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靖博 薛剛 長春師范大學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家,記錄歷史無數史官給予了后人卷帙浩繁的史料,這些史料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可以說文字史料既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史料。對文字史料的整理與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深入的了解歷史、感悟歷史。在歷史的研究領域中,對文字史料的掌握程度是研究的前提。在歷史的教學領域中,文字史料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重視,在課堂教學得到廣泛應用。基于此,本文對歷史教師如何對文字史料的選取和應用進行簡要分析及論述。
前人留下的文字史料不計其數,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史料都適合在教學中出現。需要教師對搜集的文字史料進行仔細地甄別與整理,從中挑選出合適的、符合教學內容的文字史料應用于課堂之中。如果教師對搜集的文字史料不加以選取、甄別,不但無法幫助學生理解課堂知識,反而還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困擾,這樣就會失去史料教學的意義。因此,為避免發生此類情況,教師在選取文字史料時要堅持真實性、典型性、多樣性的原則。
真實性是教師對文字史料選取的第一原則,章開沅先生就曾提到“真實性是文史資料工作的命根子”。教師應認識到,文字史料并不等于歷史本身,其中受到了時代背景、編纂作者等多方面的影響。教師在對文字史料的選取中,應時刻注意對文字史料進行辨偽,否則將會增加學生總結歷史知識的難度,不利于開展史料教學。
教師要做到的是,對所選擇文字史料都要記得標明出處。為史料標明出處,是對前人的學術成果最基本的尊重,而且也證明了教師對這則文字史料的選擇是真實存在的,而非私自杜撰而來。并且標明出處還可以促進學生拓展閱讀,使學生對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挖掘,讓學生做到有史可依。如果教師可以一直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為文言文史料標明出處,這樣做會無形之中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促使學生在未來更深入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在選擇文字史料時教師應時刻注意選擇第一手文字史料。歷史上保存下來的許多典籍、史書等,往往經過后人的加工與處理,不能真實地反映歷史事實。而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因此教師在選取文字史料時,應當時刻注意選擇第一手文字史料,才能最大程度上落實史料教學的開展。
典型性指的是教師對文字史料的選取要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歷史史實。選取典型的文字史料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幫助學生厘清教學重難點,加深歷史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實踐證明,教師在開展史料教學的活動中,由于每節課的時間有限,不能將所有本節課的有關內容都通過文字史料進行展現。教師為保證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就要將文字史料與教學重難點相結合,在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學生較為難以理解的部分充分展示文字史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著重注意挑選有代表性的文字史料,從而開展史料教學。
教師還應注意到,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以往的經驗證明,所選擇的文字史料往往與學生學習內容相關時,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地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選擇地文字史料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仔細甄別有代表性的文字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加深印象。因此,教師在選取文字史料時,還應注意典型性的原則。
文字史料包含多種類型,如史書、典籍、報刊、檔案、日記、詩詞等,都應屬于文字史料的范疇。教師在選取文字史料時應注意,依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類型的文字史料。不同文字史料會給予學生不一樣的認識,如:史書、典籍類的文字史料可以幫助學生創建歷史情景;報刊、檔案類的文字史料可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日記、詩詞類的文字史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對文字史料的選擇應時刻注意多樣性,從而轉變教學方式,落實史料教學。
歷史指的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不同的人對過去都存在不同的解釋。對過去史實的學習主要依托于史料,但許多史料的真實性都有待商榷,“是史家讓史實顯現,是史家讓史實發言,史實背后站著的是史家”,可見許多學者對史料的真實性都抱有懷疑的態度。所以,為避免引用脫離史實的史料。教師在選擇文字史料時應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借用多種史料從而客觀地反映真實的歷史。
例如教師在講解太平天國起義時可以引用這兩則文字史料。
材料一:“若今之粵逆則大不然,初或借邪教為倡亂之資,既寓詭計于邪教之中……幾欲變中華為夷俗,是天主教流毒至于此極,又豈耶穌所能逆料哉。”
材料二:“太平革命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運動。自從太平革命揭開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陳勝、吳廣以下數千百次的舊式農民起義,面目為之大變。”
通過選取這兩則文字史料引導學生對太平天國起義運動進行反思,從而達到史料教學的目的。教師通過選取多樣性的文字史料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形成歷史思維邏輯,養成實證精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對文字史料的選取不可隨意,應秉持真實性、典型性、多樣性的原則挑選史料,為開展史料教學奠定基礎。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改變。為配合課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將文字史料應用于課堂之中成為之后教師工作的重點。鑒于此,本文會對文字史料的運用方法做出探究。
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字史料都是由專家挑選、截取而來,權威性較高,充分挖掘教材上現有的史料是教師運用文字史料教學的前提。對學生而言,教科書中的文字史料是最容易接觸到的,是學習歷史知識的敲門磚。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上的文字史料,可以最快地了解歷史知識點,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對教師而言,教科書上的文字史料是課堂講解的重點,是構建學生歷史知識體系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此,在對文字史料的運用方面,要堅持以教材中的史料為中心。
但是,教科書中的文字史料是有限的,它不能將所有的歷史知識都一一展示為文字史料。如果學生僅依靠教材中的文字史料進行學習的話,將會固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使自身的思維禁錮在書本之中。而之所以使用文字史料進行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了教師運用教材上的文字史料基礎之上,引入課外文字史料進行補充。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形成對歷史全面的認識。
另外,教師在運用文字史料時還要注意深入挖掘文字史料背后的意義,不要僅將文字史料作為一種擺設,在講解時一帶而過,或僅對文字史料的表面進行講解,不進行深入探究。這樣不僅沒有發揮文字史料應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文字史料背后的意義。通過文字史料引導學生了解背后的歷史背景,并設立歷史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現如今,文字史料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文字史料教學法已經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并不是教師越多使用文字史料教學效果就越理想。而是要依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課時安排循序漸進地使用文字史料。
教師要注意到,教學主體是學生,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在運用文字史料時,就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狀況。如果教師運用的文字史料偏難,將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造成阻礙。如果教師使用的文字史料較為簡單,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課程的設置當中,歷史課程的時間并不是無限的。通常來說,一節歷史課的授課時間通常為40分鐘左右。在課程最為繁重的高三,通常一天也不會超過兩節歷史課。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教師必須要完成教學內容。這樣的條件之下,教師要運用大量的文字史料,并將所有的文字史料進行逐一解讀,這樣將會導致本就有限的教學時間被講解文字史料所占用,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降低了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對文字史料的運用中,從課時、學生理解能力的角度去思考。適量地使用文字史料,輔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
就現階段的歷史教學而言,在課堂上運用的文字史料一般都是由教師在備課時提前準備好的。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往往將這些預定的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學生面對這樣地授課模式,每每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狀態。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教師對文字史料的運用過于趨同,不能體現學生的特性。久而久之,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降低學習效率,不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為使學生能夠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學會分析歷史和解決歷史問題的人,是教師運用文字史料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許多研究成果皆表明,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這一教育目的。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之上,科學地使用文字史料,可以激發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本節課的有關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究,加強了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發表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看法,有助于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的參與感,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除此之外,教師在運用文字史料的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在講解文字史料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解讀文字史料,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認識。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自主查找文字史料,并進行閱讀、剖析。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字史料運用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教師在運用文字史料進行教學時,必須做到充分挖掘文字史料、適度使用文字史料以及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地使用文字史料進行教學。
文字史料順應了課程改革的要求,順應了課程改革的理念。在過去,歷史課堂往往表現得過于死板、缺乏活力。基于這樣的看法,文字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變得更加重要。它可以構建學生的學習情景,展現歷史的厚重感。總之,文字史料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擇及運用都直接影響教學結果。合理、科學地選取與運用文字史料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