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二十多年,筆者第一次遇到這樣一個特殊的班級:開學第一個周末布置了十分簡單的家庭作業(yè),但班上只有近十名學生勉強“過關”,其余學生要么偷工減料,要么胡亂涂鴉,更有甚者只字未動。面對這樣的“爛攤子”,筆者不知如何是好。猛然間,想起了成尚榮老師的《兒童立場:教育從這里出發(fā)》一文,筆者靈光一閃,不妨借鑒專家的觀點,嘗試著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教育他們。于是,有了以下“三部曲”。
當晚回家,筆者將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工工整整地做了一遍。第二天早上,筆者早早來到教室,將這份特殊的家庭作業(yè)用投影儀投放出來。每位學生一進教室便 能看到筆者寫的那份工整的作業(yè),然后一個個面露驚訝狀,一陣竊竊私語后,教室里便恢復了平靜。學生一反常態(tài),居然都自覺有序地開始晨讀。
筆者保持沉默,沒有做過多解釋,但筆者知道,自己的做法如一塊巨石,在這些“因久經沙場而頑固不化”的學生心中激起了陣陣漣漪。
在筆者的策劃下,中午,王同學的父親如約來到教室,在同學們的注視下,坐在了王同學身旁的空位上,開始了歷時半小時的作業(yè)旅程。學生無不震驚,因為他們沒有想到,家長不僅沒有責罵自己的孩子,還來替他完成家庭作業(yè)。就這樣,到放學時,陸續(xù)有十幾位家長來校替自己的孩子完成了這一份特殊的“作業(yè)”。
第三天,筆者真誠地向學生道歉:“老師只顧著教學,沒有設身處地地為你們著想。針對你們沒完成作業(yè)的情況,第一責任人是我。所以,老師應罰做一份作業(yè)?!?/p>
學生聽了筆者的肺腑之言,主動打開了心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談及了今后的計劃。如今,本班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已大有改觀。
首先,在當今光怪陸離的世界中,許多成年人享受式、娛樂化的生活方式給處于童年時期的小學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次,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存在許多誘惑,這些誘惑消耗著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許多家長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忽視了對孩子正確而耐心的引導,要么越俎代庖,要么放任不管,更有甚者直接將孩子送到培訓機構,無法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當前,許多教師總以絕對權威的嚴師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常常借助指示、命令,以及自己掌握的可支配的教育資源,如獎勵、懲罰等顯示自己的權威。在這種“權威”下,學生只能被動、消極服從,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
如此一來,漏寫作業(yè)或不寫作業(yè)等不良現象,在學生中間蔓延開來,并一發(fā)不可收拾。越到高年級,后進生拖欠作業(yè)的情況就越多。
在實施對策前,筆者預測了家長對這種特殊教育方式的各種反應,也分析了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于是,筆者給家長送上一支“凈心營養(yǎng)液”。筆者先通過電話或網絡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說明原委,解釋自己的教育設想,讓家長明白:只有自己成為“長大的兒童”,站在孩子的立場,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真正讓孩子樂意接受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的設想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他們表示愿意積極配合。
面對這些“因久經沙場而頑固不化”的學生,筆者摒棄絕對權威的態(tài)度,放棄了以往批評、罰作業(yè)等做法,率先走近學生,體驗他們的生活。筆者的第一份作業(yè),如同一顆“激活維生素”,達到了啟發(fā)學生的作用。其次,筆者請家長來校體驗孩子的學習生活,拉近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終于,這份良苦用心讓學生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改變不好的學習狀態(tài)。
在初步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后,筆者將這種“兒童立場”的育人思想,貫穿到以后的教育中。筆者在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中增設了一份“黃金搭檔片”,即采取多種手段,及時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與家長“手牽手”,主動走近學生,及時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用真心誠意感染學生,從而引領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教育不能漠視人的生命價值,要顯現人性的光輝和魅力。在教育中,教師要關照人性,以兒童的立場與能動性為前提,尊重學生,與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面對小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起著表率作用。教師如果能放下教師權威,成為學生的朋友,甚至成為“長大的兒童”,就會讓教育重新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桎梏,尋到一條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教育之路。
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讓學生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并產生一種向心力,讓教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因此,教師應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接受教育。
總之,教師應回歸教育的原點,緊緊抓住學生心智覺醒的時刻,尊重學生,以學生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