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俊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秀山初級中學,福建莆田 351146)
在學校管理中,過于強硬的控制和要求極易使教職工和學生產生“叛逆”情緒,造成他們不配合校長工作的情況,而過于溫柔的手段,則無法使校長在學校內部樹立“權威”的形象,同樣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和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對此,要想營造健康、友愛、和諧的校園氛圍,讓教職工對學校更加滿意并積極服務于學生,讓學生更加自信并主動開展學習,中學校長應采取剛柔并濟的手段,從全局到細節,將剛與柔的思維應用在各個方面。
校長是學校最高級別的領導者,他們或許不承擔基礎的教學工作,但需要對校內各項工作做出合理安排,大到校園規則的制訂,小到學習課程的安排,都離不開他們的統籌規劃。這意味著,一位出色的校長可能并不具備極高的專業授課水平,但一定具有開闊的眼界和心胸,具有良好的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同時善于發現事物背后的本質規律,可以準確把握社會大環境的發展方向和教育環境的革新,進而明確學校更加長遠的發展目標,在創新環境中突破現存阻礙,制訂出詳細的管理策略[1]。
其中,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是指校長在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管理時,需要從客觀角度出發,充分分析學校當前的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需要,立足于尋找學校成長和時代發展之間的聯系,同時明確時代進步給學校教育帶來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進而結合諸多客觀影響因素細化對相關工作的管理,以便讓教職工和學生均能提前對新時代下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變化做好準備。在這一過程中,校長雖然不用事無巨細地參與到每個校園活動中,但一定要對學校的發展規劃、戰略成長方向胸有成竹,以“剛性”思維進行管理,保證大方向不被動搖,保證學校可以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就發現事物背后的本質規律而言,校長應對教職工和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問題出現的客觀原因,以便解決學校內部各主體之間的矛盾,構建更加平衡、穩定的內部關系,以平衡促制約、以制約促管理[2]。在此,“平衡”和“制約”雖然看上去是“柔性”思維的一種表現,實際上卻是毫無疑問的“剛性”思維,同時涵蓋一定的創新色彩。
簡單來說,這一部分的平衡,更多的是以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為指導思想,平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制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限制他們對學生學習的過多干擾,將課堂和實踐真正地交還給學生,以便讓教師更好地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使其在和諧的環境中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和實踐提供幫助,最終提高中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這種以“平衡”為載體的“制約”,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的“特權”被“消滅”,他們與學生之間、與其他職工之間的關系更加平等,校園內部的不良競爭和交往環境得到優化,每個人都能在公開、公正的成長平臺中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全局發展必然更加順利且能夠保證質量。
雖然從“剛性”思維出發采取的“平衡”“制約”手段具有公平、客觀、高效、高質量等特點,能夠讓校園在規則的支持下更加有秩序,進而促進各項教育工作的有序展開,但其不免會給教職工和學生帶來“被束縛”的感覺,對內部每個人的個性化發展造成限制。因此,在“剛性”思維之外,校長還應充分發揮自身“柔性”思維,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管理學校,給予教職工和學生充分的尊重和關懷,并將這一“柔性”手段應用到決策、人才選拔、學生管理等細微之處[3]。
眾所周知,嚴格的制度有助于營造充滿秩序的集體生活環境,對提高集體內部工作效率大有幫助,且制訂管理制度是中學校長必須履行的責任。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制訂嚴格的制度,不免會使教職工和學生對學校的管理方式產生“冰冷無情”之感,也不利于他們獨立人格的成長。因此,從“柔性”思維出發,校長應在制訂制度、做出決策時廣泛吸納教職工和學生的意見,他們的建議,修改制度中不合理或與部分人的特殊需要相背離的內容。如此,便能改變以往“閉門造車”的“校長把權”的狀態,將制訂校園規章制度的權利適當下放,讓學生和教職工均參與到制訂決策的過程中,使規章制度更加人性化。
對于學校來說,能否實現長遠的發展,不僅取決于校長的管理,還取決于內部人才的素質,尤其是教師的素質。因此,在選拔教師人才時,校長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態度和“柔性”管理思維,選拔具有專業能力、高度責任感和同理心的教師承擔主要教學工作。如此,教師的資質更加符合中學教育的需要,他們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為學生服務,同時會在個人責任意識的影響下提高專業教學能力和與學生溝通的能力,進而使基礎教學質量得到保證,學校的長遠發展得以實現[4]。
除此以外,校長還可以針對教師的晉升設計一些“柔性”制度,營造公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他們用專業能力說話,為每位教師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校長應適當滲透“剛性”思維,對教師之間的不良競爭進行批評。
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校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中學校長必須秉承“以學生為主”和“因材施教”的“柔性”思維,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對于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一定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了解其學習困難,對其進行鼓勵式教育,避免過于嚴苛的批評。對于在其他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校長和教師應在必要時適當發展其特長,為學生開辟新的成長道路。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未來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未知的。這就要求中學校長必須時刻關注時代和教育環境的變化,不斷在變化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和決策的疏漏,及時以社會現狀為基礎對管理策略進行創新,以更加合適、更加先進的方法管理校園、教職工和學生[5]。
綜上所述,從學校的長遠發展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看,校長對學校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校長只有始終以“剛柔并濟”“以人文本”的思維管理學校,教職工和學生才能在團結、進取的校園氛圍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關心的,他們才能進一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熱情[6]。因此,校長應著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人文意識,拋棄冰冷的、強制性的管理手段,以剛與柔的交織更好地從全局角度出發制訂管理方案,讓學校內的每名成員都能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實現更好的發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