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妮
(福建省石獅市實驗中學,福建石獅 362700)
歌唱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時,不僅要保證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音樂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音樂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等。基于此,初中音樂教師要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歌唱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和創新,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初中音樂教學最普遍的問題是師生均對這門學科不夠重視,甚至有的學校和教師認為這一學科可有可無,出現了其他學科的教師占用音樂課或者學校根本就沒有安排音樂課的情況。事實上,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音樂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涉及內容較多,學生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有的初中學校幾周才安排一節音樂課,甚至取消音樂課,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教師很難有效開展音樂教學活動[1]。
此外,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以課本中的內容為主,只對重難點進行講解,忽視了讓學生進行音樂實踐,而且師生之間缺乏交流,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音樂歌唱教學中,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能力,這也是初中音樂學科的獨特性。在音樂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的重點就是加強對學生聽覺感知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尊重學生的聽覺感知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調動主動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和獨特感覺。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要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賞析音樂作品的習慣[2]。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校園的早晨》這一課時,教師要在明確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聽唱法中學會用輕松愉快的聲音演唱歌曲《校園的早晨》,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了解簡譜中的首調唱法,掌握變換節拍的方法,用心感受曲目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增強學生對校園的熱愛。初中學生對音樂節拍有一定的認知,而且模仿能力較強,已經擁有一定的音樂經驗,所以教師在授課時稍加引導,學生就能體會到歌曲中的情感,也能在教師的要求下有序地開展歌唱活動。
教師可以將歌曲《蓓蕾之歌》作為本節課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通過聆聽和演唱,掌握半拍休止和切分節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唱歌曲《校園的早晨》,增強二聲部合唱通過音響效果所傳達的音樂感染力。
教授音樂課程的難點是培養學生賞析音樂的能力。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賞析音樂中形成獨特的審美情趣,并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感,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生命意識[3]。教師要加強對音樂基礎性理論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在歌唱學習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在初中音樂的歌唱教學活動中,教師雖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歌唱技能,但是僅僅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并不能充分體現音樂學科的獨特性。所以,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以培養學生的聽覺感知能力為基礎,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形成對音樂作品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感知,進而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
以初中音樂教材七年級上冊《西風的話》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改變以往教學中利用語言講解該歌曲中的重點和輪唱的方式,利用多媒體設備音、畫結合的優勢播放歌曲《西風的話》視頻,讓學生明確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并提升其聽覺感知能力。又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記譜法常識”時,可以根據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和掌握情況來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如通過播放不同音樂,重點培養學生的記譜能力,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播放的音樂,畫出與音樂相對應的簡譜。
對歌曲進行創意改編是培養初中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歌唱教學中,要想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教師需要對歌曲有深入的理解,通過分析歌曲,使學生了解歌曲所蘊含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對歌曲進行創意表達。在音樂歌唱教學中使用創意表達的教學手段,主要是分為兩種,分別是同曲異構和同構異曲[4]。
以同曲異構為例,教師對歌曲中單聲部進行多種形式的改編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明確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阿里郎》這一課,教師指導學生對歌曲進行反復演唱和對比,使學生感受到朝鮮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特征,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熱愛之情。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歌曲《阿里郎》進行同曲異構的改編時,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首先,讓學生明確歌曲的主旋律,在單聲部的演唱中體會歌曲的抒情;其次,通過輪唱,使學生感受此曲目建立的聲部概念;再次,通過教師的提示和指揮,學生在歌唱中運用簡單的和聲,體會民族音樂的演唱情緒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最后,為了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歌曲中的短促輕巧,學生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難度,把原有的和聲進行拉長,對曲目中的音樂情緒進行更進一步的展現。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音樂學科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音樂專業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在音樂歌唱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在音樂歌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等,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在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學唱、賞析和改變等過程中,促進學生良好文化素養的形成。
例如,教學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烏蘇里船歌》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兩個演唱版本,一是用普通話演唱,二是用方言演唱,讓學生體會不同版本中所傳達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使用民族方言演唱民族音樂作品更有感染力,同時有助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歌唱教學時,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改變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聽覺感知能力,引導學生在歌唱中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而對歌曲進行創意性改編,從而提高歌唱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