源方面,教師資源比例失衡,教師工作負擔重,教師專業性和管理能力滯后,缺乏前瞻性,這些都將影響授課質量。
⑤在場地器材方面,我國部分學校體育缺乏健全的體育設施和健身場所,許多體育器材陳舊,缺少相關維護,許多城市學校螺絲殼里做道場的情況依然存在。
⑥在體教融合方面,我國部分省市地方文化差異較大,對體教融合的認知程度存在偏差,細節問題突出,導致我國體教融合模式發展緩慢。
⑦在青少年體質下降上,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和思想的影響,我國體育的地位較低,學生運動量、運動時間不足,體育活動開展效益不高,制約著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發展。
①提高政策時效。我國學校體育管理者應對我國學校體育政策進行充分解讀,完善實施機構,保證學校體育政策的有效落實。同時,明確學校體育產業政策,提高政策監督體系主體的執行能力。
②豐富體育課程。提高我國學校體育的課時數,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課程,適時增加體育項目,完善課外體育活動,從而增加課堂效益。
③強化育人質量。學校體育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提高運動技能水平,走進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運動,增強體育精神,使社會交往能力得到良性發展。
④均衡師資資源。通過政策、人才引進、工作福利等來吸引高水平、符合現代教育觀念、具有前瞻性的體育人才,彌補教師資源的失衡,提高我國學校體育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⑤完善體育器材。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適當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和健身場所的投入。增加體育器材的數量,豐富其種類,并定期做好體育器材的維護工作。
⑥加快體教融合。我國各省市要相互借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定期開展交流會,完善體教融合的細枝末節,從而加快體育強國的建設進程。
⑦提高青少年體質。積極宣傳體育的價值與作用,進一步提高學校體育的地位,學校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思想,加大學生的運動量、運動時間,開展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