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本溪市第十二中學
校園自編操不僅能夠調節學生學習節奏、緩解學習疲勞、增強學生體質,還可通過對武術、太極等元素的融入,使之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有利于青少年在學習武術動作的過程中磨煉意志,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而武術和太極在我國的體育文化,以及傳統文化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絕佳的文化元素,亦是有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因此,我校在體育自編操的編創素材選擇上,即以武術和太極拳動作以及文化元素為主。
融合了武術、太極元素的校園自編操在中學體育活動中的實踐情況。
文獻研究法:針對課題內容查閱、研究國內有關教學論著、論文、資料,充分研讀、理解、借鑒傳統文化、體育文化內容,不斷提升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
行動研究法:通過選曲、編創、教學、實踐、完善等步驟,循序漸進地實踐,最終達到預期效果。以研究促編創、教學等行動,以編創、教學等行動促學生素質養成,做到教、學、練相結合。該過程中,將編創出一套具有傳統文化內涵,且集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校園自編操。
經驗總結法:廣泛借鑒相關的資料,結合本校特色特點,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學生通過參加常態化的大課間活動,能夠充分適應傳統文化與體育精神相結合的創新活動模式。這將使學生更加重視自編操的學習,并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達到增強體質、積累文化內涵的最終目的。
我校原有的用于體育活動中的自編操已沿用多年,雖然其整套動作足夠流暢,也為師生所熟悉,但是卻內容單一,缺乏對傳統文化底蘊的傳承。對體育活動創編的思考,不應桎梏于其體育形式,更應考慮其文化因素[1]。在此背景下,為了使中學生增強愛國情懷,感受體育活動中的傳統文化魅力,傳播陽光、向上的正能量,我校主動研究、編創了一套融合了武術和太極元素的自編操。
在該自編操的編創過程中,首先體育教師站在學生的主體視角思考問題,以他們的興趣、喜好為指引,進行了相應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中,設置了一些題目,用于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喜愛中國武術,熱愛的音樂類型等。其次結合學生的選項數據,教師了解到:學生大多喜愛武術,但是因對相應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所以偏重于喜愛其外在的動作;學生喜愛流行音樂,認為流行的代表時尚和個性。最后以問卷調查為根據,教師選擇了融合古風與現代少年精氣神的《少年中國說》作為自編操配樂。該歌曲的配樂鏗鏘有力,節奏感強,帶給學生振奮之感;歌詞源自梁啟超的文章,富有中華韻味與中華精神;演唱者聲音剛柔并濟且有特色,唱出了不卑不亢之感和自豪之感。用它輔助教師編創自編操,最為合適。
武術是我國傳統的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特別適合在武術操開展,作為體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將娛樂性與運動性融入武術操,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2]。在具體的編創方面,體育教師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武術功底,在充分考量了中學生身心特點的情況下設計出了簡單易學的自編操動作套路。本套自編操動作中加入了許多武術、太極元素,借鑒了其剛柔相濟、招招見力的特點,并且在動作幅度大小、運動量多少方面,也能夠適應中學生的承受能力、體質鍛煉需要。為了與樂曲節奏相匹配,本套自編操的動作快慢節奏也會隨之而變化。整體上,新創自編操動作張弛有度,快慢相宜,兼具跳躍性,具有實踐和推廣價值。
在成功編創融合武術和太極元素的自編操后,教師需在體育活動中將其傳授給學生。具體做法如下:利用多媒體進行新操的細節動作演示,引導學生反復認真觀看;由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動作示范,分解動作、細述武術自編操動作要領;進入練習環節,由學生分組練習,抑或集體共練。教師的教學是學生掌握新編自編操的基礎,但是需注意提高時效性。
所謂時效性,即使學生的自編操學習即時起效,當時學習、練習,即能當時掌握要領,繼而在舉一反三中得到內化與夯實。本次研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自編操的時效性:
其一,在教學理念上,教師要緊緊圍繞著《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將自編操學習演練的相關活動作為引導學生改善其學習方式,活躍身心,積累文化素養,以及進行合作、探索的一個平臺。
其二,在教學方式上,要注意做到兩個結合。一是使體育動作技能教學與武術健身知識傳授相結合。教師要使學生在掌握具體動作技巧的同時,能夠從健身的角度了解武術、太極的奧秘,知悉其各個動作招式中所蘊含的“精、氣、神”,以及這些“精、氣、神”對自身體魄增強的益處。二是引導學生在逐漸熟悉、內化動作后,將動作與傳統文化內蘊結合起來。武術與太極的動作特點,能夠幫助中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人的精神與身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感受到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三,在練習環節上,注意“度”的把控。一是保持中學生運動負荷的適宜度。盡管新編的自編操有《少年中國說》這樣的樂感強且廣受學生喜愛的歌曲作為陪襯,但是依然要注意不讓練習的運動超負荷。適量的練習往往時效性最佳。二是對所教授的動作難度進行分級,繼而有層次地引導學生練習,使他們由易到難,漸進地過渡,從而減輕畏難情緒,提升練習的獲得感。
武術運動是我國特色鮮明的民族體育運動之一,具有套路繁多,內容豐富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強健身體,自衛防身,對意志品質進行培養等多重功能[3]。太極拳也有相似特點。因此,融合了武術、太極元素的新編自編操不僅僅是單一性質的活動內容,而是可以視作融合了傳統文化、武術招式、體育技能、娛樂元素、音樂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因此,體育教師要基于綜合性文化載體這一認識,來推進本校的自編操的教學與活動演練。
教師在自編操的創作過程中,已經有意識地融入了自身對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等的研究與理解。因此,在后續實踐中,教師仍應該堅持大膽嘗試運用多種音樂元素,與更多樣的武術(詠春拳、少林拳等)元素相結合,從而不斷創作和優化自編操動作,豐富學生體育鍛煉的內容。這本質上是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更多的文化教育成分,進行文化滲透,由于當代中學生綜合素養的養成。此外,學校也可以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文化宣傳活動,例如舉辦國旗下演講比賽、采取網絡或校園廣播形式宣傳等,將新編自編操的有關內容進行廣泛傳播,使青少年學生既懂得“健康第一”的珍貴,又能夠在充滿文化自豪感的氛圍下練就健康體魄,以展現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武術操的創編能改變大課間的固定操化[4]。大課間活動是非常好的進行自編操演練的載體,所以,體育師生要堅持利用好這一載體,充分利用相應的時間段,做好自編操訓練安排,以此來豐富大課間活動內容,并提高學生的熱情及參與感。其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學校現有資源,突出本校辦學特色。具體而言,大課間活動期間,體育老師需繼續做好傳統文化教育與滲透,并結合嚴謹的自編操示范與講解,使學生反復夯實動作要領;教師可結合社團活動的開辦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通過選取各班領操員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強化訓練;教師和學校可制定評價機制,以此來提升學生體育素養,促使其傳承體育精神,例如,通過定期開展自編操觀摩和比賽,提升學生的大課間自編操練習質量與整體操化效果,并在相關活動中評選出最佳學員、最佳團隊。
在疫情常態化期間,一些集體性的訓練活動明顯減少,但是教師不能安于現狀,而應注意推進學生的自編操學習進程。教師可自制微課視頻,將《少年中國說》新操進行全段演示、分段演示,整合為視頻資料包,然后通過網絡發送到各班微信群,使學生可以進行居家課后復習與再練習。這樣能夠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家校合一,而且也有助于保持他們進行自編操練習的規律性,真正起到全面普及與提高的鍛煉效果。
理論成果:總結出將傳統文化與體育精神相融合的校園自編操的創編模式。
實踐成果:編創成功以《少年中國說》為歌曲背景的校園自編操。完成了以下目標:其一,科研目標。通過研究總結出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自編操的策略。其二,工作目標。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自編操的研究,以此促進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進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研究及創新能力。其三,育人目標。通過自編操的學與練,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健全體魄、錘煉意志,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努力奮斗。
學校應當加強關于自編操訓練的宣傳倡導,使學生們能夠堅持相應的體育鍛煉,從而切實獲得體質增強,以及心智上的發展。
學校可構建起自編操編、教、練一體化的管理機制,使相關體育活動變得有計劃、有實施、有管理、有評價,從而確保其有時效性。對此,學校可成立體育領導小組,細化責任與分工,常態化地落實相應的督促、監管工作,以保證學生可以獲得充足的體育鍛煉時間,并得到相應體育鍛煉的正向反饋。
綜上所述,中學體育自編操編創、教學、演練,有助于促使學生化身為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且身心兼而受益。在自編操編創中,教師需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圍繞著他們身心發展的時代性來選擇要融合的元素。由此,自編操就成為傳統與現代的綜合體,更能帶動后續教學與演練的時效性。而在教學與演練環節中,教師也需注意以科學的理念、方法、策略為依托進行實踐。這樣,自編操才能切實成為有價值的教育素材、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