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成杰
企業實施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減少或遏制各類事故的出現,很多企業也將實現“零事故”“零死亡”作為安全管理的終極目標。那么,是否可以用事故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作為衡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標準?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一起事故的誘因,往往存在著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的缺陷、周圍環境的影響等多種風險要素。
軌跡交叉理論(trace intersecting theory)指出,事故發生的原因,往往是多種風險要素同時、同地出現導致的后果,其原理可以簡單解釋為,當系統內其余條件處于安全狀態時,單一的風險要素不會導致事故的發生。比如:當機床主軸處于停轉狀態時,員工可以直接進入加工區,從事刀具更換、零部件緊固、尺寸測量等作業行為,而不必擔心因防護缺失而存在“機械卷入”風險。由此可知,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不等于不存在風險隱患,要將事故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作為評價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標準,仍然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是否存在偶然性。一時安全不能代表一世安全,短期無事故發生,可能僅僅因為缺乏了必要的觸發條件。長期或階段性安全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偶然性”的影響,使企業管理者可以認為實施了有效的安全管理,取得了可預期的“無事故”成果。
二是是否存在時效性。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持續對生產經營施加正向干涉,消除或減少無序狀態的發生、擴大,才能帶來長治久安。因此,無事故發生僅能反映過去的安全管理水平,而不能代表企業總體的安全管理水平。由于沒有事故發生而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必然造成安全管理水平的滑坡。
三是是否具備持續改進能力。持續改進的能力決定了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是否能夠穩中向好,是企業應對“四新”(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變化的有效手段。生產經營環境的改變,會不斷淘汰曾經先進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只有具備持續改進能力的企業,才能不斷適應新環境中安全管理的需要,因而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一段時間范圍內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將無事故發生作為企業未來安全管理水平的評價標準。
四是是否具備“回頭看”精神。無事故發生,不代表企業不存在生產安全隱患,根據已取得的安全成果,單純認為安全管理充分到位,不總結、不反思,對于已經發現的問題不能舉一反三進行整改,任由各類漏洞存在,必然將打破安全管理持續向好的態勢。因此,具備“回頭看”精神的企業可以一定程度上將無事故作為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判斷標準。
五是是否充分考慮安全管理效果。安全是人的安全,進行風險辨識防控,實施隱患排查整改,同樣依賴于全體員工的參與。生產、設備、工藝等直線部門的責任心、行動力,對實現安全生產至關重要。企業可能因為員工的自覺性、主動性獲得一定時間的安全穩定,卻不能簡單將無事故發生與安全管理水平高劃等號。要弄清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還要看安全部門是否實施了足夠的正向影響。
“零事故”“零死亡”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對于生產經營過程實施了“主動干涉”,但不能片面地以事故率判斷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企業安全管理者應當清楚認識到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事實,堅持持續改進,才是保持、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