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獻群
(浙江省義烏市賓王小學 浙江 義烏 322000)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急需形成教師樂于閱讀教學,學生悅于閱讀學習的情景。閱讀是貫穿在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但也正是由于此它容易被忽視。對于閱讀的學習同時還承載著諸如詞語、語法等相關的配套內容,對學生綜合能力是很好的提升,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需要加強重視,推動閱讀教學的良好發展。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和方向,對教學目標的明確,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對閱讀中基礎能力的培養,比如基本字詞的發音以及閱讀習慣的養成,在這過程中會涉及許多閱讀方式,類似大聲誦讀,默讀等,但是針對不同小學年齡段的小學生,閱讀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就拿默讀來說,對于低學段的小學學生的要求是了解什么是默讀,知道默讀的方式,對于高學段的學生要求是以一定的速度進行默讀,一般要求每分鐘三百字左右;但是對于我們中學段的閱讀來說則難度適中,要做好過度工作,初步掌握默讀的一些技巧。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各個學段學生的默讀教學目標,不能簡單地了解,也不能過分深入的要求,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客觀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的進行閱讀學習,有充分的鍛煉相應能力的時間,便于小學生更好的學習掌握,也有助于閱讀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也應該清楚,閱讀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通過閱讀讓學生掌握一項能力,讓閱讀更好地服務于小學語文的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體裁的文章應采用的閱讀方法是不同的,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張,帶領學生對不同文本進行不同方式,不同側重點的閱讀。比如:詩歌類文章采用朗讀法,因為詩歌的文章較為精短,但是情感豐富,在朗讀的過程中朗朗上口,而且有助于情感的表達;說明文一般用幻燈片演示的方式輔助閱讀,因為說明文的文章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不容易理解,通過一些圖片以及音視頻的展示,可以使學生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當然,即便是相同文體的文章,表達對象不同,也應該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比如對于描寫人物的記敘文,可以采用分段閱讀的方式,對于每一段內容,學生從中發現人物的特點,最后將每段的人物形象進行畫像結合,就能夠對整個人物形象有個全面的掌握,對于記述事情的記敘文,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文章的閱讀,從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感受故事情節,觀察事情發展,多角度的揭示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豐富閱讀的趣味性,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
進行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于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是一個比較虛擬的東西,教師無法直接去評價閱讀水平是否達標,因此需要增設閱讀成果評價的環節,通過學生撰寫閱讀筆記,進行閱讀成果分享,閱讀后小組討論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閱讀成果是否顯著,將衡量閱讀的指標進行細化和量化。比如在實際課文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題目描述一下想象中的課文內容,用文字或者圖畫的形式在紙上展示出來,再去閱讀這篇文章,在閱讀之后要求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對之前的文字描述或者圖畫進行修改,通過這樣的對比,就可以了解學生在閱讀中是不是有收獲,是不是學到了新知識;同時也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所讀到的內容和組內成員進行分享,其他的同學進行補充和更正,這樣可以對閱讀效果進行考評。
在小學階段,閱讀不只是課上,在課前預習時,也需要閱讀,這就需要家長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也能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和監督,那么將會更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課上教師講解了默讀的閱讀方式,那么在家中,父母就可以在孩子預習時,讓孩子利用教師新教的默讀技巧完成默讀,家長在旁邊陪伴孩子一起默讀,觀察孩子的專注度,閱讀速度等,在閱讀結束后,可以讓孩子為自己講述閱讀后的收獲,文章的內容,來檢驗孩子的閱讀成果,并且及時的與教師進行溝通,匯報孩子的掌握情況,或者對于孩子在默讀過程中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閱讀速度過慢等問題,和教師進行反映,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孩子盡快的掌握閱讀知識和提升閱讀能力。
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和學生主動的配合,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形式多樣的教學設計去不斷提升。希望筆者提出的內容,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促進閱讀教學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