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容
(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福建福鼎 355200)
語文課堂構建有諸多制約因素,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創新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適時傳授學法、科學設置互動環節、適度開展拓展訓練,都能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其教學效果顯著,但是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給教師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媒體只是輔學手段,需要教師合理運用,不能對多媒體產生依賴,也不能讓多媒體代替教師更多的教學行為。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有特殊敏感性,教師要抓住適合的機會傳遞多媒體信息,以成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1]。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下冊《鄉下人家》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圖片,結合文本內容梳理文章脈絡,對鄉下人家進行直觀感知。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鼓勵去過鄉下的學生講述自己的見聞,對鄉下人家進行直觀介紹。學生大多去過鄉下,自然有豐富的展示素材,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有學生介紹,鄉下有很多樹木,每個村落都被茂盛的樹木覆蓋。也有學生說,鄉下每家每戶都會喂養一些家畜家禽,特別是大白鵝,它們不僅不怕人,還會對來人進行攻擊,那嘹亮的叫聲,足以給人以震撼。教師對學生的個性介紹做出評價,鼓勵學生多關注鄉下特殊的景觀和現象,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由于學生對鄉下生活經歷有深刻體驗,教師針對學生認知經歷進行教學設計,成功激發了學生主動表達的熱情。從學生的精彩介紹中可以看出,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進行相應設計,切準學生學習思維,形成課堂教學亮點,使教與學和諧共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習也一樣。由于學生的學法積累存在一定的短板,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輔助和支持,引導學生展開學法研究,向學生傳授一些簡單有效的學法,促使學生順利進入研讀環節,并在學法應用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學法蘊含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實際,針對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做出相應設計,以提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品質課堂的建構[2]。
教師要對學生學法掌握情況有清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學法傳授內容,以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在教學《琥珀》這篇說明文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梳理的角度展開具體閱讀,然后挑選相關句子,對關鍵詞進行鑒賞。如“它伸起腿來撣撣翅膀,拂拭那長著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這個句子中有兩個表示動作的詞——“撣撣”“拂拭”,如果用文字來解釋是很難表達清楚的,但運用動作演示,便可以清楚地進行表達。教師要求學生自行閱讀文本,找出一些典型詞語,并嘗試做鑒賞分析。學生根據教師指導展開相應閱讀操作,很快就掌握了典型詞語鑒賞的方法。
教師為學生做典型詞語鑒賞示范,傳授典型詞語解讀的方法,要求學生模仿,從而使閱讀學習進入學用結合的層次。文本鑒賞沒有特定格式,教師從一個小的角度展開具體設計,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心靈的觸動,讓學生在模仿學習中逐漸掌握學習要領。學法無處不在,教師需要及時做出引導,讓學生產生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法的助學作用,讓學生自然進入文本核心。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廣泛應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豐沛活力,教師要有整合調度意識,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從學生學習實際需要出發,為學生設計更多合作互動的任務和活動,引導學生自覺開展研讀學習。課堂演繹、角色誦讀、課堂辯論、質疑閱讀等,都帶有互動意味,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進行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在廣泛討論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激發課堂學習潛能[3]。
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節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然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學生對復述課文比較畏懼,因為需要用自己的話講述,這無疑是一種再創作。在學生準備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關鍵語句設計講述提綱,并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情節做重點講述,要體現典型情節的描寫特點。在學生講述環節,教師要深入課堂,傾聽學生的講述,給予學生一些技術指導,鼓勵學生融入一些表情和動作,讓講述更生動、形象。為激發學生的講述熱情,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著名評書家表演的視頻片段,要求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對講述技巧做出深入探索,以便借鑒一些經驗。
教師設定課文復述任務,其訓練意圖是極為鮮明的,就是讓學生在故事講述中培養學科能力。講述故事,不僅需要學生先收集故事信息,還要借鑒一些方法和技巧,因此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4]。
在設計相關知識訓練時,教師要有拓展意識,為學生設計更多延伸實踐任務,讓學生對接生活展開學科訓練,自然提升學科認知能力。“聽說讀寫思”是語文學科訓練的基本形式,教師要打破慣性思維的束縛,轉變書面作業單一訓練模式,為學生布置更多立體的、動態的訓練任務,從而有效提升課堂訓練品質[5]。特別是電子作業的引入,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要做好組織和調度,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節。
課堂訓練形式亟待創新,教師需要做出大膽改革,對訓練內容和形式都要進行探索,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在教學《囊螢夜讀》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實際,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訓練任務: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有很多,嘗試寫一篇古文,對古人的好學精神進行謳歌,并參與小組誦讀活動,每個小組要推選出兩篇仿寫佳作,提交到班級。學生因為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寫古文很新奇,課堂討論氣氛濃厚。教師對古文句式特點進行重點介紹,要求學生精練語句,大膽嘗試。經過講練結合,學生大多圓滿完成訓練任務,并順利進入展示階段。
教師為學生設計仿寫古文的任務,這是具有創意的設計。小學生誦讀古文都比較困難,更何況是寫古文。學生寫出來的古文,肯定會存在很多問題。教師沒有設定評價標準,目的是給學生更多正面激勵。教師借助多種教學輔助手段,適度拓展訓練,能夠給學生帶來鮮活的訓練體驗,也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歷練機會。
要想讓語文課堂教學凸顯學科特點,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和設計,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課堂學習環節,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踐中提升學科認知能力。要想打造品質課堂,作為教學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教師就要發揮關鍵作用,對教學制約因素進行整合處理,對教法、學法展開深入研究,對課堂環節進行優化調整,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