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蘇州工業園區星洋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自20世紀90年代,約瑟夫·奈明確提出了“軟實力”概念,文化軟實力理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我國政府和文化學界也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從把“加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明確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到“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等理論的闡釋,文化保護越來越具體、深刻。[1]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加強對文化的保護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置身于世界文化多元化浪潮中,保護我國的文化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物質硬實力不行,可能一打就敗;文化軟實力不行,則可能不打自敗。[2]重視文化保護,對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武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武術文化的保護對于發展中國文化至關重要。武術諺語(簡稱武諺)是武術的“智慧結晶”,是習武者及廣大人民群眾口頭創作并流傳已久的語言藝術形式。[3]它是對武術文化的總結與提練,簡單而生動地描述著龐雜武術思想,精確而形象地刻畫出武術技法,傳承并賦予武術新的時代價值與文化內涵。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武諺的保護將是武術文化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鑒于此,本文在大量匯集武諺的基礎上,分析武諺的文化特征,提出了武諺文化保護的新舉措,為武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理論依據。
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道德倫理的國家,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道家思想中的“貴和有度”,以及佛家思想中的“眾生平等”,這些思想貫穿中國社會發展的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他領域。武諺正是以儒家倫理為觀念架構而形成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道德抉擇,而武術中所追求的“仁、義、禮、智、信”正是倫理文化的集中體現。[4]武諺的倫理道德觀雛形生發于人類與其個體的爭斗,實踐于生產生活中,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與倫理文化相融合,傳承著中國武文化。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強調習武要以德并重,習武要先學做人,又如“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是強調習武要重視武德的修行,淡泊名利方能近武入世,再如“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則直觀地闡述了練習武術與心境修為的關系,不僅有外界環境的規范,更要規范自己的思想行為。[5]“拳以德立,無德無拳”“德薄藝難高”等,無不在表達德行修為的重要性,武要德先立,德為武修正,“失禮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學之”“為武師,須教禮;德不賢,不可傳”,禮、德的學習是習武的先行行為準則,進一步強調了“德”的重要性。習武不僅要提高禮德修養,還需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和自律意識,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松”“學拳不認真,功夫不上身”“功夫憑苦練,奧妙賴深思”等。內在修煉禮德有一定準則,外在尊敬師長也有一定要求,如“徒弟技藝高,莫忘師傅勞”“尊師好似長流水”“尊師友,明拳理,莫逞能”等。
中國文化歷來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倫理道德在中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6]“重禮明德”“尊師重教”“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貫穿武術學習的始終,而這些品質包含在道德倫理之中,充分體現了武諺的道德倫理性,把握武諺思想中的道德倫理性對于現階段國民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經驗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獲得的對客觀現實的感性認識。武術作為一項身體運動,需要習武者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習武者要使自己有更高層次的修為,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真總結經驗,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如“練時無人似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此條諺語闡明了“練”與“用”的辯證關系,平常練武的思維方式會影響實戰技擊,這需要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像“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理要靜悟,拳技要勤修”“久練功自純,勤悟理自通”“拳打千遍,身法自現”“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這些武諺闡述了學習武術需要智慧,不斷總結經驗,方能領悟到武術的精髓。實踐經驗的獲得不僅體現在學習武術的技理技法上,還表現在遵循自然規律方面。練武時對天時、地形、氣候、季節、方向均有講究,這就是中國武文化中所表達的“天人感應”。[7]在武諺中也有體現,如“朝練寅,久練酉”,對練武的時辰作出了要求;“冬天增力,夏天增氣”,適應季節的變化,掌握練武規律;“早不朝東,晚不向西,午不朝南,永不朝北”,則是對練武時辰方位的選擇作出了明確要求。習武不僅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還要遵循客觀規律,經過長時間的檢驗,方能積累實踐經驗。武諺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武術家們對于習練經驗的總結,通過“口口相傳,代代相授”的形式推動著武諺的發展。
武術運動不是一種簡單的身體運動,而是在哲理指導下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復雜運動。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哲理思維,[8]這些哲理使武術的發展富有魅力,在武諺中也有體現。“攻講踢打摔拿通變,守求頂順化閃齊備”,攻與守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換的,“進時擦地皮,退時先提膝”,此句強調了進退時武術技擊轉化,懂得變通方能獲得主動權。“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外講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意念足”,武術不僅能強身健體,也能鍛煉人的精神和意念,“內外同修”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正是一種哲理性習練思維。“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藝成才,苦練成功”,學習武術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有了量的積累,才會產生質的飛躍,經過千錘百煉從量變到質變。武術中蘊含眾多哲理意味的詞語,如:進退、內外、長短、攻守、剛柔等,像“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有柔力無邊”,武術中的“剛”與“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拳師們在過招中能做到“剛柔并濟”,并能熟練運用武術哲理性思維。武術的哲理性思維不僅體現在練習與運用的武術技法上,還體現在個人的武術思維之中,如“和為貴,義當先”“勝不足喜,敗亦無妨”“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欲速則不達,功到自然成”等。武諺中蘊含的哲理思想要求練武之人既要“修身”又要“修心”,由于武術哲理思想的存在,武術文化才有了發展的動力和生命的靈魂。[9]同樣,武諺文化的保護離不開對武術哲理性文化的研究,武諺中哲理性思想豐富和延展了武術的魅力,增添了武術的時代價值。
武諺的自然地域性是武諺與地理空間關系的具體化。武術是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域間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匯的產物,[10]在起源與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武術大辭典》中記述到,武術按地域派別可劃分為珠江流域派、黃河流域派、長江流域派,南派與北派。“南拳北腿,東槍西棍”,是武術與地理位置關系最為精粹的概述。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武術手法多,拳術快且多變,拳勢激烈,需要的場地小,故有“拳打臥牛之地”的說法;而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武術架式大,以腿法見長,多進退跳躍,需要的場地也較大,也就有“拳打四方”之說。東西部經濟差距較大,東部沿海地區需要抵御外敵的入侵,槍的威力較棍則更加顯著,而早期誕生的優秀槍法則多流行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經濟落后,棍等兵器會顯得更加經濟實用。武術中不同門派與拳種在形成之初都有自己流行的區域,如“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少林與武當是中華武學的兩大門派,同時也是武術在地域上的兩種表現形式。拳種與門派是武術自然地域性的外在表現,而內在的思想觀念則是武術自然地域性形成的關鍵。受宗法制度的影響,“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武術文化思想,建構了地域范疇的社會文化映像,武術的發展受制于性別差異與血緣關系,自然地域性特征更加明顯。眾所周知,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之間地理條件差異很大,產生了不同地域人之間性格、民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11]武諺的地域性特征則清晰地說明了武術拳種、門派、血緣與地域之間的關系,生動刻畫了武術地域化發展軌跡與文化特征。
武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從最開始的人與獸斗過渡到人與人斗,武術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征,[12]在武諺中也有體現,如“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武術最初的目的為搏獸殺敵,突出技擊,而不會手下留情;“一狠二毒三要命,見空就打莫留情”,在古代社會,武術的用途為防身與生存,更注重實用,強調其結果的重要性。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武術的技擊功能不斷弱化,較技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切磋手段,而并非致人于死地。野蠻性特征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被弱化,社會的進步賦予武術其文明的特質,也就有了“止戈為武,點到為止”的武諺。從野蠻嗜血的生死搏斗到文明約規下的競技較力,活態的武術在時代的變化中演進。武諺對武術描述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同,這種變化為武術留下了歷史的“烙印”。武諺的社會歷史性不僅體現在武術原始目的的轉變上,還體現在武術兵器的演變中。劍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是中國古代權力的象征,更是王侯將相身份的體現。從春秋時期的“越女論劍”,到戰國時期的“荊軻刺秦”,再到西漢時期的“項莊舞劍”,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見證了劍的發展歷史。但隨著火器的發明,冷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劍不再是殺敵自衛的武器,而成為文明社會下的劍術運動。武諺見證了武術的發展歷史,因此,我們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去審視它,提煉出它現有的文化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及過中國文化,并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尊崇。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進步的源泉,它貫穿于過去、現在和未來。[13]中國文化在新時代處于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文化保護工作越來越被重視,國際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中國“大文化”的發展定將能帶動武術等“支文化”的興盛。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基于對自身文化的理性認知而形成的對于文化的高度認同、自覺意識和積極心理狀態, 這些對于一個民族在選擇自身要走的道路時具有重要的影響,[14]對于植根于中國文化中的武術,可以體現和展示出“文化自信”所具有的“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地位;也可以折射并蘊含“文化自信”所具有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內核。[15]武諺作為武術文化的一部分,需借助新時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勢頭來傳播自己,文化自信為武諺文化的發展與壯大提供了精神動力,而保護武諺文化則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是一個文明從未中斷過的國家,但是在近代歷史上飽受西方列強的凌辱,文化遭到踐踏,今天文化復興的機會來之不易,要不斷推動我國文化向前邁進,推動文化自信的建設,響應新時代的號召。武諺中的“尚武”精神,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都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影子,而這些“精神”正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力量。因此,汲取武諺文化中的“養分”刻不容緩,國家要加強對武諺文化保護的立法工作,依靠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加速對武諺的搜集、保管、整理工作,提高各族人民對武諺文化的接受和認可,保護武術傳承人。傳承人是各族文化薪火相傳的關鍵,他們身上承載著祖先創造的文化精華,[16]是活的“文化化石”。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進行武諺文化的保護,推動全民參與保護工作,是發展武文化的重要舉措。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少年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關乎國家命運。在2016年,教育部已將武術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體育項目,并大力推動武術進入校園,這不僅更好的保護了武術文化,而且進一步完善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17]。武術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鍛煉青少年的意志品質,促進其身心的發展,因此,加強青少年武術教育不容忽視。武諺進入校園需提煉其中的文化精髓,并融入到校園武術課堂中去,在對學生的武術教學過程中,既要有武術基本動作的學習,又要有武術文化思想的學習,二者缺一不可。武諺的文化表達既可以在課堂的學習中,也可以在課后的生活中,多維度地進行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通過武諺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武術文化教育,既推動了武諺在校園傳播,又促進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武諺文化在校園的推廣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觀看正能量的影視作品是傳播武諺文化的重要途徑。優秀的影視藝術不僅為人們帶去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也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李小龍通過電影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作為影視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的動漫,是以新穎的題材、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詼諧的語言、可愛的人物形象,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糅合其他一些易于大眾接受的形式而創作的文化載體,[18]在近些年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功夫熊貓》《花木蘭》《中華小子》《秦時明月》等作品,[19]一經播出就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這種文化載體經藝術加工將“固態”的武諺文化創作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活態”影視文化,從文字語言到藝術動作的轉變,從平面到立體,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助推武諺文化在校園的發展。文化自強既要強大中國文化,又要強大保護中國文化的人,通過武諺文化的價值提取,滲透到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中去,立足于個人的實踐,發揮集體的作用,增強文化自豪感,為中國文化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奠定了文化包容性的基礎,武諺文化要走出去需要有包容他國文化的心態,借鑒優秀文化的傳播方式,堅持重點展現中國特色的基本原則,重點傳播中國傳統文化,[20]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武諺文化走向國際,需提升中國文化的競爭力,拓寬傳播渠道,做好語言的翻譯工作,充分運用新興媒體,借助“孔子學院”“漢語橋”“中國文化年”等平臺多渠道傳播武諺文化。武諺文化屬于武術文化,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而推動武術的申遺工作對于保護武諺具有重要意義,申遺能夠更好地保護武術“子系統”,推動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1]為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提供能量。“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武諺文化保護需要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來發展自己,開闊其國際視野,拓寬跨文化傳播的思路。今天在工業發達的西方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吸引力非但未減弱而且日益增強。[22]武諺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需要更進一步,保護與傳播武諺文化需持有一顆包容的心,立足傳統,推陳出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不失其“本色”,又要不斷創新,增加其“亮色”,凸顯出“特色”,準確把握武諺文化的現實價值。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其意蘊包含五個方面:文化自覺是一種認識、反思、選擇、交流、創新。[23]不同地域的武諺出場存在差別,凝結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基于此,在對武諺文化的保護中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本民族武諺存在的整體輪廓,尊重地域武諺的發展史。在真正了解先輩的文化思想后,需認真反思,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武諺文化的保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公平合理地選擇武諺文化,推動中國武諺文化和世界其他諺語文化的交流,達到文化的共生、共存,建立“和而不同”文化交流體系。推動武諺文化的發展,不僅要繼承現有的文化資源,還要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創新為武諺文化的傳播提供驅動力,強化武術文化的活力,增強競爭實力,[24]通過創新實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武諺文化的保護需要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相結合,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武諺“枝”的保護關系到武術“根”的命運。中國武術作為活態的文化承擔著歷史使命,它區別于中國文化向外傳播僅靠語言、文字的視覺形式,它可以用肢體動作、身體符號來詮釋中國的文化與古老文明,是一種更生動的文化載體和輸出形式。[25]樹立文化自覺,不僅需要人民群眾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還需要國家重視武術的教育功能。認識武術的教育價值, 是武術“文化自覺”的重要體現。[26]通過武術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武術人才,實現從“技理單一型”到“技理綜合型”轉變。文化自覺要對中華文化充滿信心,保護武諺文化,發展武術文化,反饋中華文化。
武諺作為武術的“記憶”,是凝結的武術文化精髓。保護與傳承武諺文化應對現有的武術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讓隱性的武術文化走進人們的視線中。保持文化自信,依托“大文化”,發展“武文化”;著力文化自強,“少年強,則國強”,推動武諺文化進校園;加深文化包容,既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要“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堅定文化自覺,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保護武諺文化的“根”。當前中國武術文化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保護傳播武諺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弘揚民族精神,建設體育強國和文化強國,塑造“和平發展”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