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娜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中心小學
“少年強則國強”,中國籃球事業的發展要從青少年抓起,小學階段作為籃球訓練的基礎性階段,做好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課余體育可以更好的延伸學校體育,《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培養中小學生的籃球運動能力,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運動協調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青少年在運動過程中團結合作能力及競爭拼搏的正能量。我國開展的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這一活動,便是為了更好的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學校體育文化,引領青少年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運動,提升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及健康生活的方式,進而更好的提升青少年學生的健康體質;不僅如此,為更好地促使學校的課余體育改革,提升青少年學生學校課余籃球活動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師的培訓水平,助力籃球運動的發展及改革,教育部門也發表了相關文件。近年來中考體育成績比例在逐漸提高,青少年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籃球基礎可以幫助他們在學業上能夠進一步提升。在小學課余籃球活動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訓練目標,優化訓練資源配置和創新訓練思維模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熱愛和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讓青少年在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實現新課程體育教學中以健康為第一的指導思想。
興趣教學法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對于學習環境的基礎構建上,其次是對于體能訓練質量的提升,最后是培養學生對于籃球運動的長久興趣。
相對于傳統的籃球運動教學活動開展而言,興趣教學法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為主體,學生不再單一被動地接受教學行為,而是趨向于積極主動的進入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師生的關系得到了一定優化,學生能夠較好地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實際想法,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學情,并基于學情改善教學環境,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籃球教學離不開體能訓練,在傳統體能訓練課堂教學中,教師常規的教學方式是從理論到實踐演示再到實踐的一個基礎過程中,學生被動展開學習,并根據實際的要求需要反復多次的進行訓練,這就促使整個課堂呈現出一定的乏味性,導致教學質量低下,且學生不能夠很好地完成體能訓練。而通過興趣教學法,則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通過各種趣味性的教學形式,豐富整個體能訓練環節的學習體驗,從而促使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更加積極地開展體能訓練,既改變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同時也強化了體能訓練帶來的身體素質提升的目的。
相對于其他運動項目而言,籃球運動兼具運動性和團隊性,可以組織兩組對抗,借助比賽的方式完成訓練,也可以單人投籃來檢驗訓練成果,形式多樣,靈活多變,對于學生身心都是極好的運動項目。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缺乏興趣引導,學生很快就會轉移注意力,從而被動地接受學習。因此,教師通過興趣教學法,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時刻保持“新鮮感”,通過學習熱情的激發來長期保持對于運動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在研究如何落實小學體育籃球趣味化教學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件事情——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學、學習矛盾,不僅影響了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而且限制了趣味化教學模式的構建。通過分析,發現現階段小學體育籃球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是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沖突。現階段仍舊有一些教師將關注點放在理論教學方面,只講解關于“如何打籃球”的理論知識,并未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運動機會和練習時間。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的學習的是理論性的籃球知識,較為刻板,難以真正感受到籃球運動的樂趣。因此,構建趣味化教學模式,應先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間的矛盾。
其次就是傳統理念與趣味模式之間的矛盾沖突。大多數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思維是較為傳統的,他們認為課堂就應該有課堂的樣子,是嚴肅的,而不是充滿歡聲笑語、玩玩鬧鬧的。這種刻板思想和對趣味模式的錯誤認識,限制了教師在構建趣味籃球課堂時的行為和選擇,也就影響了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趣味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轉換思想,加強對趣味手段的靈活選擇和創新運用。
1.教練將防守訓練和趣味教學相結合
小學籃球正處于啟蒙階段,要把熟悉球性與趣味性緊密結合在一起,訓練時多通過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樂在其中。例如:原地動作練習。學生以個人為單位,聽教練員哨子的口令。第一聲口哨聲,學生做腿部站位姿勢;第二聲口哨聲,學生配合手臂與頭的動作;第三聲口哨聲,身體稍微彎曲形成整套技術動作,口令三聲為一組,根據口哨聲提醒學生轉換不同的防守姿勢,考驗學生的反應速度,教練可在此訓練過程中多多激勵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被老師重視感,以此來達到籃球防守訓練的效果。
2.多媒體引領,增添理論學習的趣味
構建趣味化小學籃球教學模式,離不開有效理論教學的支持。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籃球運動理論,才能更好地參與實踐并提升自我。傳統的刻板化理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球學習積極性,對上述目標的實現大為不利。因此,教師需要尋找能夠為理論教學增添樂趣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動態展示知識、直觀呈現信息的功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在講解“防守技術”理論運動技巧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先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器播放標準的防守技術視頻,通過視頻中的運動展示基本的“防守”動作,如防守動作的基本站位:雙腿自然分開,略寬與肩,手指自然分開,雙手放在胸前,身體重心前移。讓學生對視頻進行觀察和分析,并鼓勵他們在觀察后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發現的動作技巧。教師在播放視頻的同時,可以播放一些與之相對應的動感音樂,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課堂中。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不再是機械地聽教師說“應該怎樣做”,而是主動發現“防守”動作要領并積極將其表達出來,還可以自由地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是如何理解“防守”動作的,整體學習氛圍更加輕松,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在講解運動規則時,教師也可以采取該方法,播放籃球賽事中的違規視頻片段,鼓勵他們對“裁判為什么會這樣判定?運動員哪里違規了?”展開思考和表達。如此,趣味呈現規則知識,能夠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籃球運動的基本規則,從而在實踐中學會遵守規則。
3.競賽與合作,落實趣味能力培養
最后,在小學體育籃球教學中構建趣味教學模式,還可以適當組織籃球競賽,為課堂實踐增添樂趣,讓學生產生更積極的參與情緒。例如,在基本的籃球運動技巧講解完畢且學生已然熟悉運動方法后,教師可以設計“對抗訓練”環節。考慮到標準化競賽中的男籃和女籃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可以將男生、女生各分兩隊,引導學生先觀看標準賽事運動的視頻,以視頻中的激烈對抗激發學生的比賽欲望。緊接著組織比賽,讓學生運用之前學習過的運動技巧和規則參與比賽,并按照國際賽事的計分標準為隊伍計分,評選輸贏。之后,當女生隊伍出現能力突出者時,可以嘗試創新設計競賽,將表現突出的女生組織為一隊,與男生對抗。這樣一來,每個隊伍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都會積極展示自身的運動能力,加強對籃球運動技巧的運用,從而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自身運動水平。同時,其他觀賽的同學也能受到影響,產生更積極的運動意識,不斷進行自主練習并提升自我。此外,教師還可以嘗試在競賽中融入合作理念,改變競賽的設計方法,促進學生合作參與籃球運動,并在合作中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指導。
例如在教學完“防守”的基本站姿和方法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向他們布置“防守”任務,要求他們自行選擇防守位置,教師則扮演“進攻”角色,向學生防守的籃筐做出投籃進攻。此時,學生就需要合作防守,在“對抗教師”的過程中感受合作運動的樂趣,提高防守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不斷變換進攻方向為活動增加趣味,刺激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觀察學生的防守表現,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學生做出調整。
小學體育籃球教學的第二步,就是帶領學生圍繞“如何運動”進行互動。通過互動和簡單的、小幅度的動作練習,學生能夠加強對籃球運動理論的理解,鋪墊良好的獨立實踐基礎。因此,教師需要構建趣味化的互動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運用游戲化手段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在講解“運球”的動作技巧之后,教師就可以設計游戲化互動內容。教師先向學生發布“準備”“運球動”“停”等口令,讓學生想象自己手中拿著籃球,面前是其他對手,跟隨口令做出運球的基本動作。在學生通過該“模擬互動”理解動作要領,明確“眼睛平視前方,在運球時應保持中心穩且低”的基本操作之后,設計難度更大、趣味性更強的游戲互動活動。如設計“S”型彎道,并在彎道中設計多種障礙,為學生布置“安全運球過彎道”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彎道運球避開障礙。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障礙”,進入彎道干擾他們,比如做出虛假的“搶球”動作,讓學生躲開自己。在教師有意識地干擾互動中,學生不斷加強對籃球的控制,運球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在教師的干擾互動影響下,學生在發現教師之后就及時做出躲避反應,迅速改變運球的方向,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高變向運球能力,提高在真正的競賽場上應付對手的能力。再者,在訓練學生“胯下運球”“背后運球”“交叉運球”等能力時,教師可采取游戲互動的方法,先讓學生自行練習相關動作,再走到他們面前做出同樣的動作,一邊做動作一邊干擾學生,使學生在自己的影響下產生不服輸的情緒,利用這種反向互動促進學生自主練習能力的提升。
籃球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運動素養,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教師在籃球訓練中采取多種手段構建趣味化教學模式,借助全新趣味模式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感受到更多樂趣,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和運動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籃球運動能力。小學體育教師在組織籃球教學活動時應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趣味化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