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婷
(福建省安溪藍溪中學 福建 安溪 362400)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的基本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探究理解,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新的收獲,進而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散文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文章,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在理解方面有著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要通過一些列的授課模式的創新引導學生對散文進行學習探究,從而達到新課標的教育要求。
在當下高中階段語文的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堂的講課模式依舊是“教師講、學生聽”,忽略了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感受,使得學生喪失了在學習過程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學生面臨學業壓力,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散文這種文章無法心平氣和的進行閱讀,從而導致學生讀不懂文件的內容,不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與此同時,隨著高考的慢慢逼近,導致當下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將更多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在課堂的授課內容也只是講授高考考生的重點內容,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講解,從而導致學習在學習散文的過程中失去興趣,甚至部分同學開始厭惡散文的學習。
以上種種問題的出現導致了高中階段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能夠很好的構建,而對散文深度學習的授課模式便能夠幫助教師解決此類問題,推動語文教學更好的發展。
2.1 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進行散文的深度學習。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的講解過程中,要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對教材文本進行探究學習。為此高中階段散文的深度學習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激發學生在課堂的活躍氣氛,為學生營造一個深度探究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學習《我與地壇》時,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首先提問學生通過題目能了解那些基本內容,然后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大體瀏覽,對文章進行排序,學生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疑點,筆者首先會讓其他的同學進行這個疑點的解答,詢問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最后總結學生的看法并加以生化,進而解決這一個疑點。疑點解決之后便帶領學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過這一系列的對話形式,讓學生很好的融入到文本的探究過程,豐富了學生的語文文化知識,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2 理清散文的文脈,優化學生的散文思維。在語文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其最大的難度在于一個“散”字,無論一篇散文寫景還是寫物,文章的結構都會顯得雜亂無章,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散文的過程中無從下手。因為散文的基本特點便是形散神不散,要想準確的把握散文的深層含義就要立足于文章的整體,了解作者對文章的整篇布局內容,并想方設法的弄清楚每個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練習,理清文本文脈之后,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例如在學習《拿來主義》時,筆者會帶領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內容進行劃分,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內容:閉關、拿去主義;對大宅子的態度,拿來后需要怎么做,最后對文章進行總結,怎樣拿。通過對文章文脈的基本梳理,讓學生首先了解到文章的所講基本內容,然后筆者再帶領學生解決在閱讀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這種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由淺入深漸漸理解文本,有助于提高他們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3 感悟文本形象,體驗散文蘊涵的美。在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倘若僅僅的局限于文章的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內容的探究,只會讓學生對于散文的學習形成固定思維,對散文內容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想真正的理解散文,就要不斷地通過閱讀,感悟到散文背后所蘊含的美。為此教師要立足于文本,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靜下心來,對某一人或物深入挖掘其形象特征,在腦海中想象文本的形象,讓學生感知到其背后的美。
比如,在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在了解文章的主體內容之后,組織學生對文章的某一段落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靜下心來,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畫面。特別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對荷塘和月色的具體描寫,通過朗讀的形式,把荷花在月光的照耀下隨著微風舞動的形象在學生腦海中呈現出來,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進而讓學生喜愛上散文這一類型的文章,從而提高他們自身的語文文化知識。
綜上所述,通過一些列的教學方法的構建,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對散文進行深度學習,不僅解決了學生學習散文所存在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種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以后學習文化知識或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