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健 廣東理工學院
體育社團是由公民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實施自愿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社會體育組織。健康中國時代場景下,為更好發揮體育社團的載體優勢,提高公共體育產品及服務質量,需要積極調整、優化政府與體育社團的關系,全面增強體育社團的“造血”能力,促進體育社團更好參與公共體育服務。
資源依賴理論是從自然、開放視角出發的理論體系,該理論認為組織的核心訴求是生存,決定組織生存的關鍵因素在于能否在持續參與外部互動中,獲得生存發展資源。通過對我國體育社團的運行狀況、政府培育體育社團案例進行研究,不難看出,我國體育社團對政府呈現極強的非均衡依賴關系,影響了體育社團的發展活力。
從資源依賴角度看,我國體育社團與政府呈現非均衡依賴關系,尤其是官辦、半官辦社團對政府具有較高的依賴性。對于體育社團來說,只有處理好自身與政府的關系,獲得生存發展的合法性、運行經費等關鍵資源,才能實現持續、良性發展[1]。第一,體育社團發展資金過多依賴政府支持。無論是官辦體育社團,還是民辦體育社團,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和持續、健康的商業模式,多數體育社團不具備財務自給能力,為化解體育社團的生存難題,需要依賴政府資金。第二,體育社團缺少獨立性。當前體育政府部門行政力極為強大,甚至主導、引領體育社團發展。因此,體育社團為獲取政府機構支持,主動依賴政府,偏離市場與社會需求。第三,對政府的制度資源依賴度高。政府掌握的制度資源決定了體育社團的合法性,也為體育社團開發的產品及服務提供了法律認定。因此,從制度資源角度看,體育社團對政府呈現“高度依賴”的關系。
隨著健康中國不斷推進,體育公共服務需求急速增加。整體來看,政府與體育社團在體育公共服務中呈現良好的補充關系。但是,從資源依賴角度看,體育社團高度依賴政府資源發展,但政府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體育社團來承擔體育服務[2]。一方面,由于體育社團自身運行能力不佳、造血能力不足,難以高質量完成政府購買的體育公共服務,影響了體育社團與政府機構的常態、穩定協作。另一方面,部分官辦、半官辦體育社團由政府身份的體育協會承辦,受“內生同構”因素影響,社團缺乏自主、獨立運行的權利。由于政府對體育社團的依賴關系較弱,影響了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規模與質量,無法滿足大眾不斷增加的體育消費訴求。
在全民健康背景下,體育社團通過組織開展體育活動,豐富大眾業余生活,傳遞正確生活理念,充分發揮了自身功能優勢。從資源依賴理論看,由于體育社團對政府依賴程度過高,引發了管理效能低下、經營制度缺失及經費來源單一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體育社團的發展張力與空間。
經費作為體育社團獨立運行、自主生存的首要條件,目前多數體育社團的經費主要依賴政府撥付、社會贊助和市場化經營來獲取。多數體育社團以“公益服務”為宗旨開展經營活動,經費主要依靠政府撥付,自身獲取經費的能力極其有限,經費來源途徑過于單一,影響了體育社團獨立生存[3]。其一,體育社團缺乏必要的市場化理念,缺少正常營收的來源。現階段,多數體育社團仍以“公益服務”“被動服務”為主,對“市場服務”缺乏主動、有效的開發意識。其二,體育社團缺乏必要的獨立性,過度依賴政府。長期以來,多數體育社團依賴政府撥付資金生存。從資源依賴角度看,多數體育社團對政府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很難以平等對話的方式與政府展開協作,影響了體育社團的運行發展。其三,體育社團市場經營能力較弱,獨立發展的空間相對有限。多數體育社團,尤其是基層社團處于“虛設”狀態,缺少專業、專職人員運營,加上缺少市場化的運行體系和完善的經營服務,很難及時、有效獲取體育市場信息,無法為大眾提供高質量的體育產品及服務,影響了體育社團的運營發展。
制度是推動體育社團規范、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體育社團經營制度、管理制度,關系體育社團有序發展。受管理理念、發展認識等因素影響,多數體育社團仍處于“人治”層面,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自治權,制約了體育社團的運行效率與發展質量[4]。首先,從法律制度看,體育社團缺少明確、完善的法律支持,由于未明確闡釋社團的性質、職能,引發社團“身份模糊”問題,難以積極、有效承擔體育社團職能。在“政社分開”背景下,體育社團缺少獨立、有效的法律地位,仍以“依附”狀態開展工作。其次,從治理機制看,體育社團自治能力明顯不足,影響了體育社團的良性發展。現階段,多數體育社團尚未形成包含理事會、監事會等內部管理機構,在社團管理方面,缺少明確的運行規范、監督機制,未能以現代法人治理的方式進行社團管理,引發財務管理混亂、內部程序不透明等治理困境。最后,從尚未針對體育社團發展,建立完整的保障機制。由于對體育社團缺乏完整的發展保障機制、必要的稅收財政等優惠政策,制約了體育社團的獨立發展。
發展能力、發展資源是促進體育社團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要素,充足的發展資源、人才支持及體育產品開發運營等因素對體育社團的專業發展、持續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一方面,專業性不足,損害了大眾對體育社團的認同。較強的專業性是體育社團發揮職能優勢,實現獨立、持續運行的關鍵要求。受體育社團創新意識不強、人才結構不佳和經營水平較弱等因素影響,無法高質量承擔體育社團在助力全民健身中的職責,影響了體育社團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資源整合能力不足,難以促進體育社團獨立發展。在“政社分開”背景下,部分體育社團被“強制”剝離政府依賴結構,受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社會支持體系不完善和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部分體育社團陷入生存危機。
資源依賴理論為分析我國體育社團與政府的互動關系及優化建議提供了相對完整、系統的理論架構。從資源依賴理論角度看,政府與體育社團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都不可能擁有承擔體育服務供給的全部力量。為更好滿足全民健身需求,需要政府從社會需求、產業需求等角度出發,積極構建平等對話關系,堅決、徹底推進“政社分開”,助力體育社團良性發展。
在推進體育事業治理進程中,要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體育社團與政府平等對話關系為支撐,通過正確認識體育社團的職能優勢,為體育社團創造獨立發展空間,逐漸降低體育社團對政府的生存依賴性,最終推動體育社團與政府向平等對話、有機協作方向發展。首先,要以正確處理“政社關系”為前提,通過明確體育社團職責,賦予其應有的合法地位、主體地位,完善社團治理機制,全面激發體育社團的發展活力。其次,要明確體育社團的職責角色,推動合理分工。體育社團是公共體育產品的提供者、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者,是補充政府體育服務職能的重要社會力量。最后,指導體育社團建立現代治理體系。要幫助、指導體育社團建立科學、完整的監督機制,形成規范、透明的財務機制,提高體育社團的內部治理能力,促使社團健康、良性發展[5]。
體育社團是連接政府與大眾的重要紐帶,也是推動大眾體育、競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一方面,要堅持以“政社分開”理念為指引,深化社團自治。通過正視體育社團經營發展的現實困境,設計科學、完善的體育社團制度框架,轉變社團治理模式,積極探索市場化經營模式,充分破解體育社團的資源困境,全面提升體育社團的發展活力。另一方面,要以激發體育社團發展活力為導向,為體育社團發展給予合法身份、提供必要的資金和場地等資源支持,全面拓寬體育社團的生存、發展空間[6]。
面對體育公共服務領域“強政府,弱社團”的現實難題,應通過合理界定政府、體育社團的職責權限,持續優化政府職能,通過為體育社團提供完善支持,全面增強體育社團的市場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7]。一是要注重細化政府相關部門的權責權限,合理、有序剝離政府體育服務職能,確保體育社團有效、有序承接具體公共服務。二是要從體育社團合法性、市場化發展等維度出發,針對體育社團發展的實際需求,及時建立促進體育社團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要簡化體育社團審批程序,完善政府購買機制,鼓勵體育社團實現差異化發展。三是要提高體育社團的獨立性、市場化水平,通過提升體育社團治理能力,不斷完善市場化運行體系,為大眾提供更優質、更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
以往體育社團與政府的非均衡性資源依賴關系影響了體育社團的良性發展,難以滿足大眾高質量、多樣化的體育公共服務需求。面對“健康中國”的時代任務,體育社團與政府要以平等對話、優化協作的新關系為基礎,通過完善信息交流體系,加強優勢互補,積極釋放體育社團發展活力,共同參與體育公共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