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樓
(福建省漳浦縣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漳州 363200)
目前,我國中學道德與法治課仍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教學主體,進行填鴨式教學。此外,教師對自己承擔的教學職責認識不足,對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重視不夠,忽視了學生社會品質的培養,使學生不能單純依靠所學的內容來形成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從而使得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價值不高。現代發展要求人們具備互助、愛國等社會性品質,使人們與現代生活相適應。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關心他人、與人合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性,使其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且新課改理念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力。因此,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進行教學創新,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品質。
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社會認知力,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需要在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立足教材、挖掘教材,結合黨最新的理論成果、時事熱點,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使課堂內容更具可讀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師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講解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但出于對課堂整體方向進行把控的目的,教師依然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性講解。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需要教師下意識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講解和引入,以此來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念。比如,教師引入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和諧”觀的融入提供了空間。從指導思想上講,法治與道德約束可以融為一體,如“鄰里糾紛應以和諧為處理原則”,由于引發鄰里糾紛的原因一般都不大,以“和諧”為指導思想,通過協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一教學方法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實現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對接,引導學生更好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進行理解,以此來發現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良好社會認知力形成,提高學生社會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開展基礎知識講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要求等針對性探究多元化的授課方式,從而更好地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多元化應用提高綜合教學成效。比如教師可以圍繞教學重點引入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圍繞相關的主題或者設計的問題等進行對話交流,或者讓他們利用互聯網載體等搜集相關的案例,尋找教科書之外的資源等補充自己的觀點,豐富自己的論述,全面提高知識深度探究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也鍛煉了學生社會思維,提高學生社會認知力。比如,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穿插適當的生活案例,其案例可以是學生身邊的小事,可以是生活的實際體驗,可以是創作型生活故事。另外,生活案例必須具備分析性,才能促進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案例,提高學生知識利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慕課教學、微課模式以及思維導圖等不同的教學方法,或者還可以圍繞一些主題等開展辯論交流等活動,在思想碰撞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意識和探索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社會認知力。
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其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應體現出知識來源于實踐、最終回歸實踐的特點,使知識學習更具生活化、應用性,即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理論,而且要培養學生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把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老師根據課本教材開展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內容單調,學習積極性不高。新課改背景下,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案例,生活案例的引入,既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生命內容聯系起來,促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比如,老師在講授“法律”這部分知識點時,老師就介紹了電視臺的法治欄目,主要是對一些生活中的法律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理解法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促進學生尊重法律,提高學生良好的社會品質。
青少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主力軍。社會認知力是影響青少年展開正確實踐的前提,因此,培養學生認知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提高,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社會認知力,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