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易 馬孟云 王鏡酈 張曉武
1.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2.廣東曉武太極拳俱樂部,廣東 廣州 510620;
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肘關節損傷較常見,包括肌腱、關節囊、韌帶損傷,肘關節不穩定及骨折等。[1]近年來,國內外骨科醫生對肘關節損傷的研究逐漸深入,對肘關節生理功能及肘關節損傷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新的治療方法、治療手段不斷涌現,進一步提高了肘關節損傷的療效。[2]但醫學臨床上肘部損傷的總體治療效果仍不令人滿意,仍是治療的難點之一。太極拳是融合了古代拳術、哲學、吐吶引導, 以及養生學的一門文化瑰寶, 在康復醫學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運動優勢。
32位肘關節運動損傷者是主動選擇太極拳進行修煉康復,他們是2008.1-2018.12之間在廣州曉武太極拳俱樂部800多位陳式太極拳愛好者中的一部分。回顧性分析病史和癥狀及醫院的影像學資料,及當時的太極拳運動的康復方案等,按照癥狀和體征及方案等不同分為對照組16例和試驗組16例。其中,有10位處于骨折恢復期,創傷性關節病者10位及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12人,男性29例,女性3例;不同年齡段,從15到66歲;不同職業有學生運動員及退休人員等;分屬不同類型的損傷或同類型中的不同時期或分期。入組標準:均有臨床診斷證明材料如CT,X光片等及癥狀者,符合運動損傷者。因肘關節結構復雜,損傷種類多,后遺癥也不同,故把損傷歸結為三類(即骨折恢復期,創傷性關節病,和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等)以便于研究。其中骨折恢復期、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者無肘關節功能障礙或非常輕微,而創傷性關節病者有肘關節功能障礙。
32位傷者分為兩組即試驗組和對照組;二者康復訓練的內容采用不同功法與運動量,以三個月為第一觀察鍛煉效果時間點,然后半年、一年再分別檢驗康復效果。
1.2.1 試驗組
試驗組16例的訓練內容包括,在陳式太極拳性命雙修系列功法中主要選擇太極站樁,纏絲功,抖大桿,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及單式訓練(掩手肱拳,倒卷肱,上三步,云手等四式),并且進行太極拳現有拳理的學習。具體過程如下,第一次課學會太極站樁,然后要求每天站樁30分鐘以上;第二次課,學會四種陳式太極纏絲基本功,要求患側上肢練習每天30-50次;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在一個月內學會,然后要求每天練習1-2遍;抖大桿功法與四個單式訓練內容在一次課內學會,且首月內要求患肢側至少隔日重復訓練100次以上。在此基礎上要求記錄練功感受及癥狀變化等。
1.2.2 對照組
設組內對照,區別在于訓練內容不同。 對照組16例的訓練內容包括,在陳式太極拳性命雙修系列功法中主要選擇太極站樁,纏絲功,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等常規練習,并且進行太極拳現有拳理的學習。骨折、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與創傷性關節病者18例訓練方法如下,第一次課的時間學會太極站樁,然后要求每天站樁30分鐘以上;第二次課,學會四種陳式太極纏絲基本功,要求患側上肢練習每天30-50次;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在一個月內學會,然后要求每天練習1-2遍,實時記錄訓練效果。
開展積極有效的康復訓練后可及時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在無痛范圍內使用患肢,使得患者的功能訓練能夠積極地轉向生活化,進而加快康復進程,例如可獨立進行吃飯、梳頭以及旋轉門手柄等。[3]
兩組患者均于康復訓練治療1個月內肘關節功能無明顯進展,因處于學習過程中,然后以三個月為節點,進行Mayo評分及ROM評定,[4]效果滿意并獲認可時結束訓練。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系統分為以下幾項內容進行評估:痛、關節活動范圍、關節穩定性,以及活動能力(ADL)總分為100分。總分≥9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可,<60分為差。以及整體康復滿意度展開評估,優:改善33分以上;滿意:得分23-33分;失敗:23分以下。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肘關節功能改善越好。疼痛評分:利用疼痛評分可單獨展開評估,0分為無痛;>0分且<3分為輕微疼痛,患者可耐受;4-6分為疼痛,可影響睡眠;7-10分即為強烈疼痛,患者不能夠忍受疼痛。
所得數據采用等方差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試驗組中骨折恢復期、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者11例三個月后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均為優(總分100分)。肘關節屈曲為 125-135°,平均 128.6±2.8° ;伸直差值為5-30°,平均15.7±7°;前臂旋前、旋后85-90°,平均89.8±0.9°。ADL正常,而創傷性關節病組僅一例為良(總分85分),肘關節屈曲為125;前臂旋前、旋后75°等。對照組者三個月訓練幾乎無效果。六個月后,試驗組中骨折恢復期、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11例者訓練效果得到鞏固。創傷性關節病組中有兩例為良,原來改善的一例進一步得到好轉。而對照組中骨折恢復期、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11例者訓練也開始出現效果,有5例為優4例良;創傷性關節病組病例無改善。經持續一年的訓練創傷性關節病組病例中4例為優1例為良。而對照組中骨折恢復期、肌肉韌帶損傷恢復期11例者有8例為優1例良;創傷性關節病組病例無改善。兩組Mayo肘關節評分(P<0.01)、療程(P<0.01)差異均有顯著或極顯著性意義。
肘關節是一個復雜關節,可以屈伸,還可以旋前旋后。肘關節由肱骨遠端、撓骨小頭和尺骨鷹嘴組成。肱尺關節是一個鉸鏈關節。它有一個固定的旋轉中心,可在肱撓關節旋前和旋后的同時屈曲、伸直。[1]肘關節由肱尺、肱撓和尺撓關節組成,關節囊上起肱骨下端的關節軟骨緣、肱骨內外上髁基底和鷹嘴窩上緣,向下至撓骨頭及尺骨上端關節軟骨緣。通過肘關節的運動極大擴展了手和腕的功能活動半徑和功能效益。如果喪失肘關節的正常功能,手部的運動功能可受限達70%。[5]本研究病例均是在醫院治療后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采用太極拳運動訓練康復,其中部分病例出現了創傷性關節病,即肘關節創傷后多出現關節粘連、增生、關節周圍軟骨損傷、骨折等因素,早期不積極處理可能出現肘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并發癥。其余病例還未出現并發癥。本研究病例各具特點,為了研究把他們分為了三大類。盡管他們在醫學上治療方法不盡相同,比如骨折康復重點在于無痛、功能性和主動活動范圍等。本研究試驗組和對照組均進行常規的太極拳學習與訓練,如站樁培養元氣及疏解負面情緒;纏絲功訓練順逆纏絲因其涉及遠近端的尺橈關節的聯動而均未影響手功能,從而增加了主動活動范圍;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拳通過不間斷修煉獲得良好效果是基于一些科學的認知。首先,太極拳可以使人身心平靜,促進運動損傷康復。太極拳運動不同于其他運動,其他運動即便可以使人心情愉悅,但無法在過后讓人感到真正的身心平靜,太極拳運動講究內在自修,通過練習達到自身平靜,最后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人體在身心平靜的狀態下,肌肉才會在最放松的狀態,從而加快人體的自我修復。其次,太極拳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效果。太極拳運動是結合了道家養生術與中醫經絡學說的一種全身性的運動,所以它可以運用意識呼吸導引經絡走向,而且太極拳運動具有全身心的特點,不是一種單純的肢體運動,它表現在外部是神氣鼓蕩,隱與內的則是神聚氣斂,以心行氣,此外,太極拳不但內外俱練,而且還在整體身肢放長的情況下進行著絞來絞去的螺旋形順逆纏絲的運動,這樣不但使肌肉本身的彈性得到良好的鍛煉,并且提高了血液循環的速度,因而就能消除因血行受滯而引起的傷痛,這是太極拳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重要作用之一。再次,結合太極拳基本功的纏絲功修煉效果會錦上添花,纏絲功又稱為“螺旋勁”有順纏、逆纏兩種,由小指側經過手心向拇指側方向旋轉,同時肘關節由外向里裹。即沉肩合肘為順纏,由拇指側經過手心向小指側方向旋轉,同時肘關節由里向外展。即松肩開肘即為逆纏,練習纏絲功的時候要求要求全身肌肉除必要的肌肉緊張外,均須放松 ,特別是頸部肌肉的放松、上臂及胸部肌肉放松,結合內在的呼吸運行, 纏絲也可擬之曰轉圈,比如做這一動作時,手臂平肩伸出,不僅隨腰部的轉動而轉大圈 ,而且兩臂還要做旋內或旋外的轉動,這就是小圈,而大圈、小圈又都圍繞腰部的中圈轉動 。在練習中,要求務必以腰為主軸,四肢為車輪,以腰胯帶動軀干,以軀干帶動四肢轉動,即腰胯旋轉肩亦轉、腳底抓地旋轉腰胯亦轉,而且腕與踝 、掌與足 、指與趾無不同時運動、相應相合。所謂纏絲又譬如擰毛巾,使全身肌肉自胯關節的起止點被拉開,肌肉象被擰的毛巾那樣拉長。久而久之,不但動作輕松不受阻礙,而且還可長了無形的力量。運動解剖學指出,肌肉力量的大小,不僅由肌肉的橫斷面的小大,而更重要的是由肌肉的長度決定。據經絡學說:肌束之間構成低阻抗的通路名為波導管,是經絡的通道,而這種拉長肌肉的運動會更好地強化和刺激這種經絡通道,使真氣暢通。因此每次練完都會有全身舒適,經絡暢通的感覺。試驗組11例病人在常規訓練基礎上增加了功力訓練,如掩手肱拳、抖大桿等,經過半年的鍛煉,均收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康復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個別時間不足或不遵守指導,不認真鍛煉者康復效果會慢。功力訓練實際上是加強了功能訓練,進一步加強了上肢肌肉組織等長收縮,肌肉活動能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進一步防止廢用性萎縮。同時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骨骼,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縮。加強牽伸關節囊及初帶、肌健及關節周圍軟組織,防止其攣縮,并能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循環,可防止關節內的粘連等。[5]也說明太極拳運動對運動損傷康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在體育運動中受傷的運動人員由于身體的原因,如行動不便,氣血受損,為了防止二次損傷 不能再進行大運動量大消耗的運動,而太極拳運動本身的消耗較小,而且運動幅度較小,還可以不受場地的限制,適合受傷人員的傷口恢復與修身養性,傷者進行太極拳運動,就不會因為能量消耗大而出現傷情加重的問題,也避免了傷者在受傷期不運動而出現的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很多運動員,在傷期恢復階段,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運動話,就會對后期的訓練造成諸多不利,所以太極拳運動是運動員養傷期或其他傷者的最佳運動方式。 綜上所述,太極拳運動是一種全身性運動,它要求“全身一動無有不動”。所以任何一個太極拳的拳式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全身性運動,指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要根據不同對象,在練習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太極拳運動是骨骼肌肉運動以及經絡和意識活動并重的。在運動過程中意識引導經絡走向是可以辦到的,整個運動練習都可以用意識去導引,每個動作都可以在意識的支配下完成。練習時雜念排除、寧神靜氣、精神專注,可使大腦皮層的若干部位得到積極地休息,而另一些正在工作的部位又能積極發揮作用。從現在生理學的觀點去理解,意識與導引的意義,是使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產生興奮灶,從而使機體有關生理功能活躍起來,改善與加速康復相關部位的健康狀況。關節、肌肉、韌帶、肌腱等搓、拉、扭傷等外傷及勞損都可通過太極拳運動進行體療康復,太極拳運動可以放松人們的肌肉,偷悅人們的身心和穩定情緒,可以在不消耗傷者較大能量的基礎上調節傷者的氣息、修補傷者內環境,緩解傷者的負面情緒,通過太極拳練習,傷者的關節會得到有效疏通,體內血液循環也會變得正常,再加太極拳運動活血化瘀的作用,加速恢復過程,而且愈后可以防止復發。在運用太極拳進行損傷康復的過程中,應根據損傷的病理、癥狀和受傷部位的功能情況,合理科學的安排損傷的康復練習,通過合理正確的練習來康復體育運動損傷。對于體育運動損傷的康復者來說,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也是尤為重要的,精神調養也可加快損傷的修復,易于健康的恢復。練習結束后應及時更換干爽的衣物,將受傷周圍的汗液擦干,注意防潮、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