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 華 中共日照市委黨校
圖書館作為滿足人們閱讀需求的主要場所,不同的圖書館之間其發展模式與定位具有差異,但值得注意的是,圖書館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時代發展背景下圖書館空間難以滿足當下人們閱讀需求,對此圖書館空間再造成為當下圖書館面臨的主要問題。圖書館空間再造應當順應時代理念提升其社會價值。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作為當下圖書館的主要形式,其空間再造,主要是對空間功能與館內管理兩大方面的重構,在此基礎上圖書館能夠更加高效的為讀者提供閱讀引導與服務,促進圖書館教育價值的體現。
圖書館作為人們閱讀的主要場所,主要是為人們提供資料查詢、素養培養、精神內涵塑造等服務。作為傳統理念下信息獲取的主要方式,圖書館在當下社會發展中具有更加豐富的社會價值。圖書館蘊含豐富的文化知識與數據信息,傳統的信息傳播依靠人們主動查找,其價值難以體現。
圖書館空間再造與創新以空間布局、管理理念等核心,主要是結合當下讀者需求對圖書館功能進行的優化。不同的讀者具有閱讀需求具有差異,因此在進行圖書館空間再造的過程中,圖書館需要對自身空間進行轉型與創新。空間再造主要是從空間結構上對圖書館進行的空間再利用,空間再利用能夠最大化的保障空間利用率。空間利用率能夠優化圖書館環境,具有吸引讀者的環境優勢。另外空間再造包含創新性空間設計理念,以創客空間為例,此種空間環境能夠激發讀者思維,具備較高的空間價值,能夠利用圖書館空間布局的改變實現圖書館價值的最大化。
從圖書館理念創新來講,當下時代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對此圖書館空間創新理念需要與技術因素相結合。將技術性手段與圖書館空間再造相結合,圖書館呈現出現代化特點,與傳統圖書館相比更加具有時代理念。技術化理念下圖書檢索、館內服務等工作的開展更加具有時效性,這對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彰顯圖書館自身價值意義重大。
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場所屬于公共空間屬性。公共空間人流量較大,且從圖書館自身價值來講,作為信息獲取的主要途徑,圖書館需要面向大眾為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圖書館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能夠為人們提供閱讀的場所,因此其社會教育價值彰顯。
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對服務群體不設限制,為公眾提供了平等、自由、免費的閱讀與思考空間,圖書館公共空間其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作為公共財產,圖書館能夠滿足社會群眾閱讀需求,且能夠以平視的眼光服務大眾,這也就彰顯著其高尚的思想價值觀念。
空間再造以環境優化體驗感首當其沖,這也就揭示著空間環境對圖書館公共空間的影響力。空間再造能夠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且圖書館空間結構對讀者思想理念與閱讀情緒具有相關性,作為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場所,圖書館空間再造體現著公共、共享、協同、積極的社會思想,因此其社會價值較為豐富。
另外,在對圖書館公共空間再造時,技術性手段的應用、智能化功能的添加均實現了對傳統圖書館管理人力資源的優化,這也就節省了經費支出。同時節能新技術的應用也降低了傳統電力能源的消耗,對經濟成本控制具有重要價值。
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空間,應該重視用戶的體驗,從空間的規劃到布局,從座椅書架等設備的擺放到圖書的展示方式都應該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圖書館本館的用戶的信息行為與信息需求做出調研,通過調研結果,調整圖書館的空間布局、整合各類型資源,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感。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不設限制,以社會大眾為服務群體,彰顯著公平與平等、關愛與尊重等理念,對促進用戶的身心愉悅、健康與和諧具有積極作用。以下為如何制定用戶需求策略:①圖書館布局應該考慮例如對于老人、兒童以及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對此公共圖書館空間需要對空間通道與布局進行優化,設計無障礙通道、兒童書桌、洗手池等功能,在此基礎上圖書館空間調整有利于特殊群體開展針對性的、友好性的圖書館活動。②在用戶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圖書館空間形象進行定位,以均衡圖書館空間功能與整體設計的協調性,對空間細節進行凸顯。③圖書館應該在通過空間布局的再造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轉變簡單的被動的文獻信息提供服務為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服務。
圖書館在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之下,圖書館員提供服務是應該著重于將新的學習機會提供給新的人群。圖書館可以將數字人文與眾創理念結合起來,同時收集相關的數據和反饋,在此基礎上對擴展圖書館空間的利用深度。圖書館基于眾創空間的空間再造策略,應該與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各種技術相結合,為用戶在創新時提供良好的信息環境與物理環境。圖書館可以通過與其他圖書館或者企業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圖書館服務的潛力,圖書館的眾創空間可以說是承載了社交與服務了一個雙重平臺。圖書館的服務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圖書館空間承載了更多的服務功能,也是圖書館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在廣泛使用網絡環境的背景下,文獻的載體形式多樣化,服務的手段與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圖書館原有的空間設計與建筑構造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紙質文獻的管理角度出發。但是,正如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所提及了圖書館是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公共圖書館應該積極的改造實體空間,各類型與各個級別的公共圖書館應該形成特定空間,構建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的特色,實現圖書館信息中心、學習中心、交流中心的作用。
圖書館虛擬空間以移動圖書館的形式為主,其主要是對圖書館進行的線上空間拓展,將館內書籍資源進行數字化體現。對于已經購買的電子數據庫進行有效地管理,搭建統一檢索平臺,利用館藏文獻數字化實現線上圖書館平臺建設。虛擬空間能夠減少館內實際空間人流量,但能夠保障圖書館服務的連續性,受服務理念性質的影響,虛擬空間能夠實現24小時營業狀態,能夠滿足不同時間段內人們的閱讀與信息獲取需求。
公共圖書館在自身物理空間改造的基礎上,重視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積極地開展館際合作,對于本地資源建設特色數據庫,采用大數據技術與云存儲等節約館舍空間。公共圖書館空間的融虛擬信息空間再造與實體館舍空間再造使得圖書館節約了資金與人力的同時可以有機會開展更好的服務,實現信息服務的增值。
利用虛擬空間,減少圖書館成本投資。圖書館投資成本較大,且作為公共空間圖書館具有較強的公益理念,其主要是面向社會大眾進行社會服務。虛實結合的空間再造實現了圖書館數字化服務的拓展,這也就減少了館內空間讀者流量,因此圖書館內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優化,從經濟成本控制上來講,能夠有效減少成本投入。
利用信息資源,開展有償服務。圖書館內數據具有真實性,且部分信息數據只存在于圖書館數據庫。當下科研工作、信息數據分析、文章寫作等多項工作的開展均需要以數據為基礎,因此圖書館可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挖掘數據價值,因此可借助數據資源進行有償服務,以此提升圖書館空間再造經濟價值。
利用公共空間再造,開展信息咨詢服務。信息資源服務與信息資源有償服務具有相似性,但信息資源的有償服務只限于線上數據的交互,公共空間信息咨詢服務借助實際空間,能夠對讀者需求進行針對性服務,此類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以讀者信息獲取需求進行信息獲取服務,這也能夠有效的彰顯圖書館社會文化教育價值,對圖書館社會價值的彰顯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化圖書館存在于每個城市中,是城市文化傳播與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本文以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理念著手,對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社會價值進行分析,同時對空間再造的策略進行論述,以為圖書館空間再造提供思路。圖書館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當下,應該積極的把握變革的機會,圖書館應把握虛實結合的空間再造理念,實現對圖書館空間與狀態的轉型,以積極改造空間、提供延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