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師丹丹
新常態經濟具體表現為國民經濟發展放緩、經濟轉變發展模式和工業現代化,是一種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比較宏觀的判斷[1]。以國家為衡量單位,這種新的經濟模式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份機遇,具有平緩經濟的發展速度、改變經濟的結構體系和使服務業產生較快的發展等特點,因而其對企業也產生影響,使得企業進入轉型發展階段,而這個階段又恰恰與之前的階段有著不同的人才需求,因而間接地對高等學校學子們的就業產生影響。如果國民經濟產生增長,那么就無法避免地使得就業需求產生不確定性。在這種新常態模式的影響下,高等學校的應對措施必然會包含整合其所擁有的內外部資源,并改進其內部的就業指導方案,作為主要供給社會人才的“人才儲備所”,高等學校必然也必須采取積極措施來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而就業必然離不開就業指導,對就業指導在新常態經濟下的新模式的研究分析已勢在必行。
基于新常態經濟背景,應對傳統經濟模式的方案已不再可行,由于經濟新常態使得企業成本越來越高,而處于低成本處的工作人員又越來越少[2]。企業間愈發激烈的競爭以及市場經濟的變化、企業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都在促使著企業為更長久地在新出現的陌生環境中生存,因而其不得不考慮如何才能提高自身能獲得的利潤并減少所需的成本,這就導致了裁員現象的產生,而大部分學生畢業后的目標又恰恰是進入公司,這就使得高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使得學生們的就業機會更少。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就業機會減少而就業崗位總量又愈發的不確定,這就使得學生的就業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眾所周知,應屆畢業生與已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在就業能力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再加上市場對于不同崗位人員的需求量不同,且學生們更熱衷于從事比較熱門的崗位(雖然這些崗位需要通過更加嚴格的面試,需要更高能力且招錄人數有限),這就使得學生就業受到更大的影響并且會給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
除去企業和社會因素不談,學生自身也有許多影響就業的問題。比如,學生在上學期間受到學校的保護,以至于他們對于外面的的生活產生很多不切實際的期盼與想象,但當真正進入社會這個大環境之后,才會發現現實的殘酷,才會知道擁有一技之長是多么的重要。從就業的角度來說,學生就業本身就是學生與企業之間的雙向選擇,但當拒絕來臨時,學生往往會產生難過、沮喪、自我懷疑以及焦慮等情緒并伴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從高等學校的立場來說,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都是“填鴨式”教育[3],這就使教育行為本末倒置,忽略作為主要部分的學生,而只關注將知識理論灌輸到學生腦子里,這種不求甚解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失去大部分的創新思維,限制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導致他們在工作中所能發揮的價值有限。
創新能力每個人都有,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尤甚,而對于大學生們的就業指導課而言,需要做的并不是手把手地教導學生什么是創新、如何創新,而是要將創新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就如同點亮新的火焰一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學校不僅將創新的意識傳遞給學生,還可以主動為學生創造條件,例如主動舉辦各種相關活動,促進學生對于創新思路的運用。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設一些關于培養創新思維的創新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合理、正確的創業理念,為日后的創業行為打下基礎。
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日常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教育中,應始終向學生灌輸合理的就業觀念,使得教書育人與灌輸就業理念結合到一起。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對學生的理論教導還應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智能技術與網絡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越來越多,因此可以通過播放關于創新就業的網絡視頻,實現學生在線上線下都能學習相關知識,使得學生在這種倡導創新就業的大環境中得到熏陶,使其就業能力得到升華。教育過程貫穿于對學生的培養中,它們之間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提高職業培訓與就業質量的關鍵是研究長效互動機制,開發人才、提高就業質量需要協調好教師與學生的心態,整合校內外的資源是就業質量提高的關鍵所在。
首先,在學生剛入學時,學校應開始向學生灌輸關于本專業就業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明白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需要什么樣的專業知識等。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引導學生從高中的應試教育中走出來,讓學生古板、只會機械性學習的學習與思考模式改變為開闊的、有創新性的學習思考模式。由于學生在高中期間要應對高考,因而學生、家長和老師關注點都在成績上,這就導致學生對就業形式、本專業就業前景的認知不足,因此,高等學校應在這些方面幫助學生彌補缺陷,使學生明白職業不僅是一份用來養活自己的工作,還是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精神上滿足的途徑之一。其次,除上述剛入學不久的新生之外,還有許多已經適應大學生活且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能夠明確認識到本專業的前景如何,對于這些人則應該著重于培養其專業能力以及職業素養,著重于培養其與人合作的能力。企業需要的是有專業能力、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有端正的態度的員工,因此,學校應以學生的本專業為根本,開展一些針對性的課程,真正做到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學生的實際能力。與此同時,還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為其在以后步入社會夯實經驗基礎。最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高等學校的莘莘學子們必然會對自己的前程感到擔憂。因此,在學生們踏入社會之前,學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教導學生如何應對就業以及企業的招聘。學校一來可以以各專業的特點為基準來幫助學生整理相關信息,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為學生們制定學習計劃;再者學校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對其應聘職業進行模擬面試,使其在真正面試時擁有充足的經驗。
我國大部分高等學校都設有就業指導課,但是這些就業指導課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卻沒有體現出理想的作用,歸根結底還是沒有以學子為本來展開針對性的教育。因此,可以采取“指導教育—實踐教育—職業教育—測評教育”的教育模式,將就業指導與學生所學習的專業聯系成一個緊密的整體。指導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如何制作個人簡歷、本專業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教導學生如何應對面試等;實踐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參加招聘會,讓其在親身實踐中達到明悟如何面對職場的目的;職業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理解什么是經濟新常態以及如何應對,這包括讓學生走進市場,了解本專業的市場需求;測評教育主要是指讓學生通過日常的學習生活達到其專業崗位所需人才的要求。通過這些模式,讓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大幅度提升,盡量達到畢業即就業的目的。
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有著千絲萬縷聯系。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對學生進行指導就業的理念,使得就業指導與對學生的教育緊密結合到一起,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理念,提高其自主擇業的能力。盡管理論課是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局勢必不可少的一環,但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在向學生教授理念知識的同時,還應使學生的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越來越多,因此可以通過上線部分關于創新就業的網絡視頻,實現學生在線上線下都能學習相關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業教育,提升其就業能力。
教育并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貫穿于學生從開始培養到培養結束的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職業培訓與就業質量的關鍵是做好學生在課上的理論學習與課下的實踐操作有機結合,開發人才、提高就業質量需要利用好各種資源,整合校內外的資源并且協調好教師與學生的心態,這是就業質量提高的關鍵所在。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里,誠信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必備素養,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因此,我們應該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引入誠信教育,引導學生習慣于誠信待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除學校之外,家庭因素也對學生的教育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想要將誠信變成學生的基本素養,還需要家長們以身作則,從根源上教導學生要遵守誠信的法則。除此之外,還應探索其他方法,將誠信教育完美地融入傳統的教育中,建立一條新的教育體系,使誠信觀念在學生的心里不可動搖,這必然對學生的就業有著極大的幫助。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的行業再也不是局限于三百六十行,越來越多的新職業已然涌現,職業咨詢師就是其中一種。高等學校可以聘請社會上的專業職業咨詢師,也可以運用已有的資源自己培養一些職業咨詢師。之所以說要培養一些職業咨詢師而不是讓已有的就業指導講師代替,是因為職業咨詢師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并非尋常的就業指導講師能夠擔任,職業咨詢師需要能夠做到對每位學生做出合理的就業規劃,這對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有著極大的幫助。
除培養就業咨詢師之外,還應拿出專門的空間,作為就業咨詢室。在這里,學生們不僅僅能獲得關于就業的建議,還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為其推薦考研、考編、考公等不同出路。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經濟新常態這個大環境下,必須對高等學校的就業指導模式做出改變,學生的就業不能只依賴于學校,還需要學校、社會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能夠在新形勢下擁有足夠的競爭力,更好地面對各種變化,更好地走向社會,更好地實現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