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香
(廣西省南寧市邕寧區中和鎮中心學校 廣西 南寧 530209)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語文老師需要不斷改革課堂教學形式,積極形成分組學習模式,促進每一名同學都可以參與到教學課堂之中。并且,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位置,促進小學生之間開展交流,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以及積極性,不斷促進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學習和探索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發展。
1.1 小組合作學習的表面形式化。在《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學習合作的巨大作用,然而一些老師為了做到分組學習目的,在缺少準確教學目標的背景下,進行學生的分組學習,在因為并沒有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忽略知識的難易度問題,有一些學生因題目比較好理解看上去是分組學習,實則聊天;一些學生又因題目難度大造成討論意義很小。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小組學習體現出形式主義的特點,不但沒有不能做到教學目的計劃,更對于提升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學習能力起到消極影響。
1.2 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缺少變通。開進行教學活動之前,老師就要對分組合作學習開展規劃性設計,但是在現實規劃中,老師缺少課堂教學的時間概念,對于在教學時間內是否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缺少合理性規劃。并且,在進程中,老師沒有行之有效的處理好在分組學習過程出現的特殊情況。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在結合實際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合理規劃分組學習的教學課堂計劃。
1.3 學生自身缺少主動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語文老師只關注進行分組合作的形式以及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確并不在意最終的教學質量從何而來。而且,在教學提問過程中,如果有小組正確回答了問題,那么既認定這個小組的全體學生都掌握了其知識內容和完成了學習任務。然而,在分組學習當中,一定會存在一部分學生學習不主動的情況,乃至在其他同學分析、探討的過程中,不能參與到老師設立的教學問題思考之中,并沒有激發學習主動性。
2.1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小組進行劃分。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進程中,因為每一名學生的成長環境存在差異,因此,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關注點等方面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在進行學生分組學習的進程中,必須結合每一名小學生的真實情況,將每一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熱情、認知能力等都考慮在內,合理的劃分學習小組,確保每一名小學生都能積極的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
舉一個例子:比如語文老師在進行《九寨溝》課文教學時,語文老師能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神奇的九寨”,運用風景秀麗的九寨溝圖片引起小學生的興趣,激發小學生產生一睹為快的心理。這樣就能將小學生吸引到教學內容中,然后在接下來分組學習過程中,就能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身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
2.2 語文老師要靈活的處理課堂教學情況。分組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化利于,不僅要求語文老師要靈活多變的開展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并且,語文老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考能力,結合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創設課堂教學目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每一名學生帶著問題去開展分組合作學習,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效率。
舉一個例子:語文老師在進行《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教學時,語文老師需給同學們提高足夠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什么樣的父親才是了不起的父親”?等問題,促進學生在分組中討論學習,并與現實情況相融合,對課堂教學進行實時的處理。但是,語文老師要注意這種實時性并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以引導的形式進行合理的分組探討,并且為小學生指引科學合理的方向目標,進而幫助小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必須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對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創新,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改變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理念,不斷促進小學語文課堂進行分組學習、合作討論的模式,促進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可以展開有效的溝通交流,有效的提升小學生學習小學語文學科的興趣和熱情,確保小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之中,不斷的把自身學習的語文理論知識轉變為語文學科綜合能力。
并且,在這個進程中,語文老師還要側重提升小學生自身的人家交往意識與合作意識,在與現實情況相符的情況下合理的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之中,在教授小學語文知識的同時,不斷促進小學生自身的創新創造思維,促進小學生在素質教育下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