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駿 唐英梅 江暑弛 郭振華
1.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體育系,湖南 吉首 416000;
2.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安居中心小學,山東 濟寧 272100;
3.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流傳在神農氏安寢之處的湖南省炎陵縣的竹龍、香火龍、火星龍、草藥龍等被總稱為“炎陵三人龍”?!把琢耆她垺痹诋數厣钍芾习傩盏南矏?。傳統節慶活動、婚喪嫁娶等離不開三人龍的表演。相傳,炎帝教授當地人用稻草和艾葉捆扎成火把讓部落民眾在田間行走驅蟲辟邪連年獲得豐收?!钝箍h志》亦有:“縣內多凹凸不平,農家空坪小,慣舞三節龍……”[1]的記載。“炎陵三人龍”發展到今天,已不再僅限于驅蟲辟邪,更多的已成為了節慶活動中的娛樂活動,并得以延續傳承。
舞龍最初是農民為了求雨而進行的農耕儀式?!把琢耆她垺痹诋數丶漓牖顒又幸彩潜夭豢缮俚囊豁椈顒?,在演出活動中包含 “請龍”“接龍”“舞龍”和“送龍”等四個程序。
2.1.1 請龍儀式
“請龍”:炎陵三人龍在舞龍之前,要到祠堂點燃蠟燭燒上貢香,并請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為三人龍“點睛”。當在本族或者當地村子的祠堂或者香火堂里舞畢之后,方能到族里的各家各戶進行表演。
2.1.2 接龍儀式
“接龍”:每當三人龍快舞到一戶人家時都會鳴炮三聲。這戶主人聽到炮聲后便到家門口燃放炮竹,打開大門來迎候龍的光臨。鑼鼓聲連連,舞龍者踩著鼓點而舞,好不熱鬧。
2.1.3 舞龍儀式
“舞龍”:“龍”舞進主家的院子里后,首先要在院里禮拜四方;進屋時要先進龍頭再進龍尾,并對對主家供桌上的排位點三次頭,意為叩首。有的主家還請求龍在家里的臥室里走一遍,意為給每一個人帶來好運。復回到院子里后,舞龍大顯才藝,更佳的舞龍表演便開始了。
2.1.4 送龍儀式
“送龍”:當在舞龍結束后,主人會給舞龍隊送上紅包,龍隊領頭人回敬“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合家幸?!钡茸8UZ。主家再次鳴放鞭炮歡送。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嚴格的舞龍儀式也只能在重大活動或者節日當中才能看到了。
2.1.5 龍接龍儀式
“龍接龍”:為了睦鄰友好,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炎陵還有一個龍接龍的舞龍習俗。當外村龍來本村祝賀時,本村龍會在接龍前鳴炮提醒并到村口迎接。兩龍相會后,先拜村里的“天地君親師”牌位,然后到村里有名望的人家中舞龍。整個過程中村民們都熱情親切并備上好酒好菜招待,凸顯了炎陵地區百姓們淳樸好客的民風。
在中國,民間神靈的信仰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地域性。唱歌跳舞活動往往反映著所在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和信仰。[2]炎陵縣河流眾多,水旱之災時有發生,當地的百姓常有受饑挨餓的風險。他們便將豐年的希望和情感寄托于神靈。從對三人龍的表演形式與細節分析,其中包含著當地民眾對龍王的信仰、崇拜以及對祖先的崇拜等。龍以及舞龍從古到今就是中華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著民族對當時客觀物質存在的一種記憶。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在炎陵建立炎陵廟以后,歷代統治者都會派大臣來進行祭祀。祭祀香火一直很旺盛。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炎帝的敬重之心也有增無減,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龍祭。這些祭祀活動反映出老百姓的信仰及訴求,反映出當地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生態地理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氛圍對人們生活需求的影響,反映出人民的信仰源于百姓生活的訴求。
炎陵三人龍因其獨特的魅力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寄于不同的愿望。近年來,隨著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號角的吹起,炎陵三人龍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凸顯。政府開始加大了對炎陵三人龍的管理與培養、培訓工作。表現在三人龍的活動資金得到支持;舞龍藝人的技藝發展得到鼓勵;培訓得以推廣;炎陵三人龍的制作過程、表演套路以及鑼鼓曲牌等得到錄音、錄像、整理、存檔。特別是2006年三人龍被列為湖南省非遺項目后,當地政府對炎陵三人龍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制定了詳細的規劃。除此以外,政府還注重炎陵三人龍在校園的傳承,為三人龍的活態傳承注入新鮮血液。由于歷史的原因與時代的快速發展,從實質上來說,炎陵三人龍的文化空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炎陵三人龍在某種程度已經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本真和內涵。因此,對炎陵三人龍的保護更要注重文化空間的修復。
生態場是指各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因素的對立統一的空間存在的總稱。[3]炎陵三人龍的產生、發展、繁榮、衰敗與生態場有著緊密的聯系。其文化生態場由其所在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文化人格、生活智慧等綜合而成。[4]其生態背景是農耕社會,其文化支撐則是當地的祭祀活動、信仰、婚喪嫁娶以及節慶活動等?,F今,這些生態地理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場的整體性特征面臨著消失的困境。炎陵三人龍的祭祀儀式漸被娛神到娛人取代,祭祀儀式只剩下表象。因此,炎陵三人龍的保護需要在文化生態場上做文章。
三人龍的表象特征由制作過程、活動儀式和龍舞等三部分組成。是否能夠保證三人龍的內涵和文化,保持其“活態性”和“原真性”,才是其傳承和保護的精髓和本質。[5]三人龍的發源地炎陵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獨具炎陵特色的三人龍文化是當地旅游開發中一張靚麗的名片。要做到當地旅游經濟和三人龍互利共贏的局面,保持炎陵三人龍的“活態性”和“原真性”,[6]避免失去其本身的內涵和文化精髓,對三人龍的保護來說尤為重要。
民族文化建設是高校的責任和使命,校園氛圍與文化是高校的精、氣、神所在。炎陵三人龍進入高校,提高炎陵三人龍的的傳播力度可以很好地完善其傳承方式。[7]2005年9月,湖南省株洲市舉辦第二屆全國大學生龍獅錦標賽暨首屆龍獅論壇,標志著舞龍開始了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訓練,走上了實踐和科研聯合的傳承模式。2006年10月,中南大學的三人龍隊在原來的套路中加入了直躺舞龍、坐背舞龍、掛腰舞龍等難度動作,對舞龍套路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提高了三人龍的難度和觀賞性。2007年1月,三人龍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去北京參加“春節大聯歡”節目,當中有兩條龍是女子運動員。由此可見,傳承方式的完善對于三人龍的保護有著巨大的幫助和提升。
炎陵三人龍經歷了從農耕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大變革的洗禮依然以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內涵流傳至今。雖然炎陵三人龍已經被納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但炎陵三人龍的生態場不再完整,文化空間遭到破壞。由上述研究可以發現,三人龍是在人地關系作用下產生和發展的,只要對這些組成要素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就能從中發現三人龍從古至今人地關系嬗變的本質和根源。筆者引用了“人地關系”這一概念對炎帝三人龍的保護進行研究,就是為了讓這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在保護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所在的生態環境、人文歷史以及文化空間等進行系統研究,才能找到其最適合的保護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