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龍 戴 羽
1.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2.山西師范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0
民國時期,尚武之風盛行,在探求強國強種的路途之中,有些人把目光轉向了武術。1927年,在宋子文、蔣介石、孔祥熙、蔡元培等人的提倡下民國政府改武術為國術,自此武術開始轉變以往的傳播模式,向普及化的方向邁進,并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傳播與發展,而《時報》在這一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時報》于1904年6月12日創刊于上海,是與《申報》《新聞報》并列的三大報紙之一。作為民國時期眾多報紙之中的佼佼者,《時報》對體育有著極大的熱情,“本報對體育,虛已下懷認真提倡,在社會已見相當之效力,如新球隊陸續產生,以及乒乓小球友誼賽,幾于無日不有數十隊交綏,識者皆謂提倡體育應從民眾普及著想,不當僅僅于捧吹幾個名角,注目于幾只大學,本報宗旨,庶幾近之。”[1]可見《時報》對于體育傳播是本著促進體育的社會發展和普及原則而進行的。而在體育領域之中,《時報》尤其重視對國術的宣傳與傳播,認為“國術與煙禁,皆為中國強種強國之基礎,尤應擴大宣傳,廣播輿論”,[2]可見國術在《時報》的定位要高于其他體育運動。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規定將武術作為學校教授科目之時,《時報》曾評論道:“凡我青年均能熟諳乎,此覺非民國前途之福音?”[3]這篇報道雖僅有寥寥數語,但以“福音”作為形容措辭,足以反映出《時報》對于國術強國的深切期望。目前,在民國武術傳播史研究中,學界尚未利用《時報》中的國術史料,本文以文獻資料法收集、整理《時報》中的國術報道,探討《時報》國術傳播的內容、特點及其影響。
國術國粹思想認為國術是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須大力提倡。國術國粹思想的提出使國人充分認識到了國術的價值,提高了國術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稌r報》對國術國粹思想進行了大力宣傳與造勢,如報道了西北軍將領、中國國術倡導者張之江的國術國粹言論,“國術為中國之國粹,于體育方面極有價值,必須提倡?!盵4]在中央國術館競技場建成之時,以“中央國術館競武場十七日在南京舉行落成典禮,闡明國粹是在今后腳踏實地”為題報道國術界這一重要事件。更值得一提的是,《時報》曾用“中國武技自有不可磨滅之精神,昨日演技諸君誠存國粹之功人也”[5]來形容上海獨立公共體育場舉辦的一場國術表演。不難發現在這些報道中,《時報》都直接把國術當作國粹進行報道傳播,它不僅表明《時報》自身對國術提升為國粹的認可,更為國術國粹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輿論平臺。
在宣傳國術國粹思想的同時,《時報》進一步提出了國術強國思想?!稌r報》認為在民族危難之際,國術具有顯著的強國強種作用,是挽救國家于危亡之中的一劑良藥?!稌r報》通過積極刊載政界名流的國術強國言論來傳播國術強國思想。如刊載著名軍事將領、山東國術館創始人李景林的國術強國理論,“吾國今日事事受列強之壓迫,無非身體不強精神不振所致,要知一國之人民若不健康,文化國力均不能發展也……蓋練習武術,其益甚大,如祛除疾病,強健身體,免除嗜好及一切不正當之行為思想等皆是,實包括體育、德育、智育而兼有之也,余甚信此風一長,人民可日益健全,內則可以促革命之成功,外則可以與列強爭衡。”[6]又如張之江的國術強國言論,“國術乃強身強種之要素”,“我們中國非作根本之強國強種救濟,非積極研究武術不可”,“總理說無論何國何人,均要有自衛能力,國術乃表現民族自衛之精神”。[2]此類報道充分體現了《時報》對國術強國作用的認可,也加深了大眾對國術強國理論的了解?!稌r報》對國術的報道不僅是自身作為大眾媒體身份驅使下的職業行為,更是建立在自身的愛國救國熱情以及對國術強國認可的綜合因素作用下的自覺行為。
國術強身健體思想認為國術具有很高的健康價值。《時報》主要通過直接宣傳和間接暗示兩個方式來對國術強身健體思想進行傳播?!稌r報》經常會對練習某某拳種的好處進行直接的宣傳,如稱太極拳“能強健身體,無論老幼皆能學習”“不但衛生,兼可擊人”“重在養氣,使人身體中得到中和之道。”[7]《時報》大篇幅報道了武術名家金一明練習牽牛陣拳法的益處:“惟深信國術一道,能令人強身,猶憶幼時身體甚弱,有一醫生教我牽牛陣拳法……因而身體日強,精神康健,迄今能老而不衰者,深信為練習國術之功?!盵8]這些報道較為直接的讓大眾感受到國術在強身健體方面存在的巨大潛力,非常貼合當時動亂社會大眾對于身體健康以及防身自衛的心理需求。
除了直接宣傳的方式外,《時報》還會通過夸張手法來顯示武術對強身健體的神奇作用。由于長壽是當時人們衡量身體強健與否的重要標準,所以《時報》尤其突出對練習國術者年齡的描寫,以此來間接暗示國術在強身健體方面的神奇效果,如“聞李景林系從陳世鈞老人(現年一百四十余歲)學得驚奇之武當劍術”[9]這篇報道之中,就專門對陳世鈞的年齡進行了特別注明。更有甚者,在報道中一位武當山習武者時,《時報》形容其“今年已一百七十歲,須發如銀,臂力驚人,能舉千斤巨石,繞場三匝而無難色”[10],這些報道的用意顯然是要通過夸張筆法以及強烈反差來刺激讀者獵奇的神經,以此來凸顯武術所具有的強身健體價值,雖然這樣的宣傳手法有些夸張失實,但在當時的傳播效果卻極為顯著。
《時報》為了鼓勵婦女和兒童參與習武,會有意識著重對孩童、女子參賽者的表現進行報道,如在報道國術考試情形時,《時報》描寫道:“內有一幼童李德生,年僅六歲,拳術甚佳,極博采聲?!盵11]“拳術甚佳”和“極博采聲”不僅反映出習武者年齡雖小但技術精湛的事實,更顯示出了觀眾對于幼者習武的認可和提倡。更有甚者,一名十五歲習武者因表現優越,“國府委員李烈鈞親自上臺,與王握手,大呼前途偉大,后生可畏。”[12]國府委員親自上臺給予肯定的報道凸顯了政府對兒童習武的提倡,而《時報》也有意通過這樣的報道,來提高兒童習武的熱情,以此達到國術在低年齡段人群中普及的目的。除了有意識強化兒童習武的報道外,《時報》還注重對女性習武者的報道,如在報道國術表演時道:“尤以女子傳習所八位女士,表演太極拳時,大受觀者注目,拍掌叫好?!盵13]《時報》還積極呼吁女子參加國術,“只是女子人數太少,以上海女子的活躍,什么‘皇后’‘小姐’‘交際花’等,都是各地自嘆弗如,然而‘國術花’只得梅花四五點,未免遜色吧,但我們要額外鼓勵女子參加,使將來‘國術之花’盛開滬上?!盵14]通過這些報道可以看出,《時報》非常重視武術在婦女和兒童群體中的普及。
國術理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適性,但民國時期對國術理論的認識并未形成一致觀念,為了“以收切磋研究之益”,[15]《時報》自覺擔當起了國術理論爭鳴的平臺。以國術練氣理論為例,《時報》對此進行了大幅討論與報道。夏汝農是當時國術練氣論的強力支持者,對國術神秘論觀點給予了強力的批判,“也不知凡幾,用神秘的眼光來看‘氣’,卻覺玄奧無稽,然在數千年的國術史中,向有‘內練精氣神’的術語,當然這里所講的‘氣’,并非什么仙術也不是希世秘功,那就是我們一生不斷須臾不息地呼吸的氣,這種似乎是最平凡稀松的‘氣’,在國術界中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其實在各種運動中也何嘗不是?‘沉氣’為國術教師敦敦囑誡的基本訓練,因為這‘沉’的功夫,就是練氣的一種初步?!彼M一步將這種練氣的理論從國術推廣到其他運動,“所以我主張,氣是可以練得,也是應當練的,非但國術,任何運動,都須訓練‘沉氣’,因為‘沉氣’就是一種練氣的步驟?!盵16]《時報》為武術理論提供了交流、探討的平臺,打破了武術門戶之見的局限,不僅便利了國術的理論交流,還為讀者普及與提升國術理論提供媒介平臺。
在傳播國術理論的基礎上,《時報》加強了對國術技藝的傳播??d拳譜是《時報》傳播國術技藝的重要手段,《時報》曾對少林拳拳譜進行過連載,“現又設法覓到曾得舉世知名江南大俠甘鳳池心傳之金佳福君之少林拳圖解一稿,指示詳明,可供習練,即將在運動場按日披露,幸有志國術者特別留意?!盵1]這些拳譜印載了姿勢標準的招式動作圖片,并附有其要領和技擊要義的文字說明,對于國術練習者來說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除了刊載拳譜外,《時報》也向大眾推廣國術練習器械。太極推手是練習太極拳的一種手段,但是“推手非兩人演習不可,蓋欲使全身之感覺靈敏,而不即不離,發生粘勁,功效始著”,[17]針對這種局限,褚民誼“根據科學的原理,制成推手之器械兩種,一棍一球,以代替推手?!盵17]推手器械在《時報》上刊出后,得到了讀者廣泛好評。此外《時報》也對新的國術比賽形式進行推廣,“摘錦比賽之制,兩人分系色旗為上中下三部,站在一定之范圍內,利用國術中進擊防御各法,攫取對方之旗,而不失己身之旗,以較勝負,既可應用國術中之工夫,又無損傷身體之虞,故上半年本市國術考試,采用為主試科目之一。”[18]總之,《時報》是當時國術爭鳴、拳術普及、器械推廣、比賽形式的重要平臺,為國術理論和國術技藝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時報》還對國術團體舉辦或參加的賑災、援演等慈善表演活動進行大力宣傳與報道,“本年三月初,青島舉辦國際聯合游藝會,經商界公推以武術人員,加入該會,游藝助會,中外人士,一致歡迎??桃蚋髡駷膱F體,正在結束之際,而北省災黎,仍然嗷嗷待哺,復經商界,振災武術團,先赴上海,售武助振,再游行于各大都市,各繁勝區域,以期達到救災救貧之目的。茲已全體到滬,籌備進行,用特函請貴署,鼎力維持,俾成善舉,敝團幸甚,災民幸甚?!盵19]“揚州省立八中聯合甲商學生假大舞臺合演新劇,所售票資援助學生會,經費因恐觀者無多,票資不敷支用,特請駐揚第一混成補充旅武術隊登臺獻技以助興趣,于是觀者甚眾?!盵20]通過對國術團體進行賑災義演和援助學生義演的報道,不僅利于救災慈善,且對武術表演進了極佳的宣傳,提升了武術表演團體的民眾好感度。
不同于期刊書籍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報紙按日發行,注重時效,所以《時報》國術報道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國術資訊的實時追蹤與及時傳播。《時報》在報道國術比賽、國術考試、國術表演、國術征求會、國術教學、國術慈善時均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如“國術考試在南京舉行,應考者務于十月十日前趕到”[21]“國術考試兩年一次今年國考改明年舉行”[22]之類的國術考試報道中,《時報》會將考試時間、考試要求等重要信息在報紙上刊載,及時將信息傳播出去;《時報》也非常注重對國術比賽的及時報道,如“國術界參加全運須知”[23]“全國運動會國術比賽部規則摘要”[24]“國術大決賽第一日”[25]“國術總決賽結果”[26]“國術比賽員得川資回籍”[27]等,《時報》會對比賽規則、比賽流程、比試情景、比賽結果等進行及時詳細報道。
《時報》并不僅僅滿足于對國術信息的傳遞,在時效性信息報道的基礎之上,《時報》還會通過多樣化的報道策略來進一步擴大國術在大眾的影響力,這些報道策略建立在編者對大眾心理的敏銳把握之上,是為了達到更好傳播效果的目的使然。《時報》擴大國術影響力的策略有四:一是利用名人效應,在報道中注重對名人國術行為的描寫。大眾喜歡以公眾人物為榜樣,為了展示武術對政界名要的吸引力,《時報》曾報道武術大師李景林“一日不練,即覺心煩技擾,體且為之不適”,[28]不僅如此,在《時報》中經常會出現李景林攜全家出動積極表演國術的報道,“昨表演者有李景林及其夫人、女公子,孫祿堂暨各省國術家等,在表演時,全場掌聲如雷?!盵29]《時報》還對各界名人熱心捐款的行為進行報道,“俟初賽終結后,尚須復賽,連日各處匯款捐助者、絡繹不絕,閻司令亦電匯捐洋兩千元云?!盵30]《時報》正是借助名人效應促使讀者認可國術的價值?!稌r報》擴大國術影響力策略之二是注重語言描寫,在報道中經常會用到“浦東人之?!薄吧婆e”“一時之盛”等帶有褒揚詞匯,以及“報名者頗為踴躍”“掌聲如雷”“不怕雨表演國術”[31]等現場描寫,來烘托國術事業的價值以及人們參與國術的熱情?!稌r報》國術報道策略之三就是巧用修辭,如“國術競賽翔如蒼鷹撲如餓虎”,把武術參賽者的勇猛形象描繪的淋漓盡致,觀眾所喜聞樂見,是一種非常好的報道方式。策略四是設置懸念,《時報》國術比賽報道中懸念設置也屢見不鮮,如“以成績論,袁偉當屬第一,然一班輿論,多數屬望于劉丕顯,揭曉在即,究竟何人奪得錦標,吾人拭目以俟可也。”[32]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讀者很難下意識的追蹤相關國術比賽的后續發展??傊T如“名人效應”“語言烘托”“形象比喻”“懸念制造”等多樣化的報道策略,不僅增加了《時報》武術報道的可讀性,更能在報道內容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激發讀者的“模仿心理”“好感心理”“好奇心理”以及閱讀興趣,從而產生更進一步的接觸國術的可能。
《時報》在武術傳播過程中并不是“只唱贊歌”,對于國術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時報》能夠做到結合實際情況針砭時弊。對于國術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時報》認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既然有不良地方,應該大家來改善,不應互相遮掩”。[14]出于這樣的目的,《時報》曾這樣評判國術比賽時的情景,“凡遇一人猛攻得利之時,呼打之聲四起,國人好勇斗狠,缺乏角藝之真精神,由此可見一斑”,[33]可見《時報》所提倡的不只是國術本身,更是國術背后所承載的角藝精神?!稌r報》也指出國術比賽參賽者所暴露的問題:“賽員著拳,專存報復,揮拳亂打,不顧一切,在預賽中已數見不鮮,即復決賽中,技之較精者,亦不乏此種現狀”。[33]對于國術競賽中的種種弊端,《時報》更是以“論國術競賽,令人感到十分惶恐生命之憂,如何能引起民眾練習興趣”為題,質疑“所謂三種方式搏擊、擊劍、摔角,是否能夠得國術中所有包蘊的精微而澄明練習者的造詣”,[34]并指出“在搏擊之際,賽員憎怒口角者有之,仇視毒打者有之,搏擊比賽之形式于練習運動者如此,還談上什么增進興趣,其實生命人人寶貴,痛苦人人難受,流弊至此,非關賽員的乏缺素養,由于比賽制度的不良。”[34]此類批判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及時發現國術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起當事者反思。
民國初期,社會大眾對武術存在許多偏見,大眾從轉變偏見到接納武術再到參與武術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時報》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輿論作用。在轉變偏見方面,《時報》通過大量報道宣傳,將國術與國粹、強身、強國等價值聯系起來,轉變了大眾心中對武術的刻板印象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在接納武術方面,博得讀者好感是《時報》所采用的重要策略,在一系列諸如“浦東人之福”“善舉”“一時之盛”,“掌聲如雷”“報名者頗為踴躍”等描寫的暗示之下,大眾很容易建立起對國術的好感,有了好感作為基礎,接納國術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在參與國術方面,《時報》不僅對國術價值豐富、老少咸宜的特點進行大力宣傳,還通過對各種場合下老人、兒童以及婦女習武者的報道,直接或間接的鼓勵各類人群參與國術。雖然《時報》某些報道略顯夸張與失實,但總體而言是《時報》對于促進民國國術地位的提高發揮重要的作用。
《時報》是傳播國術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國術組織與讀者互動交流的平臺。國術組織在《時報》上刊登會員征求、會址遷移、比賽選手選送等信息,而讀者可以通過《時報》第一時間獲取國術的實時資訊,這些都是民國國術組織吸納社會成員以及各類國術考試、國術比賽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此外,《時報》還是界內人士進行國術理論爭鳴的重要平臺,國術理論的普及與爭鳴從客觀上促進了武術業界交流和武術科學化發展??梢韵胍?,如果沒有《時報》這個傳播平臺的作用,在民國交通不便、社會動蕩的環境之下,國術在大眾中的傳播效率一定會大打折扣。《時報》促進國術普及的作用體現在理論普及和人口普及兩個方面。在理論普及方面,《時報》打破了舊有的武術偏見,在大眾心中建立起新的國術價值觀念,并對國術理論和國術技藝進行了廣泛的傳播,這些傳播都從客觀上增強了大眾對國術的了解,為國術大眾化奠定了認知基礎,是國術人口普及的先決條件;在國術人口普及方面,《時報》對國術理論、技藝的傳播,對兒童、婦女習武的鼓勵以及激發社會各界群體參與習武等報道無疑對國術人口規模的擴大產生重要作用。
民國時期的報紙是體育傳播最為重要的平臺,《時報》對國術進行大量的報道,包括大力宣傳國術強國思想、國術強身健體思想,積極鼓勵婦女兒童參與習武,普及國術理論與國術技藝,提升國術慈善認知等?!稌r報》通過大量的國術報道,以其廣泛的受眾和較低的閱讀門檻,進一步打通了民國時期國術和大眾之間的隔閡,彌補了國術期刊、國術書籍等專業媒介在國術傳播廣度上的不足,在民國時期國術的社會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稌r報》在及時傳播國術信息的同時,立足大眾心理、注重報道策略,逐步完成了大眾從偏見到接納再到參與的國術普及化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時報》對國術的大力報道不僅是身份界定下的職責使然,更是出于自身強國救國的愛國熱情。《時報》在武術傳播過程種所體現出來的家國情懷、批判精神對武術現代傳播仍然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