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欽
(福建省莆田學院附屬實驗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近年來,在核心素養理念引領下,小學美術課堂有了新氣象,“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老師,能不能跟著課本畫?老師,你畫一幅我學著畫”……在課程結束兩天后,筆者再問他們:上節課學了什么呢?很多學生回答不出來。筆者陷入深思:為什么課堂學習無法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印象和持續的影響呢?課堂教學沒有成為構造學生生命素養的核心能量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根本,筆者認為,這是課堂活動中學生缺乏深度學習的意識。深度學習真正發生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思”起來。
“思”即思考、思維、思想。核心素養體系的十八個指標中提到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勤于反思等,這些都與“思”密切相關。由此,我們體悟到個體生命成長的核心是思想的成長,是思維力的發展;素養的核心是“思”,養成核心素養內在轉化的秘密是思考。美術是一門技能課,課堂中的“思”與“學”更需要相互配合,學而不思則成了畫夫,思而不學則成了空中樓閣。由此可見,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貫穿“思”[1]。
新課導入這第一環節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產生學習興趣,對下一環節的教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很多教師千方百計地給課堂設計一個良好的開端,采用實物展示、聽音樂、猜謎語、圖片欣賞等形式。這些像演戲序幕一樣的導入會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時間限制,導入環節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不多,因此,難度不宜過大,要顧及全體學生,應控制在全班95%的學生能解答的程度上。
例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美術上冊“畫龍點睛”一課時,課前讓一位學生幫忙去搬作業本。在上課時,為了感謝那位學生,筆者拿出兩個禮物,一個有漂亮的包裝,另一個沒有包裝,讓學生判斷,哪個禮物更適合送人。學生很快做出選擇,并能解釋出原因。接著,筆者讓學生觀察一下禮物的外形,猜猜里面是什么禮物。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就可以猜出物品的名稱。這樣的“思”,難度不大,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欣賞”和“鑒賞”,讓他們對作品由一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深刻認識。教師可帶領學生運用視覺感知、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通俗地講,就是要引導學生欣賞一幅畫,要懂得好看在哪里,如果覺得不好看,說說為什么,這就要“精”思。這里的“精”是精心、精密的意思,有提煉或精選的含義。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精”思,從畫作中精心理解畫家要表達的思想,用心揣摩畫面構圖與取材內容要訴說的心聲,在這一環節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文化理解、審美判斷等素養和水平[2]。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最受尊敬的人”這一課時,其中有一幅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整個畫面主要是一位老人的頭像。學生初看覺得很簡單,覺得人物很“丑”,不知道這幅偉大的世界名作出彩在哪里?在教學時,筆者先提問學生:“這個人從事什么職業?從哪些方面你看出他是農民?”大部分學生從衣著、道具、背景看出油畫中的人物是一位農民。筆者繼續問:“這個農民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的?”學生通過仔細欣賞,再結合自己的思考,做出回答:“耳朵上的筆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知識的農民;臉色暗黑、手指粗糙可以看出他勞作很辛苦;從喝水的粗瓷碗看出這個農民很儉樸……”筆者問:“畫家采用肖像構圖方法有什么好處?”學生通過剛才一系列的觀察與思考,說出:“這樣的構圖可以刻畫出人物的細節。”筆者最后問:“這幅畫要表達的是什么?”學生繼續在欣賞中思考,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懂得畫家創作這樣一個形象的目的是贊揚中國老百姓,以及體現在他們身上的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斗力。
通過“精”思獲得的審美享受,是建立在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的,容易直接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養。通過“精”思,學生仿佛參與到美術作品創作活動中,深刻體會到了作品的內涵。
畫好一幅作品的首要任務是構思。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磨刀過程好比美術創作的構思過程,只要找到合適的“刀”,并把“刀”磨鋒利了,就會下筆如有神,好作品也就信手拈來。一幅畫里主體畫什么,背景畫什么,各自位置如何分布,主體要占多大范圍才使畫面構圖飽滿、看起來舒服……這些都屬于構思的范圍。在下筆前,筆者讓學生反復思考這些問題,進行反復構圖,多想幾種方案,最終確定最佳的方案進行作畫。這種擴大范圍的“廣”思,能升華畫面意義,體現藝術作品的價值。
作者只有親身經歷,并收集到一定量的資料,多方面揣摩,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高度和深度。為此,在生活中,筆者要求學生養成隨時觀察的習慣,并能速寫下來;在閱讀一些書籍時,對書中的插圖進行細細欣賞,多揣摩造型特點,有時需要用紙把它們臨摹下來。學生通過不斷收集素材,無形中開闊了視野,拓寬了各種知識面。在課堂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分析、比較,發現他們會有各種奇思妙想,結合繪畫表現技巧,自己去發現、調整畫面的要素,然后進行想象創作。學生通過“廣”看、“廣”記匯集成“廣”思,能創作出具有思想高度和文化內涵深度的理想中的美術作品。四、評中“深”思——提高審美判斷能力
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除了要會畫畫外,還要善于學習別人的優點,評點他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審美判斷能力。對于審美判斷,教育部是這樣解釋的:文化藝術的多樣性能被學生理解和尊重,具有各自能力。第一,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第二,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第三,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培養,一般在評價環節比較容易實施,在評價作品中去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
同齡人的作品更容易引發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這一現象,開展評價活動,使學生在相互評價和交流中有所收獲。但筆者覺得最有意義的評價應該有一個更高的層次,那就是能給伙伴提出畫面修改意見,在給予意見的同時,解釋一下修改的依據。這樣的評價不僅可以看出學生自身的欣賞水平,還能引發學生去探究——如何讓畫面更完美。這樣深層次的思考,無論評價的學生還是被評價的學生,在審美判斷能力上都是一次次能擦出火花的升華。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思”,以及思什么、怎么思,是真正落實以“學”為核心素養理念的有效措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能力。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要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讓學生進入“思”的世界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