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敬 晉江市第一中學
運動技能是指人體有效掌握并完成某些專項動作的能力,基礎動作相互連接導致人體肌肉出現運動發展,條件反射理論認為運動技能的形成經歷了認知定向、聯系形成、自動化熟練三個階段。體能是指人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協調、靈敏、柔韌等基本運動素質綜合而成的運動能力,這也是運動者綜合素質與競技能力的集中體現。體能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技能完成與運用質量,同時體能也反映出人體機能特征與體質特點[1]。“技能、體能、運用”的全面融合可以依據籃球項目特點實現運動技能練習、身體體能鍛煉和籃球素養運用有效整合,在協同訓練進程中全面整合各項要素,特別是與籃球技能發展息息相關的核心要素。很多中學生在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忽視了技能、體能與運用內在關聯,進而導致學習與實踐效果不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籃球學習、訓練與參與興趣,從這三個維度入手全面整合創新中學籃球教學將帶給學生們全新體驗,激活學生籃球興趣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籃球 素質。
傳統的中學籃球教學以教師教學為核心,學生們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很多從未接觸過籃球運動的學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教師在教學中實施開放教學方式能夠賦予學生主動權,促使學生們深度融入籃球教學活動,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實現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學生們的主動參與交流恰恰反映出學生們的主動思考與探究意識。課堂氛圍將會得到有效改善,學生們可以深度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彼此之間的深化交流既激活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局面,籃球教育質量將會得到顯著提升[2]。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根據男生與女生的運動能力差距與身體素質差異將學生們分為不同小組,適當調節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鼓勵學生們隨時反饋自己的學習感受,保證了教學的開放度,不同條件的學生逐漸適應了籃球學習并開始主動參與融入。
中學階段學生面臨著中考和高考的嚴峻考驗,學生們在這個階段承受著沉重壓力,雖然教育改革和雙減政策均在努力提升體育課程的地位,但是學生們仍然需要將主要精力用于文化課程學習。籃球運動本身充滿了競技性、運動性和趣味性,學生們參與籃球運動能夠緩解身心壓力,獲得愉悅的運動體驗,但傳統籃球教學受到學科教育思維影響而過度強調成績,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們的參與感與融入度。中學籃球教師應該在技能教學進程中更加關注學生們的興趣,使得籃球運動成為學生舒緩身心的重要途徑[3]。例如教師可以將技能教學與籃球游戲有效整合起來,在游戲進程中培養學生的運球、投籃、傳球等技能,學生們感受到籃球快樂的同時也與師生展開了深度互動與情感交流,班級氛圍也將因此而變得更加融洽。例如在籃球傳球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創新設計,學生們不再是簡單地完成胸前雙手傳球,而是交替完成單手傳球、背后傳球、跑動傳球、長距離傳球等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調動;又如在運球訓練中筆者安排學生們雙手運雙球推進全場,這種方式不僅僅能夠均衡發展學生的雙手運球能力,更能讓學生們感覺“籃球很酷”,準確適應了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學階段的籃球課程存在班級容量過大、軟硬件供給不足的問題,很多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無法接觸到籃球,教學困難增加且課堂秩序混亂。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將學生們分為十個人一組,形成多個小組,由小組學生選舉組長后帶領全體學生展開合作訓練。教師重點向組長講解說明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重點難點,引導組長帶領全體組員共同參與預習和學習活動。組長負責在分組訓練過程中將組員理解與訓練的難點總結歸納后反饋給教師,教師可以依據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給予學生們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這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分組訓練實施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同小組展開橫向競爭,集體榮譽感將激勵全體成員共同努力并展開良性競爭,教學氛圍因此而變得更加活躍,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顯著提高[4]。
耐力是籃球運動中學生體能狀態的直觀呈現,學生們在籃球運動中需要頻繁的跑跳和爭搶,良好的體能狀況將保證學生們更加穩定地完成技術動作。有氧訓練是籃球耐力訓練的最有效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以及學校情況合理選擇有氧訓練方式,例如騎單車、節奏訓練、慢速奔跑等,這些運動方式的能量消耗相對較少,學生們可以長時間參與運動并提高耐力水平,此外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無氧訓練,同時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合理選擇。例如耐力較好并希望能夠更進一步的學生可以選擇長距離慢跑方式進行耐力訓練;耐力較差且技能水平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重復性的節奏訓練開展耐力訓練,持之以恒堅持將會有效提升耐力水平。
籃球運動強度和運動量較高,同時參與者需要具備較強的力量水平,力量水平直接關系到技戰術的運用,缺少力量則無法完成對抗,技戰術的發揮更無從談起,這在籃球競賽中展示得更加明顯。縱觀中職籃和美職籃的職業賽場能夠發現,力量是完成各項技術的根本。教師在體能訓練中應該對力量保持高度關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力量訓練重點,例如部分學生下肢力量匱乏,使得他們在身體對抗中難以保持穩定性,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跑步或蛙跳等方式提升下肢力量;又如部分學生上肢力量不足,教師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舉重、拉力、啞鈴等訓練活動。力量訓練應該充分關注籃球運動相關肌肉群的協調,盡可能圍繞肌肉群展開訓練活動。
籃球競賽中,學生們的速度水平直接決定了技術發揮效果,甚至可能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手,搶籃板、防守、反擊等均離不開速度素質。例如在籃球的防守反擊之中,速度更快的一方能夠迅速從防守狀態轉為進攻狀態,在最短時間內由己方半場攻擊到對方半場,利用對方防守不穩完成得分[5]。反之速度素質可以讓防守方在最短時間內回到防守位置,消除防守漏洞并應對對手進攻。在速度素質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展開變向跑、變速跑、后蹬跑等訓練活動,同時在訓練中引入比賽訓練方式,持續提升學生們的速度。下肢力量對學生速度的影響較為明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折返跑、障礙跑、負重跑等高強度訓練,通過這種方式有效鍛煉學生的下肢肌肉群。
靈敏素質受到意識、速度、力量與反應能力的全面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籃球技能的運用,搶籃板、斷球、過人、變向等均需要較強的靈敏素質。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靈敏訓練時應該注重學生的平衡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以十個人為一組圍成一個圈,一名學生站在中間,周圍同學每人持一個籃球,隨即將籃球扔向中間同學,因為中間學生無法確定籃球的來向,因此他必須要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快速反應并完成接球,如果未能接到球則換人繼續訓練。又如教師可以在教學訓練過程中指導學生展開斷球與反斷球訓練,學生們在運球和斷球的過程中不斷進行重復訓練,靈敏度將會逐漸得到提升,籃球技能也將因此而得到更加有效的呈現與鍛煉。
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和教學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雙減政策與校園籃球的優勢指導學生們積極參與籃球運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并發展學生的體育意識,使得學生們能夠在競賽活動中進一步運用自己的籃球技能與體能,在充滿趣味性的環境中完成競賽目標與運動目標。中學學校應該在校園內營造起濃厚的文化氛圍,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性別、身體與心理特點,創新比賽形式并關注女生的需求,使得中學女生同樣有機會參與到競賽活動之中[6]。在競賽體系建設方面應該積極完成校園籃球聯賽建設以及校際聯賽建設,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在傳統的五人制籃球競賽基礎之上引入三人制籃球,很多學生更加青睞三人制籃球,而且三人制籃球對個人技術能力要求更高,整體攻防節奏變化很快,這更適合于發展學生的技能與體能,鞏固籃球教學效果,進一步發展學生們的籃球興趣并響應學生的籃球需求。
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校園籃球和小籃球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青少年體質健康已經得到了更高關注和重視。目前中學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學校的籃球活動和籃球競賽非常有限,這已經很難滿足學生們特別是籃球愛好者的需求。中學方面應該積極鼓勵和引導校園籃球社團的發展,為擁有籃球特長或喜愛籃球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從中選拔、培養和挖掘具有優秀的籃球人才,實現籃球人才的持續需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課后體育服務契機指導學生們展開籃球專項訓練,在社團活動中進一步檢驗和發展學生的技能與體能。學生們將會獲得更好的參與度,而籃球社團與校外籃球俱樂部的合作也將會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廣闊的機會與視野,有效解決中學籃球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技能、體能、運用”視角下的中學籃球教學將三者有效融合,學生們籃球興趣有效提升的同時實現了籃球綜合素質的發展,這對于學生籃球技能、籃球體能和籃球素養提升作用顯著,進而為籃球運動的發展和學生總體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