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容
(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福建福鼎 355200)
“深度學習”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科學的學習理念。語文學科教學中引入“深度學習”機制,教師要發揮關鍵作用,利用多種整合手段,讓多種課堂教學因素得以科學整合,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教師從更多視角展開教學發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以全面提升學科教學品質,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發展學科核心素養[1]。
“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教師要正視學科教學現實,對學科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和構建,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對比閱讀教學等都帶有內容整合的意味,教師不妨以教材為基本載體,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整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學習材料,讓語文學科教學呈現開放化、多元化特征[2]。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白鷺》一課時,教師將這個單元的《落花生》《桂花雨》納入群文閱讀范圍,并進行整合性閱讀設計:這三篇課文都是針對一些描寫對象展開的創作,寫景、寫事、寫情都要追求描寫的精彩性、經典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幾篇課文,選擇一些精彩的片段,展開對應的鑒賞學習,歸結出文本鑒賞方法。語言鑒賞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生進行語言鑒賞時,教師要給予一些具體的提示。學生要進行獨立閱讀和思考,并自發進行交流討論,對鑒賞的角度、程序、組織等內容進行具體研究,逐漸找出一些規律。在課堂展示階段,有學生這樣總結學習所得:“對于描寫片段,我們可以從修辭、描寫方法、表達方式、典詞佳句使用等角度進行思考。在鑒賞程序安排上,我們可以采用‘表現方法+語境意義和作用分析+關聯思考和主題對接’這樣的程序展開操作。”教師給學生布置鑒賞任務,為學生“深度學習”創造條件。因為涉及三篇課文,教師沒有讓學生閱讀更多的內容,只是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經典描寫片段,在閱讀鑒賞中總結出規律,這對提升學生“深度學習”品質具有重要幫助。
語文教學有一些比較常用的課型,教師習慣應用某一種教學模式,導致教學呈現固化特征。“深度學習”對課型提出改進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對課型進行整合和創新,為學生提供學習便利。教學模式有系統性的環節設計,往往與“深度學習”相抵觸。教師在課程執行時要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對課堂環節進行調整,減少教師的說教講解,給學生提供更寬裕的學習空間,并增加一些互動環節,從而讓“深度學習”順利啟動[3]。
語文學科教學課型大體分為教讀課、自讀課、訓練課、作文課等,其教學程序也有不同設計。如何進行課型的科學整合,讓“深度學習”順利介入?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要求學生進行梳理性閱讀,對三個小故事進行情節歸納,然后選擇一個小故事進行“深度學習”,從人物形象角度展開分析,找到典型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內容,歸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進行自主學習,課堂學習氣氛更為活躍。教師深入學生群體,在學法上做出針對性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建議,確保“深度學習”順利推進。教師沒有按照一般課程程序展開教學,而是利用任務進行具體調度,讓學生自由展開學習討論,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學習時空條件,這與“深度學習”更加契合,對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習慣運用一些教法開展教學[4]。而“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情瞬息萬變,教師對此要有更理性的把握,要有隨時調整教法的意識。方法不僅包括教學方法,還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小學生的學法構建意識不是很強,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向學生傳授一些學習方法,給學生提出更多改進學法的建議,讓學生在學法整合中進行“深度學習”,奠定學科認知基礎。
教師有意識地傳授給學生一些學法,能夠為“深度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先要求學生進行課文復述,并讓學生加深生活認知,具體講述自己的家庭教育經歷。學生在講述自身家庭教育內容時不自然,甚至有的學生不愿意進行講述。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問題選項,要求學生對應選擇。這些選項是對學生家庭教育情況的學情調查,自然能夠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為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求學生對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進行辯論活動。盡管學生的表述未必是正確的,但是學生能夠主動展開辯論,極為難得。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提示,確保活動順利開展。“深度學習”不需要遵循固定的格式,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設計,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
在設置常規語文學科作業時,書面作業是主要的作業形式。“深度學習”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訓練目標都有新要求,教師要對訓練作業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有效鍛煉,由此建立起更為多元和深刻的學科認知[5]。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科訓練提供了更多便利,教師要合理運用網絡交互平臺開展學科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多重互動交流中實現訓練目標。
“深度學習”是一種學習理念,要滲透到學科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在設計訓練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讓“深度學習”隨時隨地發生。例如,《四季之美》這篇課文以純寫景的手法,展現了一年四季的景色之美。在設計訓練時,教師要求學生抓住一個景點進行重點觀察,從形狀、顏色、屬性等更多角度進行仿寫創作。對于實地觀察,學生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在實地觀察中,學生能夠運用多樣的表現方法,對觀察的景物進行個性化描繪。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客觀評價,對一些優秀習作進行集體展示。教師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設計了觀察寫作的任務,這是訓練整合的具體應用。學生用心展開觀察和習作,體現了“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獲得了較好的訓練效果。
“深度學習”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科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啟動“深度學習”機制,通過多元整合,合理應用課程構建、模式改進、教法創新、訓練延伸等多種手段,將“深度學習”落到實處,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深化,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