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桂香
(福建省寧化第六中學,福建三明 365400)
語言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活動和途徑。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最終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重復操練復習法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實踐活動應包括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過程,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因此,教師應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重復操練復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不斷獲取知識、訓練思維和內化知識,從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1]。
多次誦讀和書寫詞匯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英語作為語言學科是離不開詞匯的,而詞匯是學習英語最基本的單位。學生只有熟練掌握單詞,才能順利開展課堂和其他實踐活動。然而,很多學生對單詞的背誦頗感頭痛,即便當時記住了,經過一小段時間就忘記了。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知:人的大腦對已認知新事物的記憶按照一定的遺忘曲線進行變化,人們可以從該曲線找到遺忘規律進行重復訓練,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學生如果能夠重復誦讀單詞,并多次結合單詞在語言情境之中的呈現背誦,就能將單詞熟記于心[2]。仁愛版九年級上冊Unit 2 Topic 1 Section A中共有12個新單詞(其中5個為黑體字、7 個為非黑體字)。本節課話題是環境保護,其中很多詞匯涉及環保知識。教師在教學新詞匯時,可以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學生利用課前3 分鐘誦讀單詞和詞組,既可以對新詞匯進行多次重復訓練,又可以增強記憶力,形成語感。對新單詞重復操練,學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種,誦讀A 方法。朗讀新單詞三遍,拼讀單詞1~2 遍,拼讀后再讀一次單詞,最后結合漢語(如果漢語意思多,可以選擇前兩個誦讀,這樣結合前面的比較有節奏感)進行誦讀。本方法適用新教單詞學習。
第二種,朗讀B 方法。當對新單詞熟悉后,學生可結合漢語意思朗讀三遍新詞。這種方法主要針對新單詞與漢語對接。
第三種,朗讀C 方法。當對所教的單詞很熟悉了,學生只需朗讀單詞三遍即可,這樣可對新單詞快速朗讀,增強記憶和印象。
教師在課前做好有關詞匯的PPT 課件,既有英語朗讀的,又有測試學生的英漢對譯的。首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重復操練單詞,自然對新單詞記憶深刻。接著,教師測試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說出某一單詞,要求學生迅速拼讀出來。這種重復游戲似的操練,既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競爭氛圍,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
語法是單元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仁愛版教材中,每個話題都有一項重要的語法知識滲透其中,貫穿于聽說課的Section A 和B 之中。語法是單元話題學習的“重頭戲”。教師可以通過多次操練語法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本節課的語法知識是:謂語時態的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區別。
教材中的第二部分是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區別的語法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展示PPT 中的三幅圖畫,對圖片中的過去和現在環境的變化進行對比,結合“example”的句型操練。
例如,“There were lots of flowers and grass when I visited the village last year.”這句話是一般過去時,根據圖片學生容易發現過去的村莊美如畫,到處是鮮花綠草。當對比另一幅圖畫時,教師可以用上“But now the flowers and grass have gone.”美麗的鮮花和綠草已消失殆盡,本句是現在完成時態。接著,教師再利用另外兩幅圖畫讓學生根據第一幅畫面的例句進行重復操練。學生在提示詞的引導下進行二次重復訓練,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最后,教師對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評價和加分。通過“example”的反復操練,學生對兩種時態的區別有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遍聽力,讓學生先感知文本材料,且提示學生注意哪些句子是一般過去時、哪些句子是現在完成時。
其次,教師播放第二遍有關動畫的視頻后,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任務如下:(1)分別找出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句子;(2)完成1c表格,本表格剛好是結合時態的區別,用“Two years ago”和“Now”對1a 中的句子進行時態和詞匯操練;(3)完成時態練習:Tom ____ (watch)TV at home last night.I ___ (be) like this since last week.
最后,教師對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進行解讀和教學,通過幾次的重復操練,使學生順利掌握和運用語法知識,彰顯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功能用語是教材中的重要語言點,也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學生獲得信息和知識的源泉。因此,教師除了教會學生學好語法知識外,也要使學生學好功能用語。同時,重復操練功能用語和文本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語感,從而為后續的輸出信息環節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嘗試讓學生做功能用語的練習。同時,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時,要記錄下來。比如,對于“What a mess!”是感嘆句,學生可以找出以前所學的“What a pity!/What bad weather!” 進行重復記憶,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重述是聽說課學生掌握和內化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展現輸出信息能力和運用語言能力的機會。重述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提煉文本信息,又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在本課重述環節中,教師首先可安排學生跟讀1a,模仿純正、地道的英美發音;其次,讓學生自主朗讀文本幾分鐘;最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上臺進行即興表演,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評價。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集中體現。而課外作業則是課堂知識內容的延伸和拓展。教師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是無法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因此,教師應不斷地拓展和延伸課外作業,幫助學生內化、遷移知識。知識的應用是從初始的未知、學習中的感知、教學中的認知到最后運用的漸進過程,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重復操練復習法是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十分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師應認真研讀文本教材,有計劃、按步驟、有意識地重復操練各種語言知識,結合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操練,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重復操練復習是對知識的再現,是對知識的打磨和內化,是對知識的鞏固和遷移,是重視學生思維的變化過程,其從知識操練的“量變”,最終形成運用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質變”,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