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蘭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實驗學校 山東 東營 257000)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法制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樹立學生勞動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引導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既能減父母的負擔,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關愛父母的良好美德。教師科學的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與勞動教育相結合,還能夠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意識也在逐漸進步,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勞動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較為深遠。現如今社會需求綜合性的人才,需要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要有更加專業的技能,還應具有良好的品質,在社會中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教師應先提升自身的勞動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滲透,從而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的養成。例如,學生在學習“同伴與交往”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也應轉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一些勞動活動使學生更好的融入集體生活,學生進入學校后接觸最多的就是同伴,學生之間朝夕相處幾年,大家共同陪伴與學習,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逐漸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給孤寡老人送上溫暖,有的學生為老人唱一支歌、有的學生為老人講故事,還有的學生為老人打掃衛生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區老人的滿臉笑容,學生能夠深刻的認識到勞動的意義,還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尊敬老人的品質,在活動中也加深了與同伴的感情,使班級氣氛更加和諧。
雖然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不斷更新,但是勞動教育在此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所以,教師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勞動教育進行有效滲透,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意義,并且創新新穎的教學形式,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學生在學習“為父母分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導向引導學生更深入的學習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的父母愛你們嗎,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你們應該怎樣體現愛自己的父母呢?”,通過教師這一系列的提問,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認知充分發揮想象,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討論,將自己的想法真實的表達出來,經過學生一系列的探討,學生都有了各自的答案,有的學生說“父母天天去工作,回到家不僅要照顧我們的飲食起居,還要做家務,父母非常的辛苦”;有的學生說:“我的父母經常加班,還要給我清洗衣物,輔導我的功課,父母真的非常辛苦”。然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你們應該這樣回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哪些?”學生通過教學的提問,紛紛意識到父母的艱辛與不易,同時也明白我們美好的生活都是通過父母辛勤的雙手換來的,更加懂得勞動的意義。學生也會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愛父母,為父母打一盆洗腳水,幫助父母捏捏肩捶捶背,盡自己所能做一些家務等等,學生也會通過自己的勞動回報父母的疼愛,父母一聲聲贊揚便是對孩子勞動付出的認可,學生會深刻意識到我勞動、我光榮的真正含義[1]。
為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教師要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勞動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我勞動、我快樂的理念。例如,學生在學習“這些東西哪里來”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大膽的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學生的身親見聞,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艱辛與光榮。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農村,同學們一起下地勞作,幫助爺爺奶奶除草、收獲糧食等等,學生通過辛苦的勞動刻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以及自豪感,也深知糧食的來之不易,更加懂得勤儉節約的含義,學生的勞動意識也空前增強,勞動觀念也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2]。
綜上所述,城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對學生的影響較為深遠。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這一內容的教學,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勞動意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啟發,在小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熱愛勞動的種子,為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也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