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伏山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路學校 安徽 六安 237000)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成績提升,更要注重學生在各個學科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習中閱讀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僅是中高考的重點題型之一,還會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但低年級的學生常因掌握的字詞有限、理解能力不夠、對長篇幅的文字不感興趣或是沒辦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等原因,不能夠進行有效閱讀。
1.1 不理解文章含義。學生通過閱讀卻沒有弄清文章含義,不能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這樣的閱讀非但沒有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還讓會讓學生產生對閱讀的抵觸心理。不理解文章含義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1)學生不認識的生字過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多時候還需要拼音的輔助才能夠進行閱讀。字都不認識,文章含義當然也就很難理解了。(2)作品過于深奧,學生沒有接觸過類似的文學作品,理解不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1.2 學生不喜歡閱讀。低端小學生年齡大概在7-9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比較喜歡圖畫豐富、顏色多樣的漫畫書或繪本,對于文字較多的作品不感興趣,或是一開始還讀得津津有味但過了一會學生就坐不住了,無法再閱讀下去。
2.1 在閱讀中學習生字。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1],但學生常常會因為在閱讀中國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而無法繼續有效閱讀,但換個角度進行思考,學生恰恰可以利用閱讀這個機會認識學習生字,擴充自己的詞匯量,同時還可以掌握這種學習能力。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先領學生畫出文中的生字,幫助學生進行標音和講解。在生字講授完成后,在讓學生閱讀文章。這樣學生不僅能夠順暢的讀出課文、理解文章的意思,還能夠通過生字講解的過程大致掃讀文章,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生字本,把在課內和課外閱讀中遇到的生字都總結在這個本子上,一方面是標注拼音抄寫相關句子,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生字;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字詞的造句作業,鍛煉學生造句、寫作的能力,能夠運用才能更好的掌握生字。
2.2 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對配有插畫的文字作品通常都很感興趣,但語文書中插畫比較有限,課外書也是如此。為了能讓學生盡快的進入閱讀角色[2],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運用信息技術將學生喜愛的圖畫展示出來。
在二年級下冊,學生會學到《神州謠》一課,這篇文章以歌謠的形式描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秀美景觀。通過對本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也能夠對祖國的壯麗有大致了解,通過與作者的感情共鳴,也能夠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在課前導入的環節讓學生看一看祖國各地不同的景色,帶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并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生傳遞祖國領土不可分割不可侵犯的原則。在講到“黃河奔,長江涌。長城長,珠峰聳”的時候教師不僅可以展示黃河的圖片,還可以引用《保衛黃河》的歌曲視頻,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角度給學生沖擊,幫助其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描繪的祖國景色,也可以通過這些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3 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很多教師在授課時都能夠注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但有時這個主動權在語文閱讀課上僅僅限于回答問題、朗讀課文等活動的主動,學生并不能夠積極自發的參與進來。教師可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針對一個內容對多種活動做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閱讀學習中。
(1)針對課本內容表演課本劇。教師可以在能夠完成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再領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就很適合學生進行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分配角色后,利用課余時間對臺詞和表演進行排練。如果條件允許,學生還可以在家利用單面紙等制作頭飾,讓表演效果更好。學生在排練和表演得過程中不斷說讀、練習課文,會更加熟悉課文內容,并對課文有更深刻的了解。
(2)將課本內容與實際相結合。學生的發展不僅限于學科素養的發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語文課本的課文中有很多可以與現實結合起來的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像《畫楊桃》這一課,教師可以提前向學生布置畫楊桃的作業,并在上課時讓學生將作業帶來展示。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在畫楊桃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難題,并讓學生打開課本看一看其他小朋友在畫楊桃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情況。
小學低年級正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而語文閱讀正是語文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項。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心理和視角出發,先理解再引導。理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肯定學生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在引導學生有效有興趣的進行閱讀學習。讓學生既學好語文知識,又能培養優秀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