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江蘇省海安市特殊教育學校,江蘇海安 226600)
在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發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在區域普通學校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的大背景下,各地區開始陸續建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根據特殊兒童的障礙特點和能力發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開展適宜的融合教育,為特殊兒童提供服務。然而,建設資源中心是基礎,構建融合教育的新型模式是更高的目標[1]。筆者作為海安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融合教育指導教師,在科學規劃“十四五”教育高質量發展之際,對小學資源中心的建設和使用展開了初步探索,期望形成一種基于特殊兒童、涵蓋生命與生活全領域的、多樣化、平衡性課程,現將筆者的些許粗淺見解梳理如下。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多數特殊兒童能夠進入普通班學習,讓他們接受常規學校的教育,同時幫助他們適應普通的校園生活,使其感受常規學校的教學氛圍,逐漸形成平常心態,并挖掘他們的潛能,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營造安全、平等、適宜、悅納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師生以正常的心態、特殊而無痕的方式時時受到融合教育文化的熏陶顯得尤為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巧妙地利用學校的每處景觀和每面墻壁,利用情境化的文化熏陶達到共生共融的美好境界。
資源教師是融合資源功能室的核心,資源教師的功能不僅在于為特殊兒童提供特殊教育,其還是普通教師、家長及學生之間的橋梁。資源教師通常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種是專業的特教班教師,他們有從事特教工作的經驗,會定期參加特殊教育的培訓,且長期在低年級教學;第二種由青年教師志愿者組成,他們年輕有活力,面對生活積極向上,初為人師,對待學生充滿愛心,在專業技能上接受過特殊培訓,能夠迅速、熟練地使用感統訓練的器材;第三種由低年級班主任組成,他們常年在低年級教學,有著豐富的與學生相處的經驗,對感統失調的學生十分敏感,在進行感統訓練教學培訓后,能夠成為一支強勁的隊伍。在建立隊伍的同時,學校還應組織相應的分管校長、教導主任、特級指導教師、心理治療師、家長義工等,完善融合教育的教學管理團隊架構,從而打造“融合教育資源教師”的發展研究共同體。
學校需要設置專門的資源教室,以保障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上課就讀。科學合理的資源教室配置能確保特殊兒童有效開展康復教育訓練,為家長、任課教師提供專業資源支持,為資源教師日常開展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便利。學校通常根據實際需求將資源教室劃分為感統訓練區、運動康復區、補救教學區、心理教育區、辦公管理區五大區域。這樣能夠為特殊兒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其放松心態,勇敢展現自我,積極參與各類活動。特殊兒童還可以通過自我介紹、做游戲等方式去接觸新朋友,彼此融洽、快樂地相處。
融合教育的根本在于尊重每個特殊兒童,讓他們能夠勇敢地做自己。作為特殊教育教師,我們必須清楚,這種教育是兒童的身心需求,并不是教師的需求,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兒童進行不同的身心教育,這樣才能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我們可以將感統訓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面向在資源教室中上課的特殊兒童,將感統訓練統一安排在上午第三節課。第二階段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感統訓練,從而盡早發現低年級中感統失調的學生。通過測評,我們能夠了解學生的感統失調程度,并依據測評結果對其進行相應的感統訓練。
(1)趣味性訓練。我們需要提高課堂趣味性,在教學中適當加入游戲環節。比如,教師可以加入蹦床的訓練,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蹦床訓練活動,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乏味無趣,難以保證訓練效果。教師如果在蹦床的基礎上加入拋球游戲,便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訓練積極性。
(2)持久性訓練。參加感統訓練的學生在注意力方面往往不夠持久,容易對項目產生厭倦感,導致訓練效果不理想。我們在訓練時可以讓學生一邊訓練一邊數數,給予訓練中表現良好的學生一定的獎勵。這樣不但能保證訓練的有效性,還能提高訓練的趣味性。
(3)愉悅性訓練。在感統訓練中,教師適當融入音樂,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訓練氛圍。這樣一來,學生便能積極參與訓練,從而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
(4)及時記錄。每次訓練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做好記錄。我們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制訂計劃,隨時記錄學生訓練項目、訓練內容、訓練中的表現、訓練效果等,并分析訓練中的不足之處,以免再次出現同樣的錯誤。
在進行戶外拓展鍛煉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到學校的體育場或周邊的公園等區域。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足球場舉行一場小型足球賽,讓學生在沙灘區玩堆沙子游戲,等等。這樣既可以提高特殊兒童的肢體協調能力,鍛煉其身體平衡能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普通學生的游戲,收獲技能與快樂,還可以讓其與普通學生建立友誼,增強其社會交往技能,這正是開展運動拓展康復化課程的真正意義。
游戲對于每一階段的兒童都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在特殊兒童的補救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學具,開展游戲化課程教學,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具對于特殊兒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對能觸摸到的物品非常感興趣。比如,在教拼音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套顏色鮮艷的木制字母學具,引導特殊兒童去摸一摸、看一看。又如,在教學認識時鐘時,教師可以利用學具開展教學,讓特殊兒童自己動手摸一摸時針,感受如何轉動分針、秒針。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能學會認識鐘面上的時間,并能正確掌握時針轉動的規律。
健全的人格基礎是自尊、自信。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高度重視每個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健全的人格,避免出現不良的心理障礙。心理健康人格化課程應強化以下幾點。
(1)培養堅強的意志。每位教師都要抓住各種教育機會,利用學習、生活中的事例及一些殘疾人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典型事跡,培養特殊兒童自立自強的精神。
(2)形成勇于面對挫折的心態。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實現理想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經過各種考驗;遇到挫折時,不要灰心喪氣,要善于總結經驗,振奮精神,鼓起勇氣。
(3)增強自信。自信心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針對特殊兒童容易出現孤獨、自卑的情況,教師應為其創造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通過賞識、鼓勵來幫助他們增強自信。
每個特殊兒童都有獨一無二的個性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作為特殊教育教師,我們要具備“五顆心”: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和恒心。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與使用需要相關工作者的長期探索和積極實踐,需要其在一路前行、一路探究中,用愛與專業點亮特殊兒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