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艷
(福建省羅源第三中學 福建 羅源 350600)
了解古代詩詞文化,文學樣式,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考點。教學中主要通過內容、手法、情感的掌握,快速通過鑒賞,把握詩歌意境,讓學生領略詩歌的美感,可采用以下方法策略。
詩歌教學教師較多采用誦讀講解的方式,讓學生找出描繪詩歌畫面內容、主旨情感、內涵感悟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詩句原因,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內容。其實這樣的詩歌教學落入俗套,缺乏通過誦讀探究意境之美,學生的學習把握還是比較膚淺。朗讀是一個塑造自我、了解內容、感受情感,進入詩歌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習詩歌的一種動力。我們常說“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誦讀的過程中,帶著引導的性質,慢慢的讓同學們領略詩的聲韻美、音節美、押韻美、平仄美,在誦讀中走進詩的意境、內容、情感,感悟體會詩歌進而產生共鳴。古典詩歌在朗讀的過程中更能夠激發孩子的激情,陶醉在詩歌之中,進而激發他們學習。誦讀是一種有效途徑,能夠陶冶性情,自然提升學生的詩歌素養。
比如在讀《秋詞》的時候,同學們第一遍讀可讀出詩中表層的含義,“自古”的常態,“我言”的另類,對比中讀出詩人別樣的見解;再讀中,“一鶴”意象沖破重重云層阻隔,讓人感受逼人的一種氣勢,激越昂揚與眾不同;進而再反復多讀的過程中結合背景能感受到詩人身處逆境,奮發向上,豁達樂觀的情懷和生活態度,層層深入的誦讀過程中,才能夠與詩真正的產生共鳴。
詩歌教學,為了眼前的考試利益,教學中過多追求的是詩歌的背誦默寫,內容的機械理解,情感的指向把握,往往把詩歌的畫面意境內涵忽略。有時為了追求考點得分,詩歌學習速成效果,反而讓學生覺得詩歌學習枯燥乏味,所以我在教學詩歌的過程中,盡量挖掘意境內涵之美,讓學生走入詩歌的美妙境界,更能夠領悟詩歌內涵本真的美麗,盡最大程度把詩歌的內容、情感、思想之美挖掘出來。要實現這點要求,利用想象是一項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徜徉在想象營造的意境之美中,學與樂的交融,詩意之美自然沉淀心中,學生接受也順理成章。
2.1 想象色彩的映襯。在接觸到一首新的詩歌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先自己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構筑畫面過程中,可以加入修飾和點綴,讓詩文畫面感顯得更加的豐滿,讓學生更容易走入詩歌的世界。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眼前是這樣的畫面:蒼茫遼遠的大漠,一柱勁直的孤煙,天際一抹余輝、渾圓孤單的落日慢慢的落入奔流的黃河。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孤煙直插入云霄,落日徐落黃河,學生還可以加入人物點綴,顏色的暈染等,想象一位孤獨的出塞詩人眼見這一幕,飄零的身影,呼嘯的寒風,紛飛的思緒,蒼茫的天際,渾黃的落日,無盡的惆悵。詩歌的美感也在想象中豐滿,詩歌情感也能躍然紙上。探知詩歌的美,還可以通過想象豐富的色彩感知體悟畫面,這種視覺的想象是美學中非常好用的方法。一些詩歌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會運用很豐富的色彩的,可以讓畫面顯得更加色彩飽滿豐富。
2.2 想象聲響的縈繞。詩歌往往只通過寥寥幾個文字,讓讀者深挖細嚼詩文之美,我們也可以采用調動感官中聲響的配合。詩文在想象中配上聲律,顯得擲地有聲,富有音韻。聲音的協調之美,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記憶背誦。比如陸游的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在挖掘它的意境之美時,可以調動聲響想象:雨打樹葉的“啪啪”聲,鐵馬奔馳沙場的“噠噠”聲,戰場勁風吹掠的呼嘯聲等,讓學生感觸詩人夢境中戰場的凜冽肅殺。由此,探究詩文的美還可以利用感官中畫面構圖的安排設置,建構詩文之美。有一雙想象的翅膀,詩歌教學美感挖掘過程中也將不再曲艱晦澀。
2.3 品鑒情感深挖詩歌內涵之美。古代詩歌往往篇幅短小但情感意蘊很豐富,了解詩歌的情感,才能深層把握詩歌內涵。是對審視挖掘詩歌進行一次深層次的靈魂交流。古代詩歌情感表達方式異彩紛呈:有的情感流露含蓄纏綿,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曲折晦澀,有的高亢直白等。把作者在詩中滲透出來的靈魂深處的內核感情體味出來,才能領悟詩歌內涵。情感需要在小有基礎的積淀中揣測:也許是民族愛國,也許是個人孤寂,也許是排解苦悶,也許是昂揚意氣等,這些的情感都是在詩歌情感挖掘過程中把握其走向。清朝詩人譚嗣同少年隨父赴甘肅上任,途經陜西潼關寫下《潼關》,寫出了一位少年內心激蕩滿懷,意氣風發,觀閱景象,豪情萬丈。詩的前兩句畫面強勁硬朗,明麗直白,壯闊風景令人震撼。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破束縛阻閡,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志氣。情感層層推進,讀活了詩句,也讀活了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育意味著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詩歌的教育更是通過美學,更好的喚醒學生的靈魂。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歌內在,感悟詩歌的情感,內化為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