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江蘇省蘇州市草橋中學校,江蘇蘇州 215008)
情景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場景,激發學生的態度體驗,進而輔助學生理解教材,同時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方法[1]。這種模式寓教于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不僅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生對陌生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如果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中學生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較為抵觸,更樂于接受生動的情景式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與時俱進地改進教學模式,嘗試和推行情景式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在接觸一門學科之初,學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好這門課的第一步。中學地理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的教學要求,結合中學生的特點,以生活體驗為突破口,將喜聞樂見的旅游有機地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事實上,旅游出行早已成為學生假期的主要活動之一,“逛”景點和“吃”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出行經歷,設計一份云南七日旅游攻略,自主安排“逛”和“吃”。學生在選擇景點時,要思考地理位置和景點文化問題;在選擇出行工具時,要思考交通問題;在安排食宿時,要思考飲食文化和聚居方式問題;在準備衣物時,要思考天氣變化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本上的文字和圖片僅僅讓學生記住內容,很難生動形象地展示知識點;而身臨其境的課外活動雖有直觀效果,但耗時費力、成本高、風險大。運用多媒體資源或高新技術,如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等將知識實景化地直接呈現出來,可以創設符合教育目的的情境,讓學生親眼“觀”看海量信息資源、親身“感”受視覺等感官沖擊,這有助于學生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突破思維定式,多維度增強感知和體驗,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進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由于該紀錄片猶如一本“地理教科書”,客觀呈現了祖國秀美河山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教師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方便且易操作的虛擬地球儀軟件——Google Earth。該軟件具備三維地形呈現、測量地理信息數據、街景視圖等功能,能讓學生在網絡上“實地”看山河沃野,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
為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地理教師要以互動體驗為著眼點,指導學生把所學、所想的知識“演”出來、“做”出來,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通過動手制“做”地理教具,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等高地形圖”時,教師可以引進堆沙盤的學習方法,先演示如何操作,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學生需要介紹自己建成的沙盤,指出重要地形和等高線分布。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地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從而加深對地理學科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這有助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為之后的教學安排提供依據。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需要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啟發和誘導學生產生深層次交流的愿望,再以互動為基礎、以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小組中討論,并讓各組推薦代表發言,使學生在“探”討中拓展知識廣度,在“研”究中拓展知識深度,達到相互學習和反思自我的目的。在實踐中,為便于交流和互助,小組人數應為4~6 人;為實現互幫互助和公平競爭,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為避免混亂的局面,組內要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制定規則、養成習慣;為避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教師要留出充分的時間;為檢驗學習成效,教師還要實施有效的評價策略,注意整體和個體發展相結合。
情景式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學科教學特點,能夠營造師生共同參與的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需要注意的是,因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身心發展水平有限,教師要將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根據學情為學生及時做好輔導,為情景式教學積累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