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高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優化路徑探析*
王 輝
(鄭州西亞斯學院 體育科研創新中心,河南 鄭州 451150)
高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面臨體育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師德師風建設不力;教學任務重、科研水平低;職后教育缺乏、個人職業能力倦怠等困境。為滿足新時代高職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要求高職體育師資隊伍在今后建設過程中應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推進師資管理制度,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拓寬體育教師職業發展道路;發揮優秀人才的團隊效應,推動體育師資隊伍水平提升;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高職體育教師積極能動性。
高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困境;優化路徑
接受新使命、落實新任務是新時代高職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高職體育作為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部分,不僅行使其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功能,還發揮其育人本質。但目前高職體育仍存在很多問題:學校體育功能弱化、體育課地位低下、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與科研互相矛盾等[1]。針對高職體育的眾多困境,作為人才培養中堅力量的高職體育師資,在新時代中備受關注,擔任著落實高職體育工作、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發揮體育立德樹人育人功效、增進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有序開展競賽及訓練活動等重要使命[2]。體育教師隊伍作為高職體育的組織者,不僅是體育技術的授業者,還是體育文化、精神傳播的布道者,在新使命的挑戰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日益突出,成為阻礙高職體育任務完成的限制因素。目前,高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很多問題,以問題導向推進高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體育工作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優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是新時代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在高職體育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歷經漫長的發展,已取得較好的改進,但仍不能滿足高職體育工作發展和改革的需要,還存在很多問題。
高職體育教師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表現出結構不合理現象。(1)年齡結構不合理。高職體育教師隊伍年齡呈“鞍狀結構”,老教師及青年教師比例大,而中年教師數量較少[3],導致體育教師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現象。(2)學歷結構不合理。科學的、合理的學歷結構是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研究顯示,我國高職體育教師中大部分屬于碩士及以下學歷,而博士及以上學歷者人數比例較少[4]。深入研究表明,我國高職的體育師資隊伍存在學歷結構極化的病態:即層次較低的院校由于資金和辦學條件的限制,導致其高學歷體育教師比例小,人才資源匱乏,無法滿足高職體育學科發展的需要;而層次較高的院校體育師資建設投入力度較大,大力引進高學歷人才,致使高學歷教師比例增多,高學歷教師過剩“無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資源浪費[5]。這兩種體育師資學歷結構的極化狀態均不利于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學科建設的發展。無論辦學層次高低,均需辯證看待學歷結構,根據不同的需求配備不同學歷的師資,以防止“人才過剩”和“人才匱乏”兩種極化病態。(3)職稱結構不合理。研究表明,我國眾多高職中體育教師初、中級職稱比例較高,而高級職稱(尤其是正高級職稱)比例偏低,這將造成體育學科領軍人物的缺少,制約高職體育工作的改革進程[6]。(4)學緣結構不合理。體育教師的學緣結構關乎高職體育的發展和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師資隊伍學緣結構是保證教師隊伍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張躍敏等通過抽樣調查發現:高水平大學的體育教師在學緣結構上呈現學緣面不寬、同緣性較高、多樣化程度較低、且無外籍教師聘用等現象,并認為體育學科的發展起源低及高職師資“近親繁殖”是導致體育師資隊伍學緣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原因[7]。
師者,德高為范。師德師風是教師自身綜合素養、學識學風、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8]。良好的師德師風對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影響。目前,由于高職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力度不夠,導致部分體育教師出現有損師德師風的表現,例如:體育教學工作懈怠、利用教師職務之便推銷售賣體育用品、歧視學生以及學術作風不良等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職體育教師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
教學和科研是高職教育開展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高職擴招、學生數量逐年遞增,使體育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再加上體育教師人才招聘不力,體育教師數量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要,嚴重增加體育教師教學工作任務,遠遠超過教育部規定比例。這不僅增加體育教師工作負擔,同時也使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科研作為高職專業評估及職稱晉級的重要評價指標,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目前高職體育教師普遍存在科研水平較低的問題。日常超負荷的工作任務,使得體育教師無法進行創新性學習,加之時間和精力有限使其科研潛力不能被充分發掘。最終,繁重的教學任務及創新性的缺乏將導致高職體育教師出現專業知識匱乏、教學方法單一、科研能力低下等問題。
提高專業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是保證高職教學質量的基礎。高職體育教師普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教育教學工作不僅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專業的運動技能,同時還應具備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就需要加強對體育教師進行專業素質和多學科知識培訓。但是,高職在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時,多是與其他學科一起進行思想教育等方面培訓,培訓內容多流于形式、內容空泛不切實際,并沒有結合體育教學實際情況對體育教師進行實際教學能力、專業知識更新、教學方式方法的培訓,致使培訓效果不盡人意,體育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時,長期單一機械的重復性教學工作致使高職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感降低。在對高職體育教師的調查研究中表明,由于工作生活壓力大,導致高職體育教師出現工作熱情和自我價值實現感嚴重降低,并且對體育教學的認同感隨著教師教齡的增加而不斷降低,出現個人職業能力倦怠[9]。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設一支道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性教師隊伍是高職體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手段。
要推進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高職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引進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培養原有教師。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高職應將其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切入點,建設適應高質量教學與科研要求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高職在擴大體育教師招聘范圍的同時把控教師來源,結合學校體育學科長效發展大局,制訂嚴格的人才引進政策及措施,多渠道引進高質量高層次人才,避免盲目追求高學歷比例,以提高體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豐富體育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和學歷及學術背景,帶動體育學科快速發展。在培養原有教師方面,體育教師應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教育工作者,高職應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重視體育教師專業和技能培訓,加強對體育教師隊伍的系統化專業訓練,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為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做準備。因此,高職還應完善體育教師專業培養、培訓體系,做好詳細培養計劃,擴大公派出國留學規模,加強體育教育的國際化交流,以優化體育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與此同時,為改善個人職業倦怠、加強教師自主發展意識,高職應定期舉行高質量高層次學術講座、組織教學觀摩和教學研討,鼓勵體育教師繼續進行學習深造,并為教師的職后教育提供平臺和機會,將教師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相統一、知識能力發展與素質修養發展相統一[10]。通過內培和外引加強體育教師研修培訓和學術交流,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培養教育教學骨干,大力提高高職體育教師教學水平、科研創新能力,形成高水平教學和科研創新團隊。
制度保障推進師資建設進展。目前,高職在師資管理方面建設的欠缺是導致師資隊伍建設出現困境的主要因素,同樣也是高職體育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高職體育師資管理部門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11],注重對體育師資隊伍的開發和培養,將體育教師的需求變成自身發展的動力。此外,高職還應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將教學質量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并提高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的比例,這樣既優化了體育教師資源配置,同時還能促進教學交流、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體育教師潛能和優勢。不僅如此,在制定體育教師薪資待遇方面高職應實行“一人一制”,根據各教師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給予優待和傾斜,制定相應激勵機制,確保教師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權益得到最高保障,不斷提高體育教師在高職中的地位,同時避免因薪資問題導致的人才流失。
高職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專業的運動技能和教學知識,其科研水平的高低也將直接影響教育水平、學科發展和進步。高職教師職稱評審是推動教師科研的主要動力。因此,改革職稱制度是拓寬體育教師職業發展道路的根本。體育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體育教師多花費時間于專業技能的培訓和練習,導致科研成為其短板。但目前,高職職稱評審是多學科共同進行,這就造成體育教師在職稱評審方面處于弱勢,不利于體育師資職稱結構的合理。因此,根據體育學科的特殊性,應在綜合教學、訓練和科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職稱評審。此外,高職在考核體育教師科研業務的同時,為其提供科研平臺,創造開放的科研環境,使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能教有所思,不斷提高和探索教學方法和手段,為科研提供真材實料。高職還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制訂長效的科研獎勵機制,科學系統對教師科研工作進行考核、獎勵,激發教師對科研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促進體育教師不斷自我學習和提升,鼓勵體育教師在繁重教學工作之余潛心科研,為高職體育教學的發展和進步增磚添瓦。
高職應充分發揮體育教師隊伍中學科技術帶頭人的效應,著力構建優秀教學團隊,提高體育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目前高職體育教師隊伍中由于年齡存在“鞍狀結構”,“新老接替”成為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人才梯隊銜接的關鍵問題。高職體育師資管理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制訂相應“傳幫帶”機制,實行青年教師導師計劃,按照老教師和中青年教師比例合理分配青年教師名額,使青年教師在體育教學工作中能“在教中學,從學中教”,形成以老帶新的人才階梯銜接計劃,并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建設優秀基層教學團隊,提高整體教師教學質量和水平,避免因師資隊伍斷層問題影響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因此,學科帶頭人作為體育學科的領頭人物,高職在制訂體育師資培訓機制時應加強對該人群的制度傾斜,以發揮其在高職體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國家政策導向下,體育教師分類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同時,在新時代背景的驅動下,我國高職體育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發展,面對多元化多層次的目標和任務,迫切需要體育教師能發揮其所長、專注自身專業化及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實施高職體育師資隊伍的分類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12]。在體育教師分類管理實施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科建設和發展為前提,以人盡其用、人盡其才為原則,完善教師分類結構并對體育教師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充分發揮教師自身潛能,以獲得體育教師個人職業價值的實現。
高職體育教師是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對高職體育教學工作及學科建設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體育師資隊伍仍面臨主客觀困境,導致其建設工作復雜,需逐步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意識,加強師資隊伍師德師風建設,制訂科學合理的管理、獎勵及進修培訓機制,激勵體育教師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高職體育教學的進步和發展。
[1]楊輝.高校體育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學刊,2014,21(4):71-76.
[2]馬德浩.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發展的使命、挑戰與對策[J].體育學刊,2018,25(5):5-12.
[3]蔡立建.新時期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6(18):73-75.
[4]王元顥,陳松.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6,3(4):32-36.
[5]孔慶波,陳洋.高校體育師資學歷結構極化的病態究因與建改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5):621-627.
[6]楊仁偉,顧雪蘭.基于問題導向的普通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路徑研究——以《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為依據[J].中國學校體育,2018,5(3):48-52.
[7]張躍敏,馬敬華,等.基于案例分析的高水平大學體育師資隊伍學緣結構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5):143-144.
[8]萬艷紅.密切關注七種錯誤傾向 切實加強體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J].體育世界(學術),2010(1):89-90.
[9]林楠楠.對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5):172-174.
[10]康曉磊,劉鎏.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國高校體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4):126-130.
[11]許局.告知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6(8):71-73.
[12]徐曉斌,李幸幸.高校公共體育教室崗位分類管理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2):117-120.
An Analysis of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s for the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WANG Hui
(Sias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Henan, China)
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7SJGLX527);2020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20-JSJYYB-123);河南省第九批省級重點學科項目;河南省民辦高校品牌專業資助項目;2020年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資助項目。
王輝(1987—),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