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華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由于2020年疫情導致的低基數效應,以及我國已擺脫疫情困擾全面復工復產,預計2021年全社會用電增速將強勢反彈。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實施,新能源產業有望持續高增長。建議商業銀行抓緊時代賦予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良機,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實現雙贏。
2021年風電、光伏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望加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這大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一部分省份將會積極爭取在2021年率先實現碳達峰。此外,2021年將有更多的風電、光伏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出臺。預計2021—2025年,光伏年均新增裝機85-113GW,風電年均新增裝機15-31GW。
2021年核電產業鏈有望迎來加速復蘇。根據核能行業協會預計,“十四五”時期,隨著核電項目審批正常化,我國核電建設有望按照年均6至8臺的節奏進行推進,2025年在運核電裝機將達到7千萬千瓦,2035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2億千瓦。從近兩年情況來看,國內核電建設基本穩步推進。在后續核電項目中,中核控股的遼寧徐大堡二期、江蘇田灣四期項目,有望成為下一批獲得核準的機組。按目前核電單臺機組150—200億/臺的投資額,今后若每年核準6—8臺機組,每年將帶來900—1 600億元的市場。中長期來看,核電行業的發展空間將得到釋放。
“以獎代補”新政有望加速氫能平價時代來臨。2020年9月,財政部、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出臺政策,采取“以獎代補”方式,今后將連續4年扶持補貼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實現跨越式增長,即2020年、2025年、2030年分別達到一萬、十萬、一百萬輛級,從而帶動氫能產業鏈各環節的蓬勃發展。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全國將在2025年建成300座加氫站,2030年加氫站數量將達1 500座,2050年加氫站數量將超過1萬座。氫能時代有望加速來臨。
從政策、市場兩個維度考慮,預計2021年全年我國新能源電動汽車銷量將增長36.9%,達到178萬輛。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鏈有望將在2025年之前長期延續高景氣度發展。一方面,從政策端來看,汽車電動化路線明確,政策保障了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鏈持續高景氣發展。根據《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年—2035年)》的要求,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電動汽車新車銷售量須達汽車新車總銷量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2021年至2025年我國新能源電動汽車銷售量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4%。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乘聯會)數據,截至2021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為8.6%,與目標相差較遠,由此可知,新能源電動汽車將保持長期高景氣發展趨勢。此外新能源電動汽車補貼、雙積分、新能源電動汽車下鄉等政策也持續推動新能源電動汽車銷量增長及產業鏈技術升級。另一方面,從市場端來看,海內外優質供給共同發力將持續驅動需求增長。特斯拉、蔚來、比亞迪、小鵬及上汽、一汽等品牌持續共同發力。隨著全球車企電動化策略的深入執行,技術、安全性以及成本持續優化,優質電動車型有望不斷投放,優質供給持續驅動消費提升,支撐電動車銷量增長。
新能源電動汽車銷量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將為充電樁建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根據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政策規劃,電動汽車將成為主流。新能源電動汽車銷量和市場保有量的快速增長,為充電樁建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在國家推出“新基建”的產業政策大背景下,企業也在相應加大充電基建設施建設力度。以特斯拉為例,其上海超級充電樁工廠項目設計規劃初期年產能為一萬根,并已于2021年2月正式投產,其他造車新勢力也在跟進以保持競爭力。隨著“新基建”政策的不斷加碼,充電樁建設也在快速推進,據測算,2020年至2025年,充電樁市場空間將達上千億元規模。
一是新能源產業發展依舊面臨消納挑戰。我國目前依然存在的電網消納空間限制及電網協同穩定性不足等問題是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轉身成為主力能源的主要障礙。首先,資源和需求的空間分布差異極大,其中,風光資源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水利資源主要分布于云、貴、川、渝、藏等西南地區;與之相反的是,用電需求則又主要位于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一帶,跨一級行政區的遠距離輸電將會帶來較大的建設和財務壓力。其次,新能源的發展與全社會用電增速不匹配。例如,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實現兩位數增長,大大超過了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速。第三,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進而威脅到電網調度的運行安全。隨著特高壓和微電網的快速發展,新能源發電的外輸通道逐步打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風光發電的消納困難。
二是新能源產業競爭加劇,面臨重新洗牌風險。隨著新能源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需求的持續增長,看好新能源產業的資本和企業不斷涌入,新能源產業競爭加劇,行業面臨重新洗牌風險。首先,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進入新能源產業鏈中,例如寧德時代、阿里、華為、滴滴等資本也開始進入充電樁產業鏈,在頭部企業和新入局者雙重擠壓下,實力不足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其次,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大幅降低新能源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和利潤水平,促使新能源產業整合加速。第三,新能源技術在不斷發展,技術路線和標準的不確定性亦會對行業發展帶來沖擊,如出現氫能源汽車實現技術突破、新能源電動汽車大規模采用換電模式等情況,未來亦可能對充電樁產業鏈形成顛覆性影響。
三是融資問題制約新能源企業發展。我國新能源企業普遍面臨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除核電由于行業特殊性受到國家重點支持以外,其他類型新能源企業普遍面臨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而融資成本過高會令企業利潤遭到侵蝕,進而拖累新能源項目技改和新技術產業化的推廣。首先,由于新能源企業不良貸款率較高,一些風險意識較強的金融機構便收緊信貸融資。其次,我國新能源企業海外資本市場融資能力不強。例如,我國許多光伏骨干企業受制于盈利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無法獲得境外投資者青睞,錯失了海外資本市場融資這一途徑。第三,我國新能源企業境內融資成本較高。數據顯示,我國光伏企業境內融資成本在8%—10%這一水平,相比而言,境外融資成本則較低,普遍在3%—5%這一水平。不過,隨著我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新能源產業的融資困難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目前,我國發展新能源的政策導向是發展核心技術,將風電和光伏產業做強做優,推動核電建設走出去等。針對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為助力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建議商業銀行做好以下舉措。
總體建議,一是要深入研究產業政策并做好風險防控。商業銀行應把握一個總體原則,即“風險可控,分類進入,擇優支持”。二是要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支持新能源產業中的相關企業。對于技術領先、信譽良好、固定資產有規模、具備市場領導力的核心龍頭企業要重點關注。三是要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在流程、產品和服務等方面不斷優化,滿足新能源企業的多方面金融需求(如擴張產能、技術升級改造和提升研發水平等)。
具體建議,一是對于光伏產業,可重點關注分布式光伏。因為分布式光伏可以直接并網發電,對電網的沖擊性較小,且符合精準扶貧政策,商業銀行可以參與其中的中小微貸款業務。二是對于風電,可重點關注產業鏈中風機、塔筒及建筑安裝企業等核心價值環節。三是對于核電,一方面要積極支持國內自主第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助力核電裝機規模進一步擴容,另一方面要支持我國核電企業“走出去”。四是對于氫能,建議現階段適當支持少部分具備技術和先發優勢的企業,待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逐步成熟并開始大規模商用時再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五是對于新能源充電汽車,建議將整車業務聚焦于優質龍頭企業,如取得先發優勢的自主品牌龍頭、戰略明晰的優質合資和外資車企;支持技術優勢突出,進入國際供應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鋰電池優質龍頭企業。六是對于充電樁,建議根據充電樁區域分布采取差異化授信政策。由于目前充電樁市場發展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應根據不同區域市場的充電設施利用率及運營效益與各地新能源電動汽車保有量、公交新能源化率、地方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加強市場細分和客戶優選,通過差異化策略實現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