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林
(安徽省太湖中學,安徽安慶 246000)
閱讀理解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難點。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更好地設計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進行探索、積累和感悟,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1]。
思維導圖源于心理學,最早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領域,之后逐漸延伸到教育領域[2]。首先,思維導圖通常以直觀形象的方法將相對復雜、零散的知識進行梳理和串聯,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繁雜的知識點轉化成一條完整、清晰的知識鏈,這就大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優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思維導圖是閱讀教學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能夠利用圖像將文本信息串聯起來,便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歸納,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3]。最后,思維導圖的主題明確,所有分支圍繞主題展開,其放射性的形狀能夠直接呈現閱讀語篇的內容,從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下面,筆者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模塊3 Unit 9 On the Bike 為例,具體闡述思維導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Before-reading 環節,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強求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而應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思維模式,指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從課文標題入手,結合文中的圖片,思考、猜測課文可能涉及的內容;然后在思考、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閱讀,并根據課文內容嘗試繪制思維導圖,對全文進行分層、剖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鍛煉對文本的領悟能力和對重點內容的把握能力,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在While-reading 環節,在學生對文章有了基本的認識后,教師再進行講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不斷完善思維導圖。課文開頭介紹Amsterdam's convenience for bikes,然后談到appearance of white bike in the city in the 1960s 和failure of the idea,最后回到return of the“white bikes”,做到點題。由此可見,語篇圍繞該城市的實際現狀(convenience),white bikes 在1960s 的出現到三十多年后的回歸而展開。因此,該文的思維導圖應以white bikes 為主線,以三個不同時間段的具體情況為軸,并進行細節補充,使學生掌握文章的整體內容。在這個環節,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如圖1所示,這樣將文章內容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羅列出來,能使文章內容一目了然,從而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大意。
在After-reading 環節,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完成課堂閱讀學習,并對文中涉及的語言知識進行總結和內化,幫助學生加強對語言知識的記憶。課文學習是閱讀學習的重要環節,對課文中語法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總結知識,對課文中的定語從句、固定句式、重點詞組等進行整理,形成思維框架,方便學生學習和記憶,也為日后的復習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思維導圖強大的梳理、分析功能對英語閱讀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全面地分析文章內容,包括段落大意、文章脈絡、語法知識、詞匯應用等,還能夠對文章中的知識進行細化分類,幫助學生吸收所學知識,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閱讀課堂需要以文本為載體,并對文本進行合理解讀。文本是作者根據一定的語法規則對文字符號進行編碼和構建的信息,是閱讀教學的信息載體,解讀文本信息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文本解讀就是將語篇涉及的語言、文化、題材及文學體裁等進行全方位剖析,多元化地解讀,讓學生掌握英語閱讀理解的方法和策略,從而發展語言能力,提高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
文本解讀的最低層次是語言知識,英語課文中的語言知識包括重點詞匯、習慣短語、經典句型和語法結構。教師在課堂熱身環節應有意識地使用課文中的新詞匯,讓學生預先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在閱讀環節體會詞匯、詞組、句型等在語境中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和總結這些內容。例如,對于單詞sunny,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類似詞匯,如windy、cloudy、snowy、foggy、stormy等。又如,表示“一……就……”的名詞短語有the moment、the minute、the second、the instant。這樣的歸納訓練做得越多,學生積累的知識點就越多。經過系統的鞏固和復習,學生的知識儲備將不斷提高,從而更好地鍛煉思維能力。
文本解讀的第二個層次是文本的文學意義,即在學習文本中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文本的主線、邏輯關系、行文特點和寫作方法等。以北師大版必修模塊1 Unit 2 National Hero 為例,學生對Shenzhou V 的背景知識有些陌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一起深層次解讀文本,讓學生認識:The text is based on a newspaper article.It is a piece of factual information which details events surrounding China's first manned flight into space.除第一段的基本介紹,教師應幫助學生從文本中找到幾個重要的信息節點,領悟本文是按照“神舟五號”發射、升空、著陸的時間順序描述的。At fi rst,the situation in the run-up to the launch; Then,information about the 21-hour space flight as well as the astronaut's activities on board the spaceship; Finally,a description of the successful landing and the safe return of the astronaut to a hero's welcome.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發展脈絡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
最深層次的文本解讀是體會文本蘊含的情感和文化。在對語篇進行知識性和文學性解讀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事物進行客觀、準確的判斷,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必修模塊1 Unit 1 City and Country 中的Reading 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人與社會”這一主題得出這樣的思考結果:We should fi rstly do the small things in our everyday life,doing thi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學生因認知、經歷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對文本的情感體驗也會不同。教師的多元化解讀能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產生認知碰撞,撞擊出精彩的火花,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推斷分析能力和發展創新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英語閱讀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不同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看法,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他們批判、欣賞等高階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平等溝通的雙向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和探究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需求,靈活運用教材,設計創造性的課堂活動,延伸教材的深度和廣度,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并解決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常規,讓教學向縱深發展。如What's the function of a pen? It can be used to write something.It can be a present.A pen can be used as a decoration.這些都是合理的、常規的見解。如果有學生說出“weapon”,便是具有新意的。鋼筆可以作為實際意義上的weapon,如用來敲打某人,也可以使用其比喻義:A pen means a person who is knowledgeable (knowledge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成為有主見、有思想的自主學習者,而不是被動學習者。教師應避免設計過多碎片化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針對整篇文本,做到有深度、有內涵。例如,A Couch Potato文中Brian 的生活方式可以用lazy 一詞來描述。人們一直崇尚diligent、hard-working,對這種整天無所事事,只顧自己享受的人嗤之以鼻。但Brian 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他的家庭仍然幸福,他自己生活得也開心,對他人、對社會無害,也是值得尊重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一種批判和欣賞相結合的視角閱讀這篇課文,理解不同的人有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權利,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求同存異。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人。精彩的英語閱讀課堂設計能夠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發展創新思維,陶冶品德,健全人格。教師應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遵循教學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