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寶
(安徽省蕪湖市三山中心小學 安徽 蕪湖 241080)
培養青少年道德及法律的認知,應從小學啟蒙階段開始做起。做一個品德高尚,知法守法的公民,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同時對人們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是培養學生道德修養以及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將法制教育滲透進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當中,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對法律的認知,知曉法律的權威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興趣不足、熱情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在照本宣科,只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很多教師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作為一門副科,在教學中的態度十分消極,缺乏一定的創新,更別說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去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了。而熱情不足導致教學效果十分低下,影響了小學生的后續學習活動和成長。為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從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利用新的教育資源如多媒體,去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多媒體所提供的豐富資源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前的熱點,如扶貧活動的開展,來進行教學。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山區過去交通不便、生活閉塞的圖片或者視頻,然后再展示如今山區道路平整、人們生活更為便利的圖片或視頻,促使小學生在對比中真正對中國復興的認識有所加強,同時也意識到每個人都要為復興中華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轉變學生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并對學生開展合作教學,可以對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素養進行培養,從而能夠讓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不斷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高效性。因此,教師要積極對學生開展合作教學,以此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能夠較好地完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任務。
例如在進行“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小組學生在課前查閱與孔子有關的資料,并讓小組的學生代表在課堂當中展示本組搜集到的資料,從而能夠讓學生做到資源共享,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水平。然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展示的資料進行總結,并要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討論,對學生進行教導,從而能夠讓學生學會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樣,教師通過對學生開展合作教學,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思維,突破了固化的教學模式,不斷促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建設和發展。
學校必須要在校園內大力營造法治宣傳文化,通過張貼法治教育橫幅、宣傳畫等方式來向學生宣傳憲法、未成年保護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利用晨讀時間,選擇《憲法》序言以及正文中的相關章節、組織以及條款等開展“同升國旗,同誦憲法”,在學生的心中落實憲法精神。另外,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法、知法、守法,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并讓家長在家中與學生互相問答常識性的法律知識。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學憲法講憲法”的線上與線下活動,促進法治教育的進一步深化與落實;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對于學生開展法律和思想教育,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抵制毒品等教育;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青少年普法網專題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出發點,要想擴大法治教育滲透的有效性,還應健全相匹配的法治教育活動。例如,我們在班級內部進行興趣小組的建立,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向學生布置相關的法治主題,小組內成員可借助相關資料的查閱,展開討論,強化學生對法治知識的學習,同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邀請了當地公安司法機關相關工作人員前來,進行普法教育的宣傳。以實際案例為前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學生能夠對法律知識加以了解,明確是非觀,認識到可以做的事以及不可以做的事。在公安人員的講解過程中,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立足在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學校還舉辦了相關的競賽活動,加強學生在法治教育中的參與度,使法治教育能夠滲透到校園全范圍之中,促進其普及化發展。通過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活動,能夠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中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教師應著力于教學方法上的探索,明確法治教育滲透的重要意義,對學生的法制觀念加以引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做好小學生的法治教育工作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不論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還是國家社會的進步又會產生積極影響。教師應該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程,同時又不拘泥于一般的課堂教學,推動學生成長為兼具知識技能與法治精神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