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林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鎮董志小學 甘肅 慶陽 745000)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本質上是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的融合與發展。我國教育部門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要堅持融合創新,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育應當加強對互聯網科技的重視程度,科學合理的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抓住其多元性、生動性、形象性等特點,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加以調整和創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最終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普及與應用。然而,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還普遍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與不足:
首先,部分教師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群體整體的信息化素養水平較低,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強。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僅存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播放,并未實現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機融合。
再者,少數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存在著過度依賴的現象與心理,為了方便省事,完全照搬照抄網絡上的教學資源,沒有按照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篩選。在課堂教學中,對照著從網絡上下載的課件與教學設計進行機械化的重復,這種“照本宣科”的方式顯然不利于教學工作的有效推進。
2.1 精心篩選資源,增強課堂趣味。教學資源與素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和依據,高質量與高精準性的教學資源往往能夠使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要以學習伙伴的身份融入到學生群體當中,通過深度地溝通與交流,真正地去了解學生的所感所想,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在此基礎上,依照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與具體目標,在專業的教學資源庫上廣泛挖掘適當的數字化教學素材,并對其匹配度、科學性、趣味性等展開進一步的評估與篩選。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教師要用心對待,做足功課,以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作為課本內容的輔助和補充,拓展學生的思維與眼界,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操場上》這一課的識字教學時,可以在課前準備階段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打”“跑”“拍”“體”等重點生字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用學生所感興趣的圖畫取代教師枯燥的講解,加強學生對于字形、字音、字義的理解與記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2 打破時空限制,延伸教學維度。新時期的小學生作為與互聯網技術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能夠熟練掌握并使用現存的計算機、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小學語文教師要抓住這一現象,充分發揮信息化時代下新興的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的優勢,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教學。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之外,教師要積極開發并利用互聯網線上教學平臺,發布微課視頻、自主學習任務等,以打破傳統語文教學在時空上的限制,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展開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此同時,通過創建班級群聊等方式,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互動,對于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的解答與反饋。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這兒真美》主題習作教學時,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傳教師眼中的美景并附以描寫美景的片段供學生參考,同時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要求學生將自己眼中的美景以視頻的形式錄下來,并用幾句話加以描述,上傳至教學平臺中,以此提升教學的時效性。
2.3 創新管理機制,激發內在動力。教學管理工作是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創新管理機制,開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活動,以增強教學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及時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通過明確的激勵制度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例如,教師可以將線上教學平臺的學習數據、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的測試成績等納入綜合評價的標準。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每個學生創建專屬的學習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同時加強家長的監督功能。
“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理論素養,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便利與優勢,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注入全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