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敏
(河南省中牟縣紫寰路小學,河南鄭州 451450)
中國古典詩歌以興發感動為美感。而這種美感的產生,和吟誦傳統有緊密的聯系。然而,吟誦傳統早已被很多人忘卻。他們錯誤地認為,朗誦就等于吟誦。實質上,朗誦和吟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朗誦類似表演話劇,演員用氣勢恢宏的語調搭配夸張的表情進行大聲朗讀,但它并非詩歌中提到的吟誦。下面筆者將對古詩詞吟誦的意義及其融入小學高段古詩詞教學的策略進行探討。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了吟誦和古詩詞教學二者的關系。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吟誦,能夠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同時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1]。古詩詞吟誦教學除了要教授學生基本的古詩詞知識,還要讓小學高年級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傳統語文教學對語感培養極為重視。葉圣陶曾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銳敏的感覺。”推崇吟誦教學,說到底是因為吟誦能夠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這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可靠途徑。
吟誦是集聽覺、視覺、言語還有大腦中樞及臟腑功能的協同活動。它不僅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創作手段,還是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格律先吟,再進行抄錄[2]。古典詩歌運用的語言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再加上吟誦腔調本身充滿音樂美。因此,吟誦對記憶古典詩歌具有重要的強化作用,能夠讓小學生牢牢地記住古典詩文,加強記憶效果。
教師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時,切勿脫離古詩詞,同時要將該教學目標貫徹于教案中[3]。以《宿新市徐公店》為例,學生要感受整首詩傳遞的情感基調,吟誦時盡量使用柔和、輕緩的語調。
教師由淺及深,引導學生思考詩中描寫的景象,感受詩人傳遞的情感,讓學生吟誦出輕松、愉悅的語調。詩句吟誦指導:第一句為四三節奏,第二個“疏”音要適量地延長,由于“籬落”本身有一定的寬度,用“疏疏”可以描述出“籬落”的間距;產生間隔,方可形容山道“一徑深”是很長的,蔓延至遠方,反映出農村寧靜、舒適的生活。第二句為二五節奏,描寫樹木在暮春時的狀態,枝葉尚未茂盛,花卻早已凋謝,“落”為入聲字,要短吟;末句為四三節奏,描寫兒童追趕蝴蝶并不小心丟失的模樣,展現兒童內心的失望,“無處尋”語調緩穩而平穩,“急”“蝶”“入”為入聲字,要注意短吟,表現出孩子的天真爛漫??梢姡處熞獦淞⒄_的吟誦目標,以備課為起點,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和吟誦歷史,多方引導教學。
上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古詩詞吟誦相關的教學視頻[4]。考慮到視頻資源有限,播放內容難免重復,學生也會喪失興趣,故而,教師要拓展吟誦教學方面的其他視頻。通過觀看吟誦視頻,小學生可以學會吟誦。除收集古詩詞方面的吟誦視頻外,教師也可以考慮補充有價值的課外視頻,尤其是吟誦表演節目等,如中華吟誦學會承辦的吟誦活動。
例如,在播放五言絕句《所見》的吟誦視頻時,教師要結合吟誦節奏講解古詩的創作背景。這首詩寫的是牧童天真爛漫的場景,表達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學生邊看吟誦視頻,邊用輕快、緩和的語調吟誦古詩。詩句中描寫牧童在牛背上安然、清閑地唱歌,在自然美景中流連忘返。這兩句均為二一二節奏,學生吟誦時要把握輕快的語音,表現出牧童心中的散漫得意。后兩句則是牧童看到鳴蟬時馬上“閉”口,說明牧童很機靈;第三句為二一二節奏,末句為二二一節奏,也就是“欲”“忽”“閉”“立”均為入聲字,可見牧童在動作方面有很大的變化,要想將他這種天真的形象描繪出來,吟誦語調要盡量地輕快。教師將古詩詞教學和古詩詞吟誦視頻相結合,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
課堂上,古詩詞吟誦還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完成。在教師講授一首古詩詞后,學生可選擇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自由訓練,小組成員一起吟誦古詩詞,指出各自的問題,勤加練習,直到獲得滿意的吟誦結果。與此同時,小組之間也可組織比賽,看哪個小組對古詩詞的掌握程度更高、吟誦更滿意。這種互相合作與小組競爭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溝通,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以杜甫的《蜀相》為例,《蜀相》押“真”韻,開口度不大,聲音不響,讀上去有一種沉靜、穩重的感覺,傳遞沉默的情感,意為詩人吊古傷今。他的創作初衷,表面是在惋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而身死,實則表達詩人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懣。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吟誦,并從情感、語調等方面評價各個小組的吟誦表現。吟誦能夠讓讀者快速進入古詩詞情境中,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鍛煉和提升他們的理解力、想象力。視覺、聽覺還有其他感覺相互轉移,有助于學生調動人生體驗,描摹詩詞的意象,感受作品的獨特意境。
古詩詞吟誦有多種不同的曲調。和現代吟誦相比,傳統吟誦曲調被賦予更濃厚的韻味。不過,傳統吟誦曲調基本已年代久遠,是很多曾接受私塾教育的老者們口口相傳才能得以流傳。這種吟誦飽含歷史的滄桑,能夠很好地傳遞詩歌背后的感情[5]。由于時代的更替與歷史的演變,不少傳統吟誦曲調早已在民間失傳。學??梢越M織學生去聽聽那些老者們最古樸的吟誦,體會古詩詞吟誦當年的模樣,對傳承吟誦文化有極大的益處。除拜訪和請教吟誦老者外,社會上也有不少因興趣愛好而創立的吟誦社團。很多社團成員接受過規范的吟誦知識體系教育,長期學習吟誦知識和技法,在社團中聚集并進行演出。教師若安排學生去現場觀摩,讓他們感受真正的吟誦氣氛,對小學生的古詩詞吟誦學習也是非常有益的。
古典詩詞素來被譽為文學寶庫的瑰寶,它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耀眼的明珠。古典詩歌吟誦教學既是對朗讀教學的實踐,也是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的一種巨大挑戰。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備受各界的關注,“中華吟誦”這門絕學成為社會人士關注的焦點。吟誦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成果也將日漸豐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客觀看待語文固有的學習方法,結合相關理論與實踐成果,攻克難關與阻礙,認真學習吟誦,利用長期的實踐和不懈的努力,使吟誦之花在小學古典詩歌課堂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