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樹新 鐵嶺市委黨校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局勢逐步進行調整,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國內的經濟發展體系愈加嚴峻,面臨著眾多的挑戰,為了進一步緩解當前經濟發展的壓力,各主體都需要進行優化和調節,這其中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打造新型的穩定發展形勢,落實公共管理工作創新至關重要。但是受到多種體系的影響,公共管理工作在創新過程中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同時也遭遇了新形勢帶來的諸多困境,而分析這些困境的形成因素和具體狀態,并且制定優化解決策略,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強化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質量的首要問題。
與中國傳統經濟發展體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新常態主要指的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低姿態、高效率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環節[1]。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的速度,從傳統的高速增長逐漸向中高速增長進行轉移,經濟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以及升級,各方主體均建立在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策略角度落實了創新,在傳統的要素驅動以及投資驅動中,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創新驅動理念,這導致中國的整體經濟環境更加復雜,而為了緩解這種復雜的經濟環境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還需要建立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上實現宏觀調控,利用各方主體的協同努力,實現經濟市場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這樣才可以促使經濟結構在創新過程中能夠逐步進行優化。
綜合新常態的主要內容來講,涉及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領域的新常態建設,而綜合經濟角度來看,中國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逐步向高質量方向進行推進,人口紅利、土地要素紅利以及全球化紅利的影響逐漸消失,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家提出了三個穩定發展目標[3],即深度城市化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以及消費升級。與此同時,也確定了六個重點的改革方向,要實現財產體制、房產稅、環境稅、利率體制、金融體制、土地流轉、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這六個方面的階段性改革[3],這與社會發展以及民生建設都有直觀的聯系。
在政治方面,黨的十八大建立在依法治國以及依憲治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政策引導,通過國家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需求進行政策條例的優化,促使我國的政治新常態能夠符合時代發展的背景以及相關需求。
在文化層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建設的主要引領核心,堅持落實精神文明建設,這是構建社會發展文化氛圍的關鍵,同時,也是落實民生以及人們思想引導的重要標準。
另外,在社會層面上,必須要打造全民懂法、守法、護法、信法的社會環境,確保政治新常態能夠與社會建設結合起來,全面落實公共管理工作的優化和創新,促使社會管理能夠逐步推進,并且形成新型的局面。而在環境層面,需要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落實環境優化建設,打造新型的人與環境平等觀念和體制。
從總體形勢上來看,在新常態的發展環境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進行調整,那么這為公共管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困境和矛盾。
從當前的治理體系優化改革方向來講,實際的治理工作能力以及治理工作效率較低,治理效果往往無法滿足當前的新常態社會發展需求,也無法滿足公共管理工作的創新需求,這是當前新常態下公共管理工作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首要矛盾[4],也是直接影響整體工作效率和社會發展質量的關鍵。突出表現為,當前政府機構在進行機制創新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過于理想化的問題,內部結構分化不夠明確,外部發展影響因素較多,在這樣的環境下首先要解決眼下的問題,才能夠建立在長遠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工作創新,若未能及時解決既有的問題,那么打造出來的公共管理制度體系將過于虛空,難以落地。
綜合實際情況來講,當前部分社會機構在進行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對于技術體系的研發和應用效率較低,積極性較差,缺乏利用現代化管理技術實現公共管理的意識,在技術研發創新角度存在手段僵化和形式單一化的局面,這限制了公共管理工作的創新同時,也導致部分理論和制度無法落實。
首先,從社會組織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來看,在當前社會新常態的發展環境下,現代化技術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首要載體,社會網絡也需要擁有恰當的制度體系進行約束,傳統的網絡制約機制還存在著較強的滯后性以及約束性,那么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主體單位就必須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解決當前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問題,這樣才能夠合理地劃分不同組織單位的社會職能,促使公共管理工作能夠有條理,有目的,能問責,能創新。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講,社會組織機構的現代化發展質量不高,缺乏有力的優化策略,導致職能分配不均,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無法認清自身的工作范圍和肩負的責任,導致既有的公共管理能力和規劃的目標之間存在矛盾。
另外,從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之間的協作關系來看,由于整體的組織文化體系健全不夠完善,價值理念的落實也有待提升,導致社會組織主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串聯性不夠緊密,個體的道德素養以及價值觀念將有可能影響整體的社會環境,而公共管理個體和社會基層個體之間也有緊密的聯系,若未能實現針對性的個體管理,則有可能導致群體的價值意識缺失,而群體的質量下降,便會導致區域內的社會管理機構存在管理風險,若未能按照科學的理念和約束制度進行法律法規的執行,倫理道德的掌控程度不高,便會限制公共組織主體的運行效率,也會阻礙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
治理能力將是公共管理工作開展效率的主要評價標準,與此同時也是直接影響公共管理工作開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為社會主體,在進行公共管理工作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制定有效的執行方案以及規章制度,也要確保自身有著極強的治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社會組織人員以及地方政府必須要積極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進行公共管理工作創新,同時社會基層大眾也要建立在個人社會影響力以及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優化,確保能夠與地方主體之間打造緊密的交流溝通關系,能夠為社會主體組織工作的開展,奠定穩定的基礎,提供更多的發展依據。
針對社會治理來講,社會組織群眾以及政府之間承擔的工作責任和工作義務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社會主體明確自身工作職責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的分化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差別。地方政府起到社會引導力量,社會組織及機構是主要的公共管理工作開展對象,同時也是進行基層引導的主體,基層群眾在這其中起到分子的結構作用,能夠打造群眾聚合力[5],能夠為組織以及社會主體的治理提供依據和建議,進行社會監督,這樣才能夠確保公共管理工作凝聚多主體的力量,進一步拓展向心力以及社會影響。
公共管理工作并不是簡單的通過理論體系實現的行為管理,而是需要借助大量的工具以及科學的方法進行管理。那么公共管理技術的科學性以及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當前社會公共管理技術主要涉及到了智慧政務、數字治理、績效治理、風險評估、科學決策、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技術體系,公共管理者必須要建立在現代化管理需求的基礎上,實現技術體系的優化,打造新型的公共管理工具,這樣才能夠促使制度以及理論的建設能夠落地有聲,同時可以通過多種技術體系實現行為規范的約束,進一步拓展工作內容。
地方政府需要積極地分析當前的公共管理現狀,并且及時的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技術體系,轉化地方政府內部僵化的管理局面和結構分支,進一步借助新型的技術體系和現代化的技術思想來實現公共管理工作的技術創新,打造智能網上平臺,利用手機終端以及智慧軟件,實現基礎的公共管控,利用互聯網以及大數據處理技術進行社會監測,這樣能夠讓公共管理工作更加便捷、簡約,且具有極強的運轉效率。
在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確保其具備合法性以及合理性,那么打造新型的社會治理機制和體系制度至關重要,治理原則必須要建立在社會公共價值的創造以及影響基礎上進行分析,治理的主體要確保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6],治理的內容必須要與當前現代化社會發展相符,要與新常態的社會發展理念以及發展方向相符,這樣打造出來的公共管理制度才可以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同時也能夠滿足社會公平法制建設的發展目標。
綜上所述,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環境下,中國的經濟發展質量逐步提升,需要進一步優化結構,提供新的動力,解決當前存在的挑戰和困境,而公共管理工作也要建立在這些角度進行優化。打造新型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主體以及基層民眾之間的聯系,同時必須要堅持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總結經驗,實現進度創新,落實基礎公共治理狀態的監測,這樣才能夠實現進階式發展,促使社會公共管理工作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