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國云 杜萍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臨著新要求,要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培育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人。新時代給高校育人環境帶來了新的契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面臨新挑戰。因此,高校要發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功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價值觀,進而推動高校育人高質量發展[1]。
在多元化思潮影響下,當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發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自從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近幾年受到國際和國內經濟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擇業觀出現了片面化趨勢,學生普遍重視企業規模、薪資待遇、辦公環境等方面因素,喜歡選擇東部一線經濟較發達地區,對小微企業、基層就業存在片面理解。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崗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和就業風險意識,主動分析個人優缺點,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道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讓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提早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而不是被動就業,幫助學生了解世情國情,科學判斷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將個人職業理想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機統一。
隨著高校招生擴招,雖然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但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并沒有呈現正增長,因為有限的教育資源面對過量的學生時,大學生的教育質量不得不受到影響。一些學生在校不認真學習,專業技能掌握不過關,面臨就業時又企圖投機取巧,一旦工作崗位和期望存在偏差,就選擇離職走人,學生的誠信品質和職業素養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高校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素質。當今社會的就業壓力較大,大學生在剛進入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時,許多學生存在不適應的問題,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就業心態,教育學生直面困難,正確看待求職路上的各類問題,吸取就業成功經驗,增強大學生的心理抗壓力和承受力,在挫折中學會成長,在解決困難中追求個人職業目標。
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各類網絡媒體蓬勃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的主力軍,我們看到網絡的普及帶來了新的問題。大學生通過網絡能夠獲取各類信息,當然還可以使用網絡進行學習,同時智能手機的娛樂功能越來越強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也是越來越明顯。大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重,容易受到網絡上各類娛樂誘惑,每天上網時間已經影響到了學習,簡而言之就是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規劃能力較差。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優缺點,對自我進行科學判斷,培養正確的認知力,促使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發展,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職業規劃中,學會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目標,找到一條符合自己的個性化發展道路,懂得評估自我價值在社會發展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學生就會合理控制網絡娛樂時間,將更多精力用在職業發展上,利用網絡學習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要發揮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合力作用:一是要讓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并融入日常具體工作中。高校要對參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培訓,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備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也要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和教學技能,對師資隊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培訓,增強全體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讓教育工作者掌握思想教育的方法,讓融合理念深入教育工作者的內心,并用于指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二是要將融合新理念貫穿到教學和管理全過程,不僅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者要具備融合理念,其他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這一新理念。從學生入學到畢業都要將融合理念融入開學教育、職業規劃、主題班會、專業教學等各個方面,在開學就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主題班會教育學生把個人奮斗目標和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專業教育更要把學生職業發展和國家、社會的發展相互融合,充分體現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最終實現育人的全過程覆蓋。
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制度建設,只有制定完備的制度才能保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序開展。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效融合,必然要完善現有教育制度,才能為融合工作提供制度支持。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越來越重視加強學生職業生規劃教育,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已經納入高校課程改革范疇,高校要完善思政課程改革的制度建設,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要求教師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中充分體現出來,在教材編寫、教案編寫等方面進行細化考核,建立一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考核指標。同時,在構建新的教學評價體系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考核,嘗試建立同行測評、學生參評、思政專家參與的教學評價機制。加大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投入,在師資引進、教師培訓、教材編寫、課題研究、日常教學等方面給予經費支持,為融合提供從教學到科研的全過程支持,這樣才能保障融合有實際成效,服務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想要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就要進一步完善溝通機制。只有實現了有效溝通,做到充分溝通,教育工作者才能及時發現開展融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方案,彌補現有教育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一是要建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關系,教師要掌握更加全面的業務知識,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場景,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彌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不足。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正確評估個人實際情況,而且要因生而異,了解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教育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規劃;二是要完善家校溝通聯系制度,引導家長樹立融合意識,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工作者要給家長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疑難解答,讓學生家長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企業行業情況,引導家長在學生職業發展上給予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持;三是要發揮教育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要把融合理念融入實際工作中,教師是關鍵環節,教師既要面對學生,又要直接面對家長,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教師就是領路人,教師要在家長和學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力促融合取得效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
高校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培育人才、輸送人才,就要發揮德育的功能。當代大學生要是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質,哪怕學生的學問再高、技能再好,他們也難以取得較大的成績。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就要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納入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教育學生將德育融入個人的社會環境分析、職業環境分析、自我綜合評估、職業目標選擇、職業規劃方案制訂、職業發展執行等全過程,動員教育工作者和各個部門一起參與到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中,組建校內外育人團隊,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還要順應網絡技術發展的實際,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網絡德育陣地,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入網絡,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在職業發展高度上站位更高[2]。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融合,高校能夠更好地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融合育人不僅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而且可以培養大學生在新時代所應具備的良好的擇業觀、就業觀,讓他們正確認識自身優缺點和客觀環境,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職業發展規劃,讓高校為人才培養工作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