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平源 上饒市第一中學
籃球運動具有技巧性、運動性等特征,參與其中不僅能夠掌握籃球運動的技巧,還能夠收獲運動之后帶來的愉悅感,有助于中學生鍛煉身體,提升體質。此外,籃球運動還具有競技性、對抗性的特征,參與其中還能夠激發中學生的運動競爭和求勝意識,對他們學習其他科目也有重要的幫助。綜上所述,中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倘若學校重視籃球教學引導,通過多元化途徑引導和督促中學生積極持續地參與籃球運動,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對中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也能夠產生推動和輔助效應。
籃球一直是中學階段體育課程中的主要教學內容,但受制于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課時不足、學校教學硬件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長久以來,我國很多中學籃球課程的教學影響力比較欠缺。中學生是各級中學校園參與籃球運動的主力軍,通過采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大部分中學生積極參與籃球運動,并養成籃球運動的良好習慣,能夠在校園中逐漸形成濃郁的籃球運動氛圍,進一步通過逐漸中學生籃球練習社團、組織中學生籃球競技比賽、開展籃球主題周宣傳活動、實施籃球練習打卡月活動等,提升籃球運動在中學校園中的普及面,讓每一名適齡的中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籃球項目中來,逐步提升中學籃球教學的影響力。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組織趣味性籃球教學活動,通過參與活動積極引導學生感知到籃球運動的趣味性,是幫助他們養成籃球運動習慣的有效方法。具體來說,一方面,組織游戲性教學活動。以籃球運動中的常規投籃、傳球等內容為基礎,融合小組合作、團隊協作、個人發揮等教學設計方法,構建“游戲投籃”“協作傳球”“團隊速傳”等形式多樣的籃球游戲,引導教學班級學生自主分組,積極參與游戲,體會籃球游戲的樂趣。另一方面,組織趣味競技教學活動。例如:“男女混合籃球比賽”“比一比誰中的多”“校園籃球競技項目”等,通過設計和組織類似的趣味競技活動,調動學生踴躍參與籃球運動的熱情,培養他們的運動競技精神,通過活動發掘一批熱愛籃球運動,具有較好籃球技術基礎的中學生苗子,進一步發揮這部分學生的“傳幫帶”引領作用,在校園內逐步營造濃郁的籃球運動氛圍。
深度教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內涵為: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體驗、行為習慣、實用感知等結合起來,促進學習者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體驗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動力。在中學生籃球運動習慣的養成教學中,積極地引入深度教學理念,開展“籃球+生活體驗”“籃球+實用感知”和“籃球+行為習慣”融合深度教學活動,能夠讓籃球運動真正融入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中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認知,培養他們對籃球運動的慣性。例如:對于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中學來說,身高是他們非常在乎的指標,各級學校可不定期舉辦“籃球運動與身高關聯性”主題的講座,引導學生認知到多參與籃球運動可以促進身高,激發他們的籃球運動熱情。再比如,教師為學生講解籃球運動中蘊含的永不放棄、刻苦訓練、辛勤付出等高貴品質,讓學生意識到參與籃球訓練對自己堅韌意志品質個性養成和今后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籃球運動中去。
強化學習慣性養成,也是中學生籃球運動習慣養成教學的關鍵。這里所說的學習慣性,指的是:通過有效的引導、鋪墊和幫扶教育,讓中學生養成每天自覺主動地接觸籃球運動的習慣。而對于課業繁忙的中學生來說,這種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并非易事,需要各級中學體育教師從以下兩方面加強引導。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保證每天抽出一定比例的時間用于籃球運動。例如:教會中學生制定“學習運動時間安排表”,并嚴格按照時間表中的安排參與籃球運動名;引導學生認知運用碎片時間進行籃球運動的重要性,盡可能地把握好課間、午間、放學后的碎片時間用于籃球運動。另一方面,充分運用籃球運動類APP 引導學生在課后養成籃球運動打卡的習慣,例如:著名的運動類APP---KEEP 上就有籃球運動練習項目,體育教師可推薦給中學生,每天堅持進行籃球運動打卡,并將打卡完成的截圖分享到班級的籃球運動微信群中,構建師生共同督促的氛圍,幫助中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籃球運動的好習慣。
總而言之,中學生拉籃球運動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學校、教師和家庭三方共同引導,并通過組織趣味性籃球教學、實施深度教學、強化學習慣性養成等活動,讓中學生認知到籃球運動與身心健康成長、學習水平提升和今后發展的重要性,循序漸進地幫助中學生建立起從熱愛籃球運動、參與籃球練習,到最終養成籃球運動習慣的認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