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至達,史鐵軍,曹雪靜,陳 蓮,袁 博,龐清友
近年來,體育事業改革不斷深化,《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全面推進體育標準化建設,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十四五”是實現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目標的第一個五年,進行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研究十分重要。標準的制定不僅可以規范市場,為大眾創造更安全、健康的健身環境,還有助于促進運動項目的健康有序開展,擴大體育人口規模,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增加體育消費。
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各級各類體育賽事不斷涌現,規模迅速擴大,但標準化建設滯后,特別是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滯后問題突出。本文將通過分析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的現狀,深入剖析原因,提出相應措施建議。
從宏觀層面,近年來,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工作圍繞國家標準化戰略,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推動體育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增加體育標準有效供給,充分發揮標準化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保障性和引領性作用。田徑、圍棋、花樣滑冰、汽摩等項目協會加強頂層設計,圍繞賽事制定了一系列標準,通過標準建設進一步規范了辦賽行為,擴大了參與人群。相關協會也將標準制定和實施作為提升自身綜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作為協會實施實體化和脫鉤改革后擴大行業內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提升了品牌價值,強化了自身造血能力,進一步拓寬了協會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部分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國家隊奧運備戰工作,在賽事管理方面重點抓以全國錦標賽、全國冠軍賽、全國青年錦標賽為核心的競技體育重要賽事,對所管轄的項目包括青少年賽事在內的大眾體育賽事政策引導和管理規范不夠重視,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匱乏,大眾賽事無標準可依,可能產生安全隱患甚至間接影響項目的群眾普及度。部分運動項目因國內相關標準缺乏或不夠科學,導致有關國際組織、商業機構制定的一系列標準在國內廣泛推廣,占領了市場,擠出效應明顯,其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標準推廣方式,在安全生產、意識形態等領域也存在一定風險。
1.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意識薄弱,有的大眾體育賽事組織呈現隨意性。大眾體育賽事的組織者有企業、基層社會組織甚至個人,缺乏“辦賽指南”、“參賽指引”等賽事活動標準指引,辦賽隨意性較大。
2.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體系有待完善,標準總量偏少,影響力小。目前,體育領域發布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共計83項,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30項,推薦性國家標準30項,行業標準23項,與體育賽事活動直接相關的標準為零。對大眾體育賽事進行規范的標準性文件均以中心、協會頒發的規章制度、通知公告為主。
3.大眾體育賽事從業人員業務能力不足。大眾體育賽事順利開展并且取得成效的關鍵,是賽事組織運營機構相關從業人員特別是賽事核心組織人員的業務能力。造成白銀景泰“5·22”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公共安全責任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賽事具體運行機構人員的專業能力嚴重不足。我國對于大眾體育賽事從業人員缺乏統一、科學、合理的培訓標準,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對從業人員的培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4.大眾體育賽事缺乏品牌塑造。目前大眾體育賽事仍以全國各地自主辦賽為主,呈現小型、多樣、分散的特點,缺乏統一的賽事品牌塑造及賽事晉級體系構建,賽事宣傳、商業開發、普及推廣存在一定短板,賽事影響力相對較弱,無法推動賽事規模化發展。
根據《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針對近年來大眾賽事標準化建設的薄弱環節,根據研究發現的問題,提出加強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1.壓實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制定主體責任。體育總局各項目中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承擔著組織、指導運動項目發展,推動運動項目普及等職能。體育總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監管服務的意見》(體規字[2021]3號)明確指出,體育總局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要加快構建體育賽事活動標準體系,制定辦賽指南、參賽指引,明確各類體育賽事活動舉辦的基本條件、標準、規則和程序,包括醫療、應急救援、消防、氣象等安全保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管行業就是管安全,管業務就是管安全”的總體要求,各中心、協會更是責無旁貸。各中心、協會應當充分認識到標準化在賽事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標準化意識,要將賽事標準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十四五”運動項目發展規劃去推動落實,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追求即時快速回報,更看重標準的長期、持續效益。
2.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全國體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我國體育領域組織開展標準化技術工作的職責和優勢,制定完善的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基礎架構體系。該體系應從賽事活動文件編制規范、賽事活動組織評價和賽事活動要素管理三個維度去考慮。其中,賽事活動文件編制規范應涵蓋體育賽事活動競賽規則、辦賽指南和參賽指引的編制原則、要素內容的選擇與編制等;賽事活動組織評價維度則需對賽事活動的通用術語、組織規范和評價指南進行界定;賽事活動要素管理維度可包括賽事管理指南、場地布局及標識、票務管理、媒體及信息化、其他配套服務和賽事保障等方面。全國體育標準化委員會秘書處應積極推動和指導總局各項目中心、協會編寫相關標準;支持部分參與人群多、危險性高的項目申請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甚至國家強制性標準,提升標準的影響力、權威性和關注度;可考慮選取幾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運動項目,協助相關中心、協會建立完善運動項目大眾體育賽事相關標準,為其他項目打造示范和模版。
以中國馬拉松為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深刻影響,對于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馬拉松亦是如此。面對從未有過的嚴峻挑戰,中國馬拉松展現了強勁韌性。中國田協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出臺了《關于開展線上馬拉松等跑步活動的指導意見》,修訂完善了《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辦賽指南》《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參賽指南》。相關政策的及時推出和修訂,為一系列線上賽事安全、有序、科學運行提供了保障,也為后疫情時代辦賽提供了相應指導。中國田協以馬拉松認證賽事(包括城市馬拉松、主題系列賽等)為核心,中國田協通過該品牌的打造和運作,開展馬拉松認證賽事注冊、認證、立項、陳述、考察、賽事指導、賽后監督等程序;系列賽規劃、開發、管理等;自有品牌IP活動(年會、博覽會、學院、論壇、攝影大賽、我要上奧運等)組織、策劃、運營、開發、管理;“中國馬拉松”品牌及產業規劃,行業政策制訂及出臺等,推動了全國馬拉松賽事的普及推廣,完善馬拉松三級競賽體制,規范了賽事有序發展。
3.結合實際,創新工作方法。一是中心、協會牽頭,調動各方資源,組建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基層協會、俱樂部、業內專家、項目愛好者等多方參與的標準起草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采取自行編制、委托第三方編制等多種方式,多方聽取意見建議,推動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工作。有條件的中心、協會可成立標準化職能部門,設立專職工作人員或在協會下成立標準化技術組織、分委會等。二是推進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的科學轉化和有效應用。充分借鑒國外的有關賽事標準,結合實際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同樣,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體育賽事標準,要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溝通聯系,積極籌劃,搶占先機,推動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將我國傳統民族體育向世界推廣,增加我國在體育領域的話語權。三是降低項目參與門檻,制定利于項目推廣、適宜青少年參與的賽事標準。對于場地要求比較高、占地面積比較大,充分借鑒足球項目五人制、七人制、籠式足球,籃球項目三人籃球、游泳項目短池游泳等項目思路,單獨制定低于標準場地的賽事標準。四是適應“雙減”政策新要求,重視青少年賽事標準制定,擴大青少年體育賽事的推廣,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發展。
4.研究制定大眾體育賽事從業人才培訓及評定標準。一是中心、協會應根據自身項目特點,制定完善裁判員、賽事組織管理人員等賽事相關人員的培訓課程及標準,通過從業人員的技能提升和標準化推動賽事的標準化。二是從國家層面探索推動體育經理人新職業,明確體育職業經理人的從業標準,提升競賽管理、賽事運營等標準化水平。
5.建立完善運動項目大眾等級標準和分級分類賽事體系。結合運動項目特點,建立完善項目大眾等級標準,制定規范業余選手運動技能水平,通過標準激發大眾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托大眾等級標準舉辦各級各類的達標賽、晉級賽,檢驗大眾運動效果、評價技能水平,擴大運動項目參與人群和比賽場次。以圍棋為例,近年來中國圍棋協會以圍棋段級位評定為抓手推廣圍棋運動,制定修訂了《中國圍棋業余段位級位制》、《中國圍棋業余段位級位制實施細則》,將業余段位分為7段至1段,將業余級位分為從1級至25級,中國圍棋協會舉辦或授權有關單位按標準及規范舉辦業余圍棋比賽和考試,僅2019年全年就有約300萬人次參與,基本上實現了全年周周有比賽,寒暑假天天有比賽。以射箭為例,推動大眾運動等級建設,建立大眾裁判等級、大眾選手等級和大眾教練員等級;建立賽事標準,按照不同等級比賽的要求,對大眾賽事、商業賽事等達級的場地、器材、設施、組織設備進行規范,建立不同賽事所需要的器材標準、場地標準和人員配備標準等,推動大眾賽事和商業性賽事的規范化。射箭項目資源開放,大力扶持大眾賽事開展,中國箭王爭霸賽結合當地文化進行,有近萬名大眾選手參加了比賽,更多的群眾參加了比賽期間舉辦的大眾體驗活動,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更多的體育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6.打造頭部賽事IP,發揮品牌引領,提升賽事標準化水平。積極探索打造頭部賽事的IP,開發原創賽事、品牌賽事把它們做成賽事龍頭。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提升大眾體育賽事標準化水平。通過品牌和示范賽事對于規范大眾體育賽事活動,有較大作用。各地在統一的賽事IP的規范化要求下承辦各級賽事,或者通過將各地自發組織的大眾賽事納入統一的賽事品牌中去,有利于統一賽事標準,提高賽事規范性;同時通過開展體育賽事品牌建設,獲取市場開發收益投入到賽事規范化運營中去。
以射箭為例,“中國箭王爭霸賽”為大眾射箭運動頭部IP賽事。賽事創辦于2015年,已在山西太原、陜西西安、云南昆明成功舉辦5屆,每屆賽事均有特色和亮點。該賽事在定位上以高水平大眾選手參與、高質量賽事傳播、無門檻的群眾參與為主,通過賽事內容創新、活動板塊延展、項目文化展示等,不斷引領大眾射箭賽事的發展。經過5年的發展,“中國箭王爭霸賽”已經發展到5個活動板塊:大眾賽事、射箭嘉年華(含大眾體驗和推廣)、射箭文化展示(含大眾健身、傳統文化、弓箭制作工藝展示等)、射箭運動進社區和公益活動。在大眾賽事部分,設置了反曲弓、復合弓、光弓和傳統弓4個大項,吸引了全國諸多優秀大眾選手參與,成為年度“箭王”逐步成為大眾選手的理想。同時,為擴大賽事的影響力,資格賽選擇高校、體育場、運動場等地方舉行,但決賽選擇舉辦地地標建筑、大型商圈、城市中心地舉行,最精彩的賽事階段讓更廣泛的人群能夠觀賞、參與,使大眾射箭運動更接地氣。
7.將安全作為大眾體育賽事標準的底線。充分研究總結近年來全國大眾體育賽事發生的安全事故,認真梳理本項目賽事的風險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賽思想,始終把參與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此作為制定辦賽指南、參賽指引等大眾賽事標準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