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健
(廣東省徐聞縣城北鄉中心小學 廣東 湛江 524100)
2001年新課程改革標準頒布,“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新課改來看,德育教育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使德育教育這樣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作用,小學教師應當認識到開展德育教育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德育教育,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1 學生缺乏德育意識。在所觀察的農村寄宿制小學中,學生進入學校后,會出現不合群、不能快速融入集體生活、缺乏時間規劃、自理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例如,學生在上課學習時,不能夠有效地跟著教師的進度走,缺乏記重點筆記、記關鍵詞、在書本上圈圈點點畫畫的學習習慣。在自習課上學生存在缺乏學習的計劃性,沒有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缺乏有效的學習動機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沒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作業完成不及時或質量不高。
1.2 教師在課堂中沒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新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然而在一些課堂教學推行小組學習、小組討論、小組發言等自主性合作式的學習時,也很容易發現在這種學習情境下,教師沒有協調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同時也忽視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導致學生并沒有真正把握學習的重難點,存在學習困難大、學習效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如下:教師過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討論交流等活動,卻沒有進行課堂總結,學生學習的知識比較零散、不夠系統,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發揮指導和引領作用。
1.3 教師忽略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在小學階段,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習慣于從課堂中、從教師那里被動學習,沒有養成較強的自主探究、獨立學習的習慣。因此,他們的德育教育能力也就不夠突出。而且,許多教師為了教學而教學,只為了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卻沒有注意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過分強調學習策略的有效性。
寄宿制是我國農村教育改革中的一項制度安排,農村寄宿生離開家中的父母,轉而進入學校中進行獨立的生活、獨立的學習。他們年齡還小,不夠成熟,因此缺乏時間管理意識,未養成定時定量的學習習慣,未掌握穩定而有特色的學習策略以及多種有效的復習策略。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并為學生創造德育教育的條件,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2.1 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德育教育作為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當中的重要教學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德育教育要求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不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全盤接受為主,而是以學生自學為主,以教師輔助指導為特征的教學模式。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年齡尚小,自制能力不強,沒有明確清晰的學習意識,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缺乏合理的時間安排,同時也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他們是被老師關心著的。
2.2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品質。大多數的學生具有以下的特點:學生不懂得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記筆記、記重點詞語,不懂在書上圈圈畫畫寫寫;有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處理課后復習與課后作業之間的關系,僅僅在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并沒有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有的學生存在在自習中不知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在作業很多的情況下不知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學習效率,在作業少的情況下又無所事事;還有部分同學缺乏問題意識,他們對知識全盤接受,卻很少質疑,對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問題并沒有清晰的認識。
2.3 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德育教育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對自己的學習具有支配、控制權利的條件下,主動學習、尋求發展的活動。”小學生常用的德育教育方式有自學、討論、實驗、操作、實踐、評價等。通過德育教育,學生不僅僅能掌握關于為人的方法策略,更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學生對自己的生活也會有一定的規劃,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任務,同時學生對自己也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俗話說:“教無定法。”對于德育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各類期刊雜志上學者們關于德育教育的不同見解,無疑對我們來說是一筆珍貴的教學資源。本文是關于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由于個人理論知識還比較匱乏,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將德育教育模式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以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一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