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惠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廣益小學,江蘇南京 211500)
對于數學學習來說,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給學生搭建獨立思考、探究、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在培養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形成綜合性的數學學習能力。本文從“趣”“動”“拓”“評”四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行論述,旨在幫助學生在主動參與數學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數學素養。
“趣”是指“興趣”,也指“趣味”,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基礎。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堂參與度才會提高,學習效率也會在構建的具有趣味性的數學課堂中得到提高[1]。由此,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所以,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從“興趣”“趣味”入手,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而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已知:
□+□+□=△+△ ①
△+△+△+△=☆+☆ ②
□+☆+△+△=210 ③
求:△=_____;□=_______;☆=______
這種類型的試題是近幾年小學數學教學中較為常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使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得到提高。但對于這類試題的講解,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采用的是簡單講述的方式,即通過等量替換的方式來得出答案。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較差,如果僅是簡單講述,學生的接受度就比較低,學習興趣也得不到激發。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在講解這一題目時,筆者讓學生扮演這三種圖形,讓原本“靜態”的試題“動態”化。首先,筆者將事先準備好的卡片發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按照試題的形式站好,中間等號用凳子代替。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試題①中的學生如何換到試題②中來?”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并替換位置,最終得出答案。可見,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參與了問題的形成和求證的過程,思維也隨著演示而逐漸形成,學習興趣也比較濃。最后,筆者再讓學生從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中抽象出這一課題,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動”是指動手操作,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構建趣味性課堂、給學生搭建獨立思考的平臺之外,還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搭建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的平臺,確保學生在靈活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同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活動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完“折線統計圖”的相關內容后,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也為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話題來進行調查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借助智能手機來記錄某天每時的氣溫變化,并將其制作成折線統計圖;也可以隨機在班級里選擇10 名同學,對他們的身高進行測量和記錄等。總之,規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的統計和制作,并在制作完成后要求學生對所呈現的折線統計圖進行分析,說明自己在數據圖中都得到了什么信息,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搭建實踐操作的平臺,還能使學生在自主操作、自主分析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
此外,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筆者提出以下問題:“如何了解班級內喜歡科普書、神話書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情況?將所制作的折線圖繪制在一個表格中。”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哪個因素應該是x軸、哪個因素是y軸,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等。學生在難度逐漸提高的過程中實現綜合實踐能力的鍛煉。總之,教師可通過動手實踐活動來讓學生在操作、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培養一定的數學學習能力。
“拓”是指拓展,在學生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引入一些具有拓展性、開放性的數學綜合性試題或活動來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以此達到發散學生思維、鍛煉和提高學生數學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的目的,進而為學生基本數學素養的提升和發展打好基礎。當然,拓展性活動的開展也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發散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手段之一。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借助拓展性的數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呢?
以大家最為熟悉的“雞兔同籠”的問題為例:一個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 個頭,從下面數有94 只腳,籠子中有多少只雞和兔?
這是雞兔同籠問題最原始的形式。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類型試題的本質,更為了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在學生進行解題的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解決這一問題的多種方法進行思考。
解法一:口哨法。第一次吹哨,雞和兔都抬起一只腳,第二次吹哨,再抬起一只腳。按照這樣的方法來找等量關系,即第二次吹哨后剩下的都是兔子的腳了。也就是說,94-35-35=24(只)。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這24 只腳是多少只兔子的腳,進而得出兔子的數量。
解法二:假設法。假設籠子里面全部都是雞,那么雞的腳數是多少?總腳數與全部是雞的腳數之間的差額是什么意思?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得出兔子的數量。
解法三:方程法。通過設兔子有x只來找到等量關系等。
……
在對這樣的拓展性問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不僅能夠鍛煉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還能發散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積累問題解答的經驗。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幫助學生理解雞兔同籠的本質,筆者還組織學生對相同考查點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例題:某班組織春游,在劃船的過程中,全班46個人,一共乘坐了12 只船,已知大船每只坐5 人,小船每只坐3 人,求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筆者先引導學生思考兩題的關系,促使學生在知識的靈活應用中掌握這類試題的解題思路,并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最終,學生在獨立思考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有了創新意識,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評”是“評價”之意,是指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用恰當的評價來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為提高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度打好基礎。但是,在以往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不注重發揮評價的作用,導致很多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所以,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引入診斷式測評、語言激勵、評價表等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學習數學。
總之,結合這一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和評價,在舉一反三試題的練習和解答中檢驗學生的問題掌握情況,能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評價中找到自己的改進方向。同時,這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提高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理解“趣”“動”“拓”“評”這四個字的真正內涵,并通過組織恰當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