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陽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作為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其復雜且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樣作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中國銀保監會在2021年工作會議中強調,在對待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保障國家金融安全方面的工作,要時刻保持關注,認真對待,絲毫不能松懈,要為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金融支撐。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發展背后蘊藏著機遇、風險與挑戰,維護金融安全依舊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黨的十九大以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一個重要方面,國家和金融行業始終身體力行,致力于將我國金融風險維持在可控范圍內,堅決抵制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2020年累計處置不良貸款8.8萬億元,中國整治影子銀行等金融亂象成績極為顯著,規模較歷史峰值減少約20萬億元。總的來說,有效控制住了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的趨勢,金融風險總體而言明顯呈現收斂態勢,金融風險處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防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進入十四五規劃時期,面對新局勢新挑戰,我們仍需“刮骨療毒、精準拆彈”,牢固樹立金融安全意識,嚴守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當前我們在金融風險化解和防范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如今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深刻且復雜,發展局勢多變且不定,為此我國依舊面臨著諸多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挑戰。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入以及云計算、AI等技術領域的發展應用,金融業的創新活動也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供給側的服務內容,提升了金融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和需求,為金融行業和經濟運行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但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僵尸企業”的整治力度,限制向自身沒有經營造血能力的企業投放貸款。但是部分金融機構假借金融創新之名,將資金放貸給僵尸企業,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由于大公司增長迅速,頭部效應明顯,掌握了大量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加劇了信息壟斷現象,這也使得金融創新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了潛在的風險隱患,也會大幅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2]。
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房地產行業增速相對放緩,但由于房地產行業所占用的資金和土地數量巨大,且具有極強的金融屬性,進而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范圍內存在的最大的“灰犀牛”就是房地產[3]。據央行統計顯示,我國2020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達11.91萬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商業開發性貸款余額7.26萬億元,占同期人民幣貸款總量4.2%[4]。房地產行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向商業銀行貸款,二是開發商除銀行貸款以外的巨額融資。近兩年來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外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企業生產和經營出現困難,可能面臨著巨額的違約情況,加劇了金融風險的產生,嚴重危害了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社會穩定。
在我國加快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然而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地方政府債務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值得去關注。首先,地方政府債務表現出債務規模龐大的特點。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25.66萬億元。其中政府債券余額25.49萬億元,占比高達99.3%。其次,債務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投資回報率較低。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合理的資金使用計劃,往往會造成資金使用率低,未達到預期效果[5]。同時項目周期長、回報率低,通常會出現投資收益難以彌補借款缺口的現象。最后,政府部門面臨著較大的借款償還壓力。地方政府債務由于存在償債期限與投資回報期限不匹配問題,從而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總的來說,地方政府債務總量大、增長快、償還壓力高,當債務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引發債務危機,并使整個銀行體系乃至金融系統遭受威脅,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全球經濟增速呈現顯著回落態勢,全球金融市場恐慌加劇,為此各國紛紛轉為使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寬松的財政政策,從而減少疫情對經濟產生的沉重打擊。美聯儲接連緊急降息,宣布開啟無限量化寬松,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和MBS,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和對地方政府融資支持,暫時放松對大型銀行資本金的監管[6]。然而種種舉措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緩解經濟緊張局面的同時,也激發了美國企業的發債狂潮,使得美國債務總量飆升,企業債違約率也大幅增加,為此各國紛紛減持美國國債。而中國作為疫情恢復最快的國家,一直以來都在全國范圍內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資進入中國市場,在全球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具有了較大優勢。然而,熱錢流入我國會使得我國資產價格上升,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美元的不穩定也會加劇我國外匯市場的動蕩。同時美聯儲“大放水”也會對我國外匯儲備和美元資產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金融一直以來都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關乎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關鍵命脈,同時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金融業防范風險、轉虛向實、保障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金融改革和發展的道路上努力前進,鼓勵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業穩定快速發展,然而我國金融體系長期運行積累的問題不斷顯現,金融風險也不斷暴露。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增加,2020年比重為8.3%,相較于上年增加了6個百分點,我國經濟表現出了脫實向虛的趨勢。因而在十四五規劃時期,我們要繼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的方針政策,多層次、多角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功能,加強金融供給,構建更加豐富健全的資本市場,立足國情,防范風險,致力于讓更高水平、高效率的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推動十四五規劃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維護金融安全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國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決議。我國作為世界金融實力強勁的泱泱大國,一直走在推進金融改革進程的康莊大道上,健全金融體系,并與世界各國均保持著良好的經濟往來和貿易互通,全球金融業高速發展,更促進了我國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但金融市場開放意味著資本可以跨境自由流通,同樣風險也可以在各國的金融市場間相互傳遞。一個國家存在的金融困境可以迅速蔓延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因此在金融風險外溢的新時期,我們要對可能存在的外部風險了然于胸,牢固金融安全防線,提升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立足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防范外部沖擊對我國金融體系穩定造成不良影響,切實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近年來,平臺經濟在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的態勢下應運而生,成長為煥發我國經濟活力的新生力量。平臺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勢,對于我國產能轉換、促進消費需求以及人民生活方式轉變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3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中強調,我國現在正值平臺經濟發展的緊要關頭,平臺經濟的良好態勢使得我國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也深化了技術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方向。但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如發展不規范、體制不適應等問題。為此會議指出,在遵循平臺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要著重建立健全規范的監管體制和治理機制,提高金融監管質效,強化金融市場法制化建設,用法律嚴格約束金融從業人員從業行為,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全面提升風險的預估能力和應對效率,守住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保證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
“十四五”時期為我國經濟發展開啟了又一個歷史新篇章,也使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位于新的重要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的金融安全和金融治理思想理論是綜合考慮了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后的重要論斷,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守住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更好地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項目建設服務,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人民高質量生活,充分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核心作用,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